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王怀民:民间文学在介休

介休民间文学“三集成”再版序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的民间文化用口传心述的形式保存了本民族的历史推演史实、社会生活经验以及含意深刻、内容丰富的风俗习惯。各族人民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演,逼真传神地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审美情趣和理想愿望,这种以非物质形态留存的民间文化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发光。

位于三晋腹地的介休市,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远近闻名。介休崇文尚贤,“三贤故里”所称之“三贤”,均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介休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清明寒食节发源地,内涵丰富的介休清明寒食节,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人文理念及纪念方式,如祭祠等;介休绵山屏立,汾水环流,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人物、名胜、战事,都留有动听的故事,优美的歌谣或富有哲理的谚语……介休是一块民间文化的沃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

如果我们把民间文化这一巨大资源能够永续保存下去,它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原始的口头文化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创造,是后世文学的源头。高尔基说过:“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形象是民间创作。”植根于介休这块沃土的民间文学也是一种生活的文化,正所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穷者歌其哀”一样,都是在自然、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那些来自于爷爷奶奶的口传心授的“原生态”的民间文学,如果不及时挖掘采录,一旦遗失,恐怕将难以再寻觅。当这种源发于生产生活,流传于口头语言、满足于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民间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时,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介休县文化部门组织下,一批本土专家学者,开展了历时三年的民间文化的征集和“采风”活动,使大量散落于民间的文化财富得到及时的收集和保留,让这些岌岌可危的口头民间文化生命得以延续,没有悄无声息地消失。1991年介休民间文学“三集成”的付梓问世,对继承和发扬介休民间文化传统,推动介休民间文学工作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集成”抢救了介休本土最原始“版本”的民间文化是一件幸事,2003年10月,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其中民间文学作为口头语言的表述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位。把它列为首位,我们不难理解,由于口头民间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于是,民间文化的原生态面貌愈发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如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也再次迎来了繁荣的春天。

“三集成”体量虽不大,却具有值得珍视的特殊价值:因其集中表现了介休人民在语言艺术上的无限创造力而值得我们一代一代永远珍视,一首歌谣朗朗上口,能唤起大部分人的共鸣;一句谚语寓意深刻,能劝止许多人的不良行为;一则神话如有魔力,可以坚固民众的向善心。我们愈来愈感觉到,由历代父老乡亲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化,质朴、通俗、简明、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念起来爽口,听起来亲切,品起来有味的独特魅力;也因其最为真实地积淀了关于宇宙、信仰、历史、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和智慧,特别是地方风貌传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本乡土教材,它是没有写进历史书的历史,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风貌,是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最可宝贵的资料。

传承等于生命,民间文化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寄托着劳动人民单纯而又坚强的生活愿望,这样的“天籁之音”,不应该值得我们传承下去吗?挖掘、整理、传承民间文化的事业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仍在继续着。“三集成”问世已二十多年,散佚严重,在青少年中几近失传。此次再版,无疑将对介休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弘扬起到不可估量的效果。对匡正人心,促进介休文明水平的提高意义将十分深远。“三集成”一书的再版和流传,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在影视和网络崛起,并对传统民间文化造成极大冲击的情况下,民间文化仍是鲜活的文化,它顽强的生命力,将会愈来愈焕发出生命的新绿。对此,我们是深信不疑的。

此次再版,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当时成书的每一个元素,旨在尊重历史,相信读者有能力从中甄别。

最后,我们必须真心地感谢为“三集成”做出默默奉献的文化工作者们。

《介休县太爷的故事》序

王怀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板桥)以书画艺术造诣名闻古今,而其为吏只止于县令,从上面诗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其爱民、亲民的拳拳之心。为官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有任事只能,怀仁爱之心,官德必然高尚官绩自然不俗。同是为官位高者声隆,位轻者声微,然官声留于史迹者并不在于官位高下。爱民如子,为民拥戴者虽区区小吏同样彪炳史册,为民口口传颂而不绝。

在历代官制中最低级别当属县令,也即民间俗称的芝麻官,芝麻官位卑权轻,治所止于一隅,政令局于一方,比作芝麻也算贴切。而在整个国家大机器中直接施政于民者就是这些位卑权轻的州县小吏,他们距帝王虽远但离百姓最近,执小政,理民事,处在社会前沿,百姓看得见,闻得着,故称之为父母官,是否对得起这个称谓,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冷暖自知。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唱到:“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虽戏谑但饱含哲理。

介休地处三晋腹地,素有陕晋通衢之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源远,民风淳朴,国内史迹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达名士而有“三贤故里”之称,历史上介休城区有县置记载的最早是春秋晋顷公十二年的东部建置邬县,秦置介休县数千年来治域、县名几有更迭,但无根本变化。历史悠悠,朝代更迭,人物变换,官场兴衰,介休域内留于史迹者寥寥数人,官声清誉民间存有口碑者又有几人?大浪淘沙,存贤德者自然不朽,得民心者亦将永存。介休历史上确实有几位县令于史迹留名而为民传诵,如晋惠帝时期的贾浑,因抗击匈奴,夫妇守节而死,以七品芝麻官而被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还有明万历年间介休知县史记事(介休民间尊称史公)其任内:兴修水利、建立学馆,大旱之年捐出俸禄,并动员富户出粮赈济灾民。他们被介休乡民树碑立传,传诵至今,其实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秉职而行,把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现了节操品格,他们的人格品德于当今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介休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更需要肯定这种精神,发扬这种品格。

在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挖掘整理介休历史文化,建设“三贤”精神家园,这是发展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以史为镜,古为今用,用辩证的眼光审视历史,剔除鄙陋取其精髓这是科学的历史观,介休这块土地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方土地的每一尺每一寸都有历史,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故事。正如此书,娓娓道来,评议朴实,引人入胜,促人思考。此书既是我市文化工作的重要成果,又是干部廉政勤政的活的教材,在此我要衷心感谢为本书的编辑整理付出辛勤劳动的各界人士,感谢大家为介休的文化发展和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做出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