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西南联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西南联合大学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历史丰碑,至今仍被国人津津乐道,“西南联大现象”确实值得研究,其历史遗产也值得当代大学学习或效仿。

西南联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西南联大校门

今天我们以西南联大外文系为例,介绍一下三位超牛的系主任,在西南联大存在的八年当中,曾先后有三人执掌外文系,他们分别是叶公超、陈福田和吴宓,正是在这三位教育大咖“无为而治”的主持下,外文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人才,这些人大都活跃在中国翻译界、教育界和外交界。

叶公超(1904—1981)广东番禹人,1904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西九江,其父叶公紃在晚晴时期曾任九江知府,叶公超的童年非常不幸,幼年时就父母双亡,他的成长完全仰赖叔叔叶恭绰,而叶恭绰在中华民国时期却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交通大学校长及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等职。

1912年,年仅8岁的叶公超就被叔叔叶恭绰送到英国读书,两年以后又转至美国读书,比当年留美幼童的年龄还小,可谓从小就是接受的是西方教育。

1917年初,叶公超又被叶恭绰送至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南开中学自创立之日起就是天津乃至中国的名校,学风和校风都以严谨著称,培养了许许多多的知名校友。

叶公超由于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就志向远大,这从他的一篇《自振》作文中就可看出端倪:“余幼失怙恃,人闻者恒怜吾,而言吾命之薄,缘之悭,而余则否焉。盖人之成伟大者,非安逸慎然而成之也,非恃他势而成之也。是必出于万难之中,而拔于怆痛之海,琢磨切磋,而后有此成之也。”

1920年8月,因担心叶公超过多参与学生运动而荒废学业,叶恭绰再次将侄子送往美国留学,入伊利诺伊州尔巴纳高级中学读书,第二年又转入缅因州一所名为贝兹学院读书,这是全美较为著名的艺术院校之一。

1922年,叶公超入马萨诸塞大学,当时著名诗人弗罗斯特正在这所学校执教,叶公超疯狂地迷恋这位诗人教授,学习诗歌和小说的创作,但这也只是叶公超凭兴趣所为而已。

1925年9月,叶公超在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由此结识了英国诗人艾略特,经常聆听艾略特的讲座,并虚心向其求教,艾略特对叶公超影响很大,而叶公超也是第一个将艾略特的诗歌介绍到中国的学者。

西南联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叶公超书法

1926年夏,叶公超回到北京,暂时居住在其叔叔叶恭绰老友梁士诒家里,被北京大学聘为外文系讲师,主讲“英文作文”、“英国短篇小说”等课程,与林语堂、陈西滢、徐志摩、温源宁等人成为同事,初登北京大学讲坛的叶公超年仅22岁,却已经是一个在英美留学十余年的“海归”了。

叶公超的英语十分娴熟,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叶公超的许多学生都比他年长,却对叶公超极为佩服,闻一多曾戏称叶公超为“二毛子”,而朱光潜曾这样评价:“中国讲英语最好的是叶公超。”虽然这个评价有失偏颇,但却足以证明叶公超英语水平确实高超。

1927年,由于北京政局不稳,许多教授纷纷南下,叶公超也南下上海,被国立暨南大学校长郑洪年聘为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当时梁实秋、林语堂、余上浣、饶孟侃都在外文系任教,可谓是人才济济,由于叶恭绰与郑洪年是世交,因此叶公超才被委以重任。

1929年,叶公超因与郑洪年意见不合,辞职回到北平,被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聘为西洋文学系教授,同时还在北京大学兼课,钱钟书、卞之琳、季羡林、辛笛、杨联升、常风等人都是叶公超的学生,西洋文学系主任是吴宓教授,在当年可谓是名噪一时。

西南联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吴宓

叶公超到清华园执教时25岁,就已经是一个名教授了,仰慕者众多,叶公超最终与燕京大学物理系的袁永熹结为伉俪,袁永熹也是出身名门望族,二人可谓是门当户对,1934年夏,叶公超清华大学任教已经满五年了,可享受带薪休假,遂携袁永熹赴欧美游历。

1936年,叶公超应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之邀,到北大外文系担任教授,当时北大教授的薪水没有清华教授高,因为清华除了政府拨款之外,他还有“庚子赔款”基金,相比其他大学的寒酸,清华则是富得流油,而叶公超之所以重回北大任教,完全是看在胡适的面子上,因为他们当时都是“新月社”的重要成员。

“七七事变”之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奉教育部之命南迁至长沙,不久又从长沙迁往昆明,无论是在长沙还是昆明,叶公超都被推举为外国文学系教授会主席,也就是外文系主任,从中可以看出叶公超在三校教授群体中的地位和声望。

西南联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叶公超

叶公超在系主任的位置上采取无为而治,这让风格迥异的教授们不受任何约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在教学上各展其能,颇有百花争奇斗艳之氛围,倒是老资格的吴宓教授甘愿协助叶公超应付系内的教务。

1940年6月18日,叶公超被叔叔叶恭绰电招离滇赴港,帮助处理国宝级文物“毛公鼎”,叶恭绰也是一个收藏家,他在官场驰骋多年,收藏了一批书画和文物,其中以“毛公鼎”最为著名和珍贵。

“毛公鼎”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鼎,鼎身铸有铭文497字,被考古学家视为至宝,是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曾被两江总督端方收藏,后来转手至叶恭绰手上,又被叶恭绰转让给了华人富商陈永仁,陈永仁于1946年捐赠给中央博物院,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西南联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毛公鼎

日本人曾想占有“毛公鼎”,曾借口将叶公超逮捕,并经受了严刑拷打,而叶公超乃一介书生,竟表现出誓死不屈且大义凛然的气概,实在是令人钦佩,最终还是叶恭绰斡旋陈公博、汪精卫等人与日本人交涉,又花了一大笔钱,将叶公超保释出狱。

1941年,叶公超弃教从政,前往新加坡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驻马来西亚专员,他的这一人生转折,完全是因为叶公超在香港偶遇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的结果,是他极力邀请叶公超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新闻处工作,遂由此踏上仕途。

陈福田(1897—1956)是华侨出身,1897年出生于夏威夷,在哈佛大学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在檀香山明伦学校担任教员,还曾在波士顿中华青年会出任干事。

陈福田是于1923年回到中国北京的,并到清华学校执教,时任校长曹云祥也是哈佛大学出身,当时清华学校还只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分初等科和高等科,学生如果要完成初等科和高等科的学业,需要八年左右的时间,并且经考试合格后,才能被公派至美国留学。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清华大学本科教育的起点应该始于1925年5月,北洋政府外交部批准了《清华大学工作及组织纲要(草案)》,将清华学校改组为大学部、留美预备部和国学研究院,大学部先后设立了17个系,并开始招收第一届大学本科生。

1926年,清华学校大学部设立西洋文学系,由陈福田出任系主任,而同样是哈佛大学出身的吴宓教授,则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筹办和主持国学研究院。

1928年8月,罗家伦校长空降清华园,在其力主之下,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此时的西洋文学系被更名为外国语文学系,依然由陈福田出任系主任。

1931年,吴宓在游历欧洲诸国之后回到清华园,被刚刚出任校长的梅贻琦聘为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吴宓曾创办了赫赫有名的国学研究院,他效仿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创办了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在其主持之下,清华的外文系很快成为国内大学中第一流的系科。

1941年,叶公超离开西南联大之后,由陈福田出任外文系主任,陈福田曾于1943年返回檀香山休假期间,由吴宓代理外文系主任,由于正处于战争时期,陈福田的许多老友都纷纷留下墨宝,赠予他留念,如今这些收藏品出现在拍卖会上,真实记述了西南联大的一段史实。

西南联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吴宓书赠陈福田

1944年秋,吴宓离开昆明前往成都,这成为吴宓一生的转折点,此后他再也没有回到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外文系三大“教主”,只剩陈福田恪守和主政外文系了,陈福田在国内执教25年之后,于1948年离开清华园,回到檀香山定居,他将其最好的年华留在了中国。

陈福田在西南联大时期曾编了一部著名的英文教材《西南联大英文课》,原名为《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这是一本英语通用教材,凡是西南联大学生均都使用过这部教材,因此名气很大,给西南联大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教材汇集了43篇人文社科方面的优秀范文,其中包括赛珍珠、毛姆、梭罗、艾略特、胡适、林语堂等人的文章,体裁多样且篇篇经典,体现了西南联大外文系“通识为本”的教育理念,2018年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罗选民教授领衔翻译出版。

西南联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陈福田编著的英文教材

从外文系走出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曾回忆,西南联大时期他曾与物理系的杨振宁共同上大一英语课,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不受英文读本的影响。

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人,1894年8月20日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幼年丧母,他是在祖母的溺爱下长大的,于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初等科,1917年赴美入弗吉尼亚大学攻读西洋文学,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学习比较文学、英国文学和哲学,吴宓在哈佛大学曾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可见其在留学生中的影响力。

西南联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左起:吴宓、汤用彤、陈寅恪

吴宓硕士毕业回国后,被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聘为教授,他是在其学长梅光迪举荐之下来到南京的,当时梅光迪是西洋文学系主任,吴宓与梅光迪、柳诒徵、汤用彤、胡先骕等人创办了《学衡》杂志,吴宓出任总编辑,他是“学衡派”的核心人物。

吴宓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还是在母校清华大学任教时期,他先后主持创办了中文系、国学研究院和外国语文学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名师都是在吴宓斡旋之下,到国学研究院担任导师。

西南联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国学研究院导师

而吴密效仿哈佛大学模式创办的外文系,很快跻身于国内大学一流学科行列,其成就也是蜚声海内外,被学界誉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宓随清华大学西迁长沙、昆明,在西南联大外文系出任教授,开设了许多课程,1941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部聘教授”,其政治和经济待遇类似于校长,全国仅30名教授入选,可见吴宓是“教授中的教授”。

1943年至1944年之间,吴宓曾代理陈福田出任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吴宓去燕京大学看望老友陈寅恪时就留在了燕京大学,此后又在四川大学和武汉大学任教,尽管梅贻琦和陈福田极力邀请吴宓回清华园,但倔强的吴宓始终都没能再回清华园,而离开清华园的吴宓,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每况愈下,以致晚景凄惨。

西南联大外文系汇集了一大批知名教授,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人才,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与美国、英国等国家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国际间交往频繁,急需大批翻译人才,西南联大外文系有相当多的学生应征入伍,义无反顾地奔赴反法西斯战场。

西南联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欢送学生应征入伍

而从西南联大外文系走出的毕业生,有更多我们所熟悉的身影,他们曾经活跃在中国的翻译界和教育界,他们是赵瑞蕻、周珏良、巫宁坤、查良铮(穆旦)、李赋宁、许国璋、王佐良、许渊冲、杨苡、萧珊、杜燮运、杨周翰、李廷揆、周榆瑞等等,可谓是群星璀璨。

让历史记住西南联大曾在抗日烽火中创立的辉煌吧!并让西南联大的精神能够影响到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以便让中国的大学能够早日迈入世界一流名校的行列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