01.30 如何提高思維的高度和系統性?

如何提高思維的高度和系統性?

文/田志剛 本文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學習是從點到面到體,從下到上,最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但解決問題時則需要從上到下,只有這樣才是系統性的思考,而這裡面離不開框架思維。

01

四年級上學期的時候,我們家娃他們班組織去榮寶齋參觀,在參觀前老師要求查了百度百科的介紹,在參觀現場要求記錄令人印象深刻的見聞,並帶了相機拍照。

回來後看了小孩記錄的內容,在不到200字提到了榮寶齋的大樓、匾額、樓裡面的環境、木板水印等等,雜七雜八涉及到了很多個方面。

如果你去一個旅遊景點,回來讓你寫一個說明,就這個景點進行描述,該描述什麼?

估計很多人都能說出一套東西來,但這一套東西的系統性一定不高,想到那裡說到那裡。

感興趣的可以在留言裡面說說你的答案。

如何提高思維的高度和系統性?

京東、噹噹、天貓、新華書店有售

為什麼說不繫統呢?

本質是在我們的大腦中沒有關於描述一個景點的結構:該描述什麼才能比較客觀的反應景點的框架。如果沒有這樣的結構或者說框架,只能現場想到那裡就寫那裡,系統性一定不高!

但假如你知道任何一個景點都應該包括地理壞境、人文歷史、景點景觀3個維度,並能明白每個維度下面包括什麼,起碼在寫的時候就係統很多了。

02

之前寫過一篇《如何判斷一個男人是否靠譜》的文章(這個文章其實是在寫如何找合作伙伴、兄弟和朋友),如果用這樣的標題或者關鍵詞去百度裡面搜索,一定會搜出大把的內容,但大部分內容是某個人的個人感觸,有參考價值但不足以支撐人去做判斷。

但當我們能夠將判斷的標準抽象成以下的框架的時候,就簡單了很多!

如何提高思維的高度和系統性?

當然有了這個模型你還去要再細化相應的標準,譬如那些內容可以用來判斷誠實正直,哪些可以用來測量個人能力等,但有了這四個維度讓你思考的時候是從上到下進行的!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從基層幹起來的,做事情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容易從點開始,從下到上去思考、完成整個項目,但這在高手眼裡就成了“腦袋裡缺乏大局的觀念”。

框架思考則是從上到下思考,這也是高手的的習慣。

上面的兩個例子中,第一個例子中是用來認識和認知的,榮寶齋也好、一個景點也好甚或一家公司、一個人,當我們沒有框架的時候,就不能夠全面、客觀的認識他們。

第二個例子中是用來判斷和決策的,選擇男朋友、選一支股票、選擇一個學校或者專業,當你糾結的時候,很多是因為你沒有相應的標準和標準框架。

除了認知的框架、判斷和決策的框架,還有方法論的框架、流程的框架等內容。

只要你有心,可以總結出許多或複雜或簡單的框架來指導下一次的工作。

03

不會框架思考的人,會出現以下的狀況:

第一種情況是:有一個問題交給你,你不會做。交給另一個人做完了,你卻發現,他比我也牛不了什麼啊?

因為他用到的方法你都會,這裡面缺乏框架思考是核心原因之一。

如何提高思維的高度和系統性?

另一種情況是,你的領導、導師或者大哥,你求助他一件事情的時候,他不一定做過,但也給了你許多指導,你覺得很有道理,背後也是他在用框架思考的方式,之前已經積累了這個問題的相關框架。

04

所謂高手和新手的差異,只不過是在面臨同樣問題的時候,高手的頭腦中不僅積累了許多細節,更有許多框架;而新手具體的細節可能是知道的,但由於學習不夠、實踐太少或者沒有進行更一步的總結提煉,欠缺相應的框架,這樣的結果就是無法全面的認知、判斷、實踐。

所以,高手的思考一定是框架思考。因為框架思考,他們的系統性、全局性和高度都比新手高很多。

高手不滿足於細節的掌握,也不滿足於做過某個事情有基本的印象,他們會有意識的去總結提煉成處理不同情境的框架,這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自如的拿出來。

如何提高思維的高度和系統性?

當然,這些框架除了自己總結,也可以去學習、借鑑其他人的,經過內化成為自己的。

知識工作者的學習一定是從點開始的,弄清楚每個知識點後再去學習其他的知識點,然後連接成面和知識體系。

但許多人將這個習慣也帶到了認識和解決問題上,這就本末倒置了: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是框架思考,從上到下

那如何訓練自己的框架思考能力呢?

第一個是要有這種意識,當遇到問題時不要急著一開始就去解決問題,先系統思考從上到下的框架,去找尋前輩和他人的框架借鑑;

第二個是做完事情後要去深刻的反思,自己產生框架。起碼在大腦中虛擬解決類似的問題進行驗證,同時通過發現別人的框架進行對比驗證(當然這不可能做一次就能總結出來)。

(本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已經上市,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