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朝的皇貴妃和清朝的皇貴妃有什麼區別?

猴格大人


“皇貴妃”這個封號是明清兩朝後宮妃嬪等級中的一階,而且是僅次於皇后的位份最為尊貴的後宮品階。但明清皇貴妃在各個方面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應該說,清朝的後宮制度中,對“皇貴妃”這個品階的界定更為成熟完備。皇貴妃在清朝的地位也更尊崇和特殊。


明代宗景泰帝初創皇貴妃制度

現在各種網文中說明宣宗為寵妃孫氏初創“皇貴妃”位份,這主要是受明朝筆記《萬曆野獲編》的誤導。宣德皇帝因為偏愛孫貴妃,所以在她的冊封禮上為她提升了規格。當時明朝制度,只有皇后才有金冊金寶(印),貴妃有冊無寶。但宣德卻特意賜給了孫貴妃金寶,所以從她開始,明朝貴妃受冊後都冊寶俱全了。

宣德去世後,兒子明英宗即位。但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虜,所以他的弟弟景泰帝登上皇位。景泰帝非常寵愛一個後宮唐氏,大概覺得“貴妃”也不足以表達對她的喜歡,於是景泰帝別出心裁,在“貴妃”位份上加上代表皇室威嚴的“皇”字,以示恩寵。可惜的是,唐皇貴妃僅僅風光數月,明英宗就奪門復辟,景泰帝崩後唐氏被迫殉葬。不過“皇貴妃”這個位份卻被明朝皇帝們繼承下去了。

明朝皇貴妃只是一種尊崇的榮譽位份,禮秩和待遇方面並沒給皇后造成威脅

明朝皇貴妃在後宮中屬於妃嬪之中地位最高最尊崇的位份,但明朝後宮制度嚴格恪守嫡庶之分,皇貴妃雖然尊貴,但仍然屬於庶妾地位。皇貴妃的禮秩和物質待遇等各方面與皇后有嫡庶之別,而且皇貴妃沒有與皇帝合葬的資格,甚至連葬入皇陵天壽山也要皇帝格外開恩。

像明憲宗寵愛的萬皇貴妃,她雖然在明憲宗心中遠勝皇后的地位,她才是憲宗最愛的女人。但萬皇貴妃死後,雖然憲宗想給她皇后級的葬禮,想讓她穿上明黃禮服,包括想和她合葬,但都被朝廷拒絕。最後憲宗也只能在天壽山單獨為萬貴妃修了一座墳園。

明朝皇帝后來也封了不少皇貴妃,總的來說她們都無法形成對皇后地位的威脅,始終處於“庶妾”的位置。

清朝的皇貴妃位同副後,皇帝一般不會在皇后生前封皇貴妃,以免給皇后形成壓迫感。

而到了清朝之後,皇貴妃的地位卻越發尊貴和提高了,這可能和清朝初年順治帝寵妃董鄂氏由皇貴妃之位得寵以及受滿清早期多妻制度影響的因素有關。董鄂妃是清朝第一個皇貴妃,當初順治帝由於不滿母親孝莊太后強塞的兩個蒙古皇后,因此對自己中意的皇貴妃董鄂妃格外寵愛。

由於孝惠皇后在孝莊太后生病期間沒有侍疾問安,暴怒的順治雖廢后不成,但是把皇后的權力剝奪了,並轉移給了皇貴妃董鄂氏。因此清朝的皇貴妃自此有了位同副後的特殊意義,她們從禮秩和各種待遇方面和妃嬪們拉開了很大的差距,反而更接近皇后,像清朝的皇貴妃是有資格和皇帝合葬的,乾隆皇帝就帶了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和淑嘉皇貴妃三人合葬地宮,皇貴妃地位的提升由此也給皇后無形之中製造了壓力。

因此清朝皇帝為了後宮安定,首先限制了皇貴妃人數,清朝後宮制度規定,後宮中只能有一個皇貴妃;其次,清朝皇帝一般不會在皇后活著時生封皇貴妃,以免讓皇后不安。而清朝皇帝如果從妃嬪中提拔皇后,往往會先封皇貴妃以備儲後。

清朝皇貴妃地位更尊貴但數量卻比明朝更多的原因

清朝皇貴妃地位這麼高,按說應該比較珍稀才是,但清朝後宮女性卻不少都擁有皇貴妃頭銜,原因如下:

首先有個特殊因素,乾隆皇帝活得很長,他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實際掌權時間長達六十多年。而他寵愛的幾個妃子都由他親自追封或者直接封了皇貴妃,比如慧賢皇貴妃高氏、純惠皇貴妃蘇氏等。

其二就是清朝皇帝有加封父祖後宮的傳統。清朝絕大部分皇貴妃都是妃子們靠長壽和健康的身體,歷經數朝累封熬到的榮譽資歷,對後宮沒啥實際影響了。比如康熙的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康熙年間她位份為貴妃,雍正時她被加封為皇考皇貴妃,乾隆年間又被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可謂是步步高昇了。


春和九如


明朝皇貴妃是因人而設,清朝是因事而設。

皇貴妃是妃不是後。但她的地位高於其它妃嬪,僅次於皇后。

明朝第一位皇貴妃是宣宗的孫貴妃。孫氏是宣宗青梅竹馬的寵妃,位份為貴妃。依例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而宣宗特賜金寶,生生創造出一個“皇貴妃”的位份給她。皇貴妃自此才有的。

不久以後,明宣宗廢胡皇后,立孫貴妃為後,這就是孝恭章皇后。也就是《女醫明妃傳》裡那個孫太后。

代宗寵妃唐貴妃,也做過皇貴妃。但是她當皇貴妃的時候,元后汪氏已被廢,繼後杭氏則剛剛病逝。估計這個皇貴妃只是一個過度,代宗是想要封她為後的。不想很快發生奪門之變,代宗去世,唐貴妃被迫殉葬。她是明朝提升最快的皇貴妃,也是死的最快的一個,死的時候身份只是郕王侍妾。

後來著名的皇貴妃有憲宗的萬貴妃,就是那個比憲宗大18歲的萬貞兒,吳皇后因她被廢。還有神宗的鄭貴妃,她為了兒子能繼位鬧得很厲害。

還有幾位也應該知道,比如神宗的李貴妃。她是神宗最寵愛的妃子,受寵超過鄭貴妃。她有兩個兒子,其中有一個是桂王,桂王的兒子小桂王就是南明永曆皇帝。

還有崇禎的皇貴妃田貴妃。她死後崇禎為她修建了田貴妃墓,後來李自成把崇禎自己也葬進了這個陵,成為了十三陵之一的思陵。

可以看到,明朝時候,皇貴妃沒有定製,皇帝寵愛誰就封誰,皇后負責母儀天下,皇貴妃負責和皇帝相親相愛。

清朝像這樣的皇貴妃也有一位,就是世祖順治皇帝的董鄂妃。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追封她為皇后,但是後代子孫都不承認,仍然稱她為皇貴妃。

康熙以後,皇貴妃成為一種不成文的定製,也就是一般情況下不設置,如果需要設置也只能設置一位。設置皇貴妃一般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沒有皇后名號的皇后”,替代皇后執掌後宮。

比如康熙朝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就當了八年皇貴妃,當時並沒有皇后。乾隆朝的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也就是令妃,也當了十年沒有皇后的皇貴妃。

雍正朝的敦肅皇貴妃年氏,也就是年羹堯的妹妹年貴妃,她病重之際被晉封皇貴妃,當時烏拉那拉皇后健在,這是比較特殊的。這表明她的得寵是肯定的,但也是為了沖喜,不能以為例。

所以,清朝的皇貴妃和受不受寵沒關係了,那就是份工作。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一個最大的區別是明朝的皇貴妃只是表示恩榮,並不是后妃的一個等級,而清代皇貴妃是后妃的一個等級。

明代後宮除了皇后之外,地位最高的是貴妃,其次是貫以賢、淑等封號的妃。

明宣宗時期,因為寵愛貴妃胡氏,所在在其之前加“皇”字,“皇”字始專於貴妃,在此之前,尚有朱元璋的皇淑妃李氏、皇寧妃郭氏等。自宣宗皇貴妃胡氏之後,還有代宗皇貴妃唐氏、憲宗皇貴妃萬氏、神宗皇貴妃鄭氏、崇禎皇貴妃田氏等。明代皇貴妃稱號者一共有十三人,但她們實際上都是貴妃。

影視劇中的皇貴妃(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刪)

清代則不同,清順治十三年,順治下詔冊封賢妃董鄂氏為皇貴妃,並指出皇貴妃與貴妃有所區別,皇貴妃是僅次於皇后而高於貴妃的后妃等級。清代不少皇貴妃都相當於副後,在沒有皇后時總攝六宮,行使皇后權力,所以也有皇貴妃和皇后不同時存在之說(順治時期有特例)。


楚邾


皇貴妃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獨有的后妃品階,皇貴妃的最早出現,也是在明朝,明朝皇貴妃的設立實際上是皇帝“寵妾滅妻”的一種表現,明朝的絕大多數皇貴妃,都是深得皇帝獨寵的嬪妃,其所獲寵幸甚至一度危及到皇后的存在,甚至一些皇后還由於皇貴妃的存在而被廢黜或是雪藏。清朝入關之初,後宮制度還並不完備,所以皇貴妃的設立實際上和明朝時沒有什麼區別的,順治皇帝寵愛的董鄂妃在被封為皇貴妃時就大有奪嫡之嫌。康熙朝之後,後宮嬪妃形成定製,皇貴妃的設立也還是形成規制,從此直到清朝滅亡。

明朝皇貴妃的設立以及著名的皇貴妃:

皇貴妃始設於明朝,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貴妃是明朝代宗皇帝寵愛的貴妃唐氏。唐貴妃原本就深受代宗景泰帝的寵愛,在靜態地第一任皇后汪氏被廢和第二任皇后杭氏並估值後,貴妃唐氏被封為皇貴妃,這位唐皇貴妃是明朝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皇貴妃,也是明朝最後一批被迫殉葬的嬪妃。後來的明憲宗寵妃萬貴妃、明神宗寵妃鄭貴妃,明思宗寵妃田貴妃,都是深受皇帝寵愛的皇貴妃,萬貴妃與皇后發生爭執,直接導致了憲宗剛冊立一個月的吳皇后被廢黜、明神宗寵愛鄭貴妃,欲立鄭貴妃幼子為皇太子,因此與內閣大臣等進行了為其二十年的拉鋸戰,萬曆一朝也被鄭貴妃攪的不得安寧。明思宗寵愛田貴妃,田貴妃冒犯皇后,皇后懲治田貴妃,田貴妃向思宗哭訴,明思宗與皇后爭辯之時竟將周皇后推到。

從以上這些例子我們不難看出,明朝的皇貴妃大都是深受皇帝寵愛的嬪妃,一些皇貴妃的存在甚至對皇后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更有如明憲宗皇后吳氏那樣因為皇貴妃的受寵而慘遭廢黜的例子。

清朝皇貴妃的特點以及不同於明朝之處:

清朝在入關之前,後宮之中並沒有設立皇貴妃之位,即便是深受皇太極寵愛的宸妃海蘭珠,最終也僅被封為了敏惠恭和元妃。清朝入關之初沿襲了明朝的後宮制度,享受順治帝獨寵的董鄂妃成為了清朝第一位皇貴妃,此時清朝的皇貴妃的冊立幾乎與明朝無異,都是皇帝最為寵愛的嬪妃,在董鄂妃去世后皇後仍然健在的情況下順治皇帝竟將董鄂妃追諡為皇后,這種全然不顧及孝惠皇后尷尬處境的現象實際上是董鄂妃享受獨寵的表現形式。

康熙皇帝親政之後,開始建立了完備的後宮制度,皇貴妃不僅在人數上進行了規定,同樣其所享受的權力也有了明確的規定。康熙皇帝皇帝於皇后之下設置皇貴妃一人,同時規定皇貴妃位同副後,在皇后病故,皇后被廢,皇后患病期間以及皇后遭到圈禁等特殊情況下可以代行皇后職權。從此之後皇貴妃的設立和權限開始變得規範化。康熙之後的皇貴妃雖然地位和權力明顯高於明朝的皇貴妃,但是實際上清王朝並不輕易設置皇貴妃,因為位同副後的皇貴妃的設立通常會對於皇后造成巨大威脅,通常只有在皇后病故、皇后被廢、或者是嬪妃病重或是嬪妃升為皇后前作為考察期而進行冊封。例如雍正皇帝的貴妃年氏在病重時被封為皇貴妃,又比如乾隆皇帝的令貴妃在繼後輝發那拉氏斷髮之後被封為攝六宮事皇貴妃等等。

雖然會有個例,但是從整體來說,清朝皇貴妃遠比明朝皇貴妃尊貴,也有高於普通皇妃的固定的待遇,而明朝皇貴妃待遇沒有保障,如果沒有得到皇帝的抬舉或是特殊的寵愛,甚至她的待遇不如普通皇妃。


歷史微書


隨著諸多影視劇的熱播,皇貴妃這一封號也為大家所熟知,皇貴妃最早設立於明朝,到了清朝,皇貴妃制度趨於完善,雖然名號相同,但是明清的皇貴妃是有所不同的。

體例不同

(圖一 左王恭妃,右影視劇中的鄭貴妃)明朝和清朝後宮都設立了皇貴妃之位,在地位上,兩朝皇貴妃皆是除皇后外後宮地位最高的女人,但是在明朝,皇貴妃還只是一個尊貴的妾侍,而且封皇貴妃並非只能封一個,比如神宗朝的太子生母王氏和福王生母鄭氏並尊皇貴妃,但是到了清朝,明確規定皇貴妃僅有一位,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皇貴妃不也是如此嗎。

地位不同

(圖二 影視劇中的萬貴妃,明朝承認的第一位皇貴妃)在明朝,皇貴妃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妃嬪封號,和貴妃、妃一樣沒什麼大的區別,可是到了清朝皇貴妃的意義就大不一樣了,清朝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皇后尚在一般不冊立皇貴妃,在清朝於妃嬪生前冊封皇貴妃只有四種可能。

(圖三 左慧賢皇貴妃高氏,右純惠皇貴妃蘇氏)1.貴妃病重,冊為皇貴妃加以撫慰沖喜。這種冊封基本上冊封沒幾天,皇貴妃去世了,如雍正帝的敦肅皇貴妃年氏、乾隆帝的慧賢皇貴妃高氏和純惠皇貴妃蘇氏等;

(圖四 左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右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2.皇后去世,冊封皇貴妃統領六宮為繼後人選。如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乾隆帝的繼後輝發那拉氏,嘉慶帝的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等;

(圖五 孝儀純皇后魏氏)3.皇后不受寵愛或實質已經被廢,由皇貴妃代行皇后之責。如順治帝的孝獻皇后董鄂氏、乾隆帝的孝儀純皇后魏氏。

(圖六 淑慎皇貴妃富察氏)4.太后不喜歡皇后,趁著兒子皇帝病重冊封自己心儀為皇后但是僅為妃嬪的女子為皇貴妃。在清朝唯有同治帝的淑慎皇貴妃富察氏。

(圖七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綜上可看,皇貴妃對於清朝的意義實非一般,故而清朝的皇貴妃,只要不是因為第一和第四種情況而被冊封,其他都被繼立或追封為皇后,在清朝本來有一位既沒有繼立為後不又是新帝生母的皇貴妃,那就是道光帝的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恭親王奕訢的生母,在逝世前被養子咸豐帝封為太后。

由此也可一窺,在清朝,皇貴妃的地位非同凡響,只要皇后不在,皇貴妃其實就是實質的後宮之主。前面已經說過,在明朝,皇貴妃不過是一位地位尊崇的妃子,但是在清朝的皇貴妃,那可是位同副後的存在,在雍正帝之後,皇貴妃的冊立幾乎就是準皇后的標準,與明朝是大有不同的。


蔚鸞


簡單來說,清朝的皇貴妃權力比明朝的要大。

皇貴妃這一稱號出現在明朝,第一個實際獲得者是明宣宗的寵妃孫氏。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嫡長子、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孫,自幼聰慧,很受明成祖愛重,自然是在宮廷撫養。

此時孫氏父親孫忠任永城縣主簿,而明宣宗的外祖母正好是永城人,明宣宗的外祖母經常向女兒說孫氏賢德,孫氏因此被收入後宮撫養,明成祖指定兒媳張氏(即明宣宗母親)撫養。

史載孫氏少有美色,加上跟明宣宗青梅竹馬,兩人感情是相當的好,不過明宣宗的正妻是明成祖親自選定的,是濟寧人胡氏,明宣宗無法拒絕,孫氏只能為嬪。

明宣宗繼位後,胡氏被立為皇后,孫氏被封為貴妃。按照舊例,皇后有金冊寶(印),貴妃有冊無寶。但明宣宗破了這個舊例,制金寶賜與孫氏,雖然孫氏的名號仍是貴妃,但卻享有了皇后的待遇,這是皇貴妃的本質特徵。

不久,明宣宗以胡皇后無子,貴妃孫氏育有朱祁鎮(即明英宗)而廢掉胡皇后,改立皇貴妃孫氏為皇后。

明英宗後來在土木之變被俘,他的弟弟明代宗臨危受命,也是在這個皇帝任內,第一個名義上的皇貴妃也出現了,那就是明代宗的寵妃唐氏。

據《明英宗實錄》載:“景泰七年八月戊戌朔······冊封妃唐氏為皇貴妃。”

數月後,明英宗趁明代宗病重,發動政變復辟,不久明代宗病逝,明英宗將其廢為郕王,唐氏被革去皇貴妃封號,降級為郕王侍妾的身份殉葬,不被承認。

明朝官方承認的第一個名義上皇貴妃是明憲宗的寵妃萬氏。

明憲宗是明英宗的兒子,明英宗在土木之變被俘時,明代宗上位,作為交換條件,明代宗立明憲宗為太子。可皇位在手,不傳給自己兒子怎能甘心?明代宗處心積慮地廢掉了明憲宗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明英宗被瓦剌放回後,被明代宗安置在南宮,生活非常不好,吃穿不夠,妻子錢氏還要做女紅貼補家用,作為廢太子的明憲宗生活也極不如意,年幼的他並不與父母同居,而是由一個宮女照顧著,這個宮女,就是萬氏。

萬氏比明憲宗大17歲,可有了這段相依為命的生活,明憲宗就是喜歡她,一繼位就封萬氏為貴妃,他的長子也是萬氏所生。

按照明憲宗的意願,自然是要立萬氏為皇后的,可其生母周太后強烈反對,明憲宗無奈立吳氏為皇后,但仍專寵萬貴妃。不受寵讓吳皇后非常氣惱,對萬貴妃動用杖刑,結果明憲宗直接廢后,萬貴妃成了後宮實際的主人,信任皇后王氏也不敢惹她。

生下長子後,明憲宗封萬貴妃為皇貴妃,並許諾立長子為太子,可惜的是,一年後這個孩子就去世了,萬貴妃此後再沒有生育,但她還是《明史》明確承認的第一位皇貴妃。

從以上三位的經歷可以看出,皇貴妃屬於皇后跟貴妃的結合體,明顯比貴妃高一級,名義上是比皇后要低,實際上就不好說了,像萬貴妃連正眼都不瞧皇后,皇后也不敢有半句怨言。

明憲宗以後,明朝又出了11位皇貴妃,其中明世宗(嘉靖帝)、明神宗(萬曆帝)和明熹宗(天啟帝)各有三位,明思宗(崇禎帝)有兩位。

這些皇貴妃要麼得寵,要麼生有重要子嗣(皇長子或者皇帝寵愛子嗣),如明神宗的皇貴妃王氏,就保守明神宗冷落,只是因為其生下皇長子才不得不封為皇貴妃,王氏的地位是遠不如同時期另一位皇貴妃鄭氏的。

清朝皇貴妃最開始跟明朝一樣,給皇帝寵妃或者重要皇子的母親,比如清朝第一位皇貴妃董鄂妃,就是順治帝寵妃。

後來清朝進行了自己的設計,把皇貴妃定義為副皇后,同一時間只有一人,不會像明朝那樣出現多人,而在沒有皇后的時候,皇貴妃實際上就是後宮的主人,權力自然是比明朝皇貴妃要大。

也因此,清朝為了尊崇先帝妃子,出現了不少追封皇貴妃的事例,清朝皇貴妃變得格外地多(28位),但只有三分之一(10位)是當事人在世時受封的,其他都是追封。

清朝皇貴妃還有皇后預備選手的作用,上面說的10位皇貴妃,有四位成了皇后,皇貴妃基本成了皇后的拍門磚。


平沙趣說歷史



明清兩朝皇貴妃都是僅次於皇后的第二等后妃尊位。

明以前是沒有皇貴妃這個稱呼的,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續後孫氏。依例,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因宣宗寵愛孫氏,破例讓她得享像皇后一樣的金冊金寶,“皇貴妃”之稱由她而始。

皇貴妃正式成為名號是在明朝景泰年間,明代宗封寵妃唐氏為皇貴妃,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設皇貴妃一人。

具體區別的話,主要體現在後宮名分上。雖然兩朝都是以寵妃為皇貴妃,為皇后以下最高妃嬪,但明朝絕大多數皇貴妃仍然只是皇帝寵妃,屬於姬妾,並不能處理後宮事物。但清朝皇貴妃則是可以被授予“攝六宮事”,以副後的身份代行皇后職責,這個和明朝的皇貴妃則是有了質的區別。古代也是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皇帝也不例外,因此明朝皇貴妃再尊貴也不是正妻,但清朝的皇貴妃,則是可以代行皇后職責,有了半個正妻的身份,這在禮制森嚴的古代,特別是在皇家意義非凡。


溫酒觀史灬煮茶讀書


在明清兩朝,皇貴妃都是皇帝寵妃的最高稱號,乃眾妃之首。不過在明朝,皇貴妃並沒有定製,只要是皇帝最寵愛的妃嬪都可能被冊封為皇貴妃,多了幾分隨意;然而在清朝,皇貴妃位同副後,妃嬪想要在活著的時候做皇貴妃難比登天。

雖然兩朝都有皇貴妃,但終究有些差異,相對於明朝,清朝的皇貴妃有這麼兩個特點:

  • 第一,規制更加完善,不輕易設立;
  • 第二,多用於“儲備皇后”,以及追封等。


明宣宗寵愛貴妃孫氏卻冷落元后胡氏,又無法廢后,就在其貴妃銜前加一“皇”字,並讓其享皇后才有的金冊金寶,“皇貴妃”也由此誕生。

而後明朝歷代皇帝后宮,幾乎都有設計皇貴妃,用於冊封皇帝最寵愛或者最尊貴的妃嬪。明朝後宮制度相對比較複雜且混亂,像後來在清朝屬於高級妃嬪的妃位、嬪位,在明朝後宮相當之多,也沒什麼人數限制。皇貴妃這樣的位分也是如此,明朝甚至很多妃嬪因為一時受寵、生育皇子就得以冊封皇貴妃,而後失寵又給廢去尊位。


清朝時期的妃嬪等級森嚴,呈現出嚴整的“金字塔”狀。嬪位以上的高等妃嬪人數都有嚴格限制,也不能越級晉封,皇貴妃僅設一位。

同時,與如今很多清宮劇完全不同的是,清朝宮廷之中,一個妃嬪哪怕再得寵也很難在活著的時候被封為皇貴妃。絕大多數情況下,寵妃們都是死後或者臨終前被封個皇貴妃,皇帝以此表示一下哀悼追譽而已。比如敦肅皇貴妃、純惠皇貴妃、慧賢皇貴妃等,都是如此。

清朝後宮之中,皇貴妃位同副後,而皇貴妃一旦設立並且健在,對於皇后來說就是巨大威脅——這種情況下如果出現皇貴妃,要麼是中宮無主皇貴妃就是繼後儲備,要麼就是皇帝極度不喜歡皇后。整個清朝,皇后健在而皇貴妃與之同尊的情況只出現過兩次。

所以相對於明朝,清朝的皇貴妃制度更加完善,皇貴妃的設立就更加慎重。當中宮虛設,皇貴妃可代行令六宮,比如乾隆朝孝賢純皇后離世後,都由嫻皇貴妃那拉氏執掌後宮。清朝有一種“攝六宮事皇貴妃”,說通俗一點就是皇后的儲備人選。

縱觀明清,明朝大多數皇貴妃都是生前冊封的,並且真的以皇貴妃身份在後宮生活;然而清朝的皇貴妃,大多是臨終或者過身之後才得到的位分。相對明朝,清朝皇貴妃有名而無實者為主,名副其實的皇貴妃屈指可數。


澹奕


皇貴妃是明清時期後宮獨有的婦官位階,地位都是僅次於皇后,為諸妃嬪之首。但是明朝皇貴妃和清朝皇貴妃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明朝皇貴妃更多是一種榮譽稱號,她們的飲食、儀仗、服飾、金冊和貴妃、妃是完全一樣的,和皇后之間拉開了涇渭分明的嫡庶差距。而清朝皇貴妃是明朝皇貴妃的強化版,各方面待遇和皇后非常接近,與妃嬪們拉開了較大的差距,是實際上的副後。

明朝皇貴妃是諸多皇妃之一,和普通的貴妃待遇一樣,無法給皇后造成威脅。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按照慣例冊立皇后和皇妃,在諸皇妃中又將其中最喜歡的孫氏封為貴妃,彰顯她與眾不同的地位,但是孫貴妃在冊印、儀仗、車轎、禮服各方面待遇和其他皇妃完全一樣,根據後面崇禎年間的一份膳食檔案,寵冠後宮的皇貴妃田氏和袁貴妃的伙食待遇是完全一樣的。在馬皇后去世之後,朱元璋決定不再立繼後,馬皇后三年喪期過後冊封皇淑妃作為六宮統率,他不是冊封貴妃,而是在淑妃封號前面加皇字來體現這份榮耀,可見貴妃對於普通皇妃並沒有太大優勢。

明宣宗繼位後,欲立寵愛的孫嬪為皇后,張太后以不合禮數拒絕,親自下旨冊封太子妃胡善祥為皇后,孫嬪為貴妃。當時皇后有金寶和金冊,而貴妃和皇妃有冊無寶,明宣宗為了彌補孫貴妃不能成為皇后的遺憾,特賜她金寶,並以冊封皇后的規格為她舉行了隆重的授寶大典。不久之後孫貴妃懷孕生下了明宣宗的長子,明宣宗遂以母以子貴為由逼胡皇后退位,將孫貴妃冊封為皇后,正位中宮一了夙願。現在網文有說孫貴妃是明朝第一位皇貴妃,其實並不是。因為明宣宗開了明朝廢后的不好開端,所以後面的皇帝引以為戒,貴妃們依然有冊無寶,並沒有得到特別的抬舉。

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後,他的弟弟明代宗臨危受命繼位為皇帝,將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他的母親周氏被封為貴妃,當時明代宗後宮有位特別寵愛的妃嬪唐氏,因為貴妃的名分已經被庶嫂嫂周氏佔據,加上他覺得貴妃之位不足以體現對她的與眾不同,為她開創皇貴妃的名號,唐氏遂成為明朝第一位皇貴妃。又封她的父親唐興為正一品左都督,兄弟唐環為正三品指揮使,這份待遇是遠遠超過明英宗原配錢皇后的家族。但是不久之後明英宗在奪門之變中復辟,明代宗病逝,唐皇貴妃也被明英宗逼殉葬。明英宗繼位後他的長子朱見深重新被立為皇太子,他的母親周貴妃也被擢升為皇貴妃。

明朝皇貴妃也沒有固定的家族待遇,全在於皇帝的心意,比如明朝最有權勢的萬皇貴妃,她不僅在各種各方面待遇超過中宮王皇后,就連家族待遇也是王皇后不能比的。但萬貴妃只是明朝皇貴妃中的一個特例,其他皇貴妃均難以望其項背。比如萬曆的鄭皇貴妃,空有皇貴妃的榮譽稱號,家族待遇僅僅是正二品都督僉事,而萬曆另一位妃嬪周端妃,雖然位階比鄭皇貴妃低兩級,但家族封至從一品都督同知,超過了鄭皇貴妃的家族。

明朝皇貴妃是副後之尊,待遇無限接近皇后,往往皇后的替補人選

明朝皇貴妃不僅和皇后一樣可以使用明黃色的禮服,各方面待遇也與皇后非常接近,比如皇后手下有十位宮女,年例一千兩,而皇貴妃手下有八位宮女,年例八百兩。清朝第一位皇貴妃是董鄂妃,順治因為冊封皇貴妃而為皇太后上尊號,這是冊封皇后才有的待遇,又因為冊封皇貴妃而大赦天下,這是清朝所有皇后都沒有的待遇,比如乾隆冊封孝賢皇后僅僅頒發了五條恩款,完全不能和董鄂妃相比。順治在親自撰寫的《董鄂妃行狀》中也說過,實際上管理後宮的是董鄂妃,而不是孝惠皇后。董鄂妃去世後又被追封為皇后,順治為了操辦了隆重的葬禮。因為董鄂妃的緣故,後面皇帝都很謹慎的冊封皇貴妃,通常是以下幾種原因。

一,臨終加恩。比如乾隆寵妃貴妃高氏,在活著的時候就以貴妃的身份和乾隆原配孝賢皇后分庭抗禮,在立後大典上和孝賢皇后一起接受命婦行禮,又被特許可以穿皇后規格的明黃色吉服。貴妃高氏臨終前被乾隆晉升為皇貴妃作為加恩,在她去世後乾隆親自賜諡慧賢皇貴妃,為她增加十八件儀仗,僅僅比當時皇后儀仗少六件,又將慧賢皇貴妃葬入帝陵地宮,和孝賢皇后並排而放。之後孝賢皇后去世,乾隆甚至在《述悲賦》中將孝賢皇后和慧賢皇貴妃並稱為他的兩位原配妻子。

二,準皇后的榮寵。比如乾隆的孝賢皇后去世才一個月,屍骨未寒,乾隆就毫無良心迫不及待的大封后宮,並將出身滿洲貴族的嫻貴妃定為新後人選,冊封為皇貴妃,又為她特創攝六宮事皇貴妃的名號以示恩寵。實際上繼後在擔任攝六宮事皇貴妃的時候就已經完全享受皇后待遇,乾隆一邊作秀懷念原配,一邊迅速大封后宮提拔皇貴妃,就連隔壁朝鮮都看不下去諷刺乾隆在這件事上虛偽。道光的孝慎皇后去世後,後宮位分最高的全貴妃也被冊封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之後又正式冊封為皇后。

三,後任皇帝的尊崇。清朝皇帝以孝治天下,對於先皇留下來的妃嬪也頗為尊崇,通常會提升她們的位分來顯示自己的孝順。比如乾隆曾將祖父康熙的貴妃和和妃都冊封為壽祺皇貴太妃、溫惠皇貴太妃,又將父親雍正的裕妃和謙嬪尊為裕貴妃和謙妃。

所以整體來說,清朝皇貴妃遠比明朝皇貴妃尊貴,也有高於普通皇妃的固定的待遇,而明朝皇貴妃待遇沒有保障,如果沒有得到皇帝的抬舉,甚至她的待遇不如普通皇妃。


坤寧宮的故事


是清代皇貴妃,更加尊貴,位同副後,但是明代不是,只是後宮官職,權利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