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西南聯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西南聯合大學誕生於抗日烽火之中,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一座不可逾越的歷史豐碑,至今仍被國人津津樂道,“西南聯大現象”確實值得研究,其歷史遺產也值得當代大學學習或效仿。

西南聯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西南聯大校門

今天我們以西南聯大外文系為例,介紹一下三位超牛的系主任,在西南聯大存在的八年當中,曾先後有三人執掌外文系,他們分別是葉公超、陳福田和吳宓,正是在這三位教育大咖“無為而治”的主持下,外文系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翻譯人才,這些人大都活躍在中國翻譯界、教育界和外交界。

葉公超(1904—1981)廣東番禹人,1904年10月20日出生於江西九江,其父葉公紃在晚晴時期曾任九江知府,葉公超的童年非常不幸,幼年時就父母雙亡,他的成長完全仰賴叔叔葉恭綽,而葉恭綽在中華民國時期卻是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交通大學校長及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部長等職。

1912年,年僅8歲的葉公超就被叔叔葉恭綽送到英國讀書,兩年以後又轉至美國讀書,比當年留美幼童的年齡還小,可謂從小就是接受的是西方教育。

1917年初,葉公超又被葉恭綽送至天津南開中學讀書,南開中學自創立之日起就是天津乃至中國的名校,學風和校風都以嚴謹著稱,培養了許許多多的知名校友。

葉公超由於出身於官宦之家,從小就志向遠大,這從他的一篇《自振》作文中就可看出端倪:“餘幼失怙恃,人聞者恆憐吾,而言吾命之薄,緣之慳,而餘則否焉。蓋人之成偉大者,非安逸慎然而成之也,非恃他勢而成之也。是必出於萬難之中,而拔於愴痛之海,琢磨切磋,而後有此成之也。”

1920年8月,因擔心葉公超過多參與學生運動而荒廢學業,葉恭綽再次將侄子送往美國留學,入伊利諾伊州爾巴納高級中學讀書,第二年又轉入緬因州一所名為貝茲學院讀書,這是全美較為著名的藝術院校之一。

1922年,葉公超入馬薩諸塞大學,當時著名詩人弗羅斯特正在這所學校執教,葉公超瘋狂地迷戀這位詩人教授,學習詩歌和小說的創作,但這也只是葉公超憑興趣所為而已。

1925年9月,葉公超在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之後,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由此結識了英國詩人艾略特,經常聆聽艾略特的講座,並虛心向其求教,艾略特對葉公超影響很大,而葉公超也是第一個將艾略特的詩歌介紹到中國的學者。

西南聯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葉公超書法

1926年夏,葉公超回到北京,暫時居住在其叔叔葉恭綽老友梁士詒家裡,被北京大學聘為外文系講師,主講“英文作文”、“英國短篇小說”等課程,與林語堂、陳西瀅、徐志摩、溫源寧等人成為同事,初登北京大學講壇的葉公超年僅22歲,卻已經是一個在英美留學十餘年的“海歸”了。

葉公超的英語十分嫻熟,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葉公超的許多學生都比他年長,卻對葉公超極為佩服,聞一多曾戲稱葉公超為“二毛子”,而朱光潛曾這樣評價:“中國講英語最好的是葉公超。”雖然這個評價有失偏頗,但卻足以證明葉公超英語水平確實高超。

1927年,由於北京政局不穩,許多教授紛紛南下,葉公超也南下上海,被國立暨南大學校長鄭洪年聘為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當時梁實秋、林語堂、餘上浣、饒孟侃都在外文系任教,可謂是人才濟濟,由於葉恭綽與鄭洪年是世交,因此葉公超才被委以重任。

1929年,葉公超因與鄭洪年意見不合,辭職回到北平,被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聘為西洋文學系教授,同時還在北京大學兼課,錢鍾書、卞之琳、季羨林、辛笛、楊聯升、常風等人都是葉公超的學生,西洋文學系主任是吳宓教授,在當年可謂是名噪一時。

西南聯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吳宓

葉公超到清華園執教時25歲,就已經是一個名教授了,仰慕者眾多,葉公超最終與燕京大學物理系的袁永熹結為伉儷,袁永熹也是出身名門望族,二人可謂是門當戶對,1934年夏,葉公超清華大學任教已經滿五年了,可享受帶薪休假,遂攜袁永熹赴歐美遊歷。

1936年,葉公超應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鬍適之邀,到北大外文系擔任教授,當時北大教授的薪水沒有清華教授高,因為清華除了政府撥款之外,他還有“庚子賠款”基金,相比其他大學的寒酸,清華則是富得流油,而葉公超之所以重回北大任教,完全是看在胡適的面子上,因為他們當時都是“新月社”的重要成員。

“七七事變”之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奉教育部之命南遷至長沙,不久又從長沙遷往昆明,無論是在長沙還是昆明,葉公超都被推舉為外國文學系教授會主席,也就是外文系主任,從中可以看出葉公超在三校教授群體中的地位和聲望。

西南聯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葉公超

葉公超在系主任的位置上採取無為而治,這讓風格迥異的教授們不受任何約束,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華,在教學上各展其能,頗有百花爭奇鬥豔之氛圍,倒是老資格的吳宓教授甘願協助葉公超應付系內的教務。

1940年6月18日,葉公超被叔叔葉恭綽電招離滇赴港,幫助處理國寶級文物“毛公鼎”,葉恭綽也是一個收藏家,他在官場馳騁多年,收藏了一批書畫和文物,其中以“毛公鼎”最為著名和珍貴。

“毛公鼎”是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鼎,鼎身鑄有銘文497字,被考古學家視為至寶,是道光末年在陝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曾被兩江總督端方收藏,後來轉手至葉恭綽手上,又被葉恭綽轉讓給了華人富商陳永仁,陳永仁於1946年捐贈給中央博物院,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西南聯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毛公鼎

日本人曾想佔有“毛公鼎”,曾藉口將葉公超逮捕,並經受了嚴刑拷打,而葉公超乃一介書生,竟表現出誓死不屈且大義凜然的氣概,實在是令人欽佩,最終還是葉恭綽斡旋陳公博、汪精衛等人與日本人交涉,又花了一大筆錢,將葉公超保釋出獄。

1941年,葉公超棄教從政,前往新加坡出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駐馬來西亞專員,他的這一人生轉折,完全是因為葉公超在香港偶遇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董顯光的結果,是他極力邀請葉公超到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新聞處工作,遂由此踏上仕途。

陳福田(1897—1956)是華僑出身,1897年出生於夏威夷,在哈佛大學取得教育學碩士學位後,在檀香山明倫學校擔任教員,還曾在波士頓中華青年會出任幹事。

陳福田是於1923年回到中國北京的,併到清華學校執教,時任校長曹雲祥也是哈佛大學出身,當時清華學校還只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分初等科和高等科,學生如果要完成初等科和高等科的學業,需要八年左右的時間,並且經考試合格後,才能被公派至美國留學。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清華大學本科教育的起點應該始於1925年5月,北洋政府外交部批准了《清華大學工作及組織綱要(草案)》,將清華學校改組為大學部、留美預備部和國學研究院,大學部先後設立了17個系,並開始招收第一屆大學本科生。

1926年,清華學校大學部設立西洋文學系,由陳福田出任系主任,而同樣是哈佛大學出身的吳宓教授,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籌辦和主持國學研究院。

1928年8月,羅家倫校長空降清華園,在其力主之下,清華學校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此時的西洋文學系被更名為外國語文學系,依然由陳福田出任系主任。

1931年,吳宓在遊歷歐洲諸國之後回到清華園,被剛剛出任校長的梅貽琦聘為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吳宓曾創辦了赫赫有名的國學研究院,他效仿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創辦了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在其主持之下,清華的外文系很快成為國內大學中第一流的系科。

1941年,葉公超離開西南聯大之後,由陳福田出任外文系主任,陳福田曾於1943年返回檀香山休假期間,由吳宓代理外文系主任,由於正處於戰爭時期,陳福田的許多老友都紛紛留下墨寶,贈予他留念,如今這些收藏品出現在拍賣會上,真實記述了西南聯大的一段史實。

西南聯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吳宓書贈陳福田

1944年秋,吳宓離開昆明前往成都,這成為吳宓一生的轉折點,此後他再也沒有回到西南聯大和清華大學,外文系三大“教主”,只剩陳福田恪守和主政外文系了,陳福田在國內執教25年之後,於1948年離開清華園,回到檀香山定居,他將其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陳福田在西南聯大時期曾編了一部著名的英文教材《西南聯大英文課》,原名為《大學一年級英文教本,這是一本英語通用教材,凡是西南聯大學生均都使用過這部教材,因此名氣很大,給西南聯大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本教材彙集了43篇人文社科方面的優秀範文,其中包括賽珍珠、毛姆、梭羅、艾略特、胡適、林語堂等人的文章,體裁多樣且篇篇經典,體現了西南聯大外文系“通識為本”的教育理念,2018年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羅選民教授領銜翻譯出版。

西南聯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陳福田編著的英文教材

從外文系走出的著名翻譯家許淵衝曾回憶,西南聯大時期他曾與物理系的楊振寧共同上大一英語課,可以說沒有一個學生不受英文讀本的影響。

吳宓(1894—1978)字雨僧,陝西涇陽人,1894年8月20日出生於官宦之家,但幼年喪母,他是在祖母的溺愛下長大的,於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初等科,1917年赴美入弗吉尼亞大學攻讀西洋文學,1919年考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新人文主義大師白璧德學習比較文學、英國文學和哲學,吳宓在哈佛大學曾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哈佛三傑”,可見其在留學生中的影響力。

西南聯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左起:吳宓、湯用彤、陳寅恪

吳宓碩士畢業回國後,被國立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聘為教授,他是在其學長梅光迪舉薦之下來到南京的,當時梅光迪是西洋文學系主任,吳宓與梅光迪、柳詒徵、湯用彤、胡先驌等人創辦了《學衡》雜誌,吳宓出任總編輯,他是“學衡派”的核心人物。

吳宓一生最為輝煌的時期,還是在母校清華大學任教時期,他先後主持創辦了中文系、國學研究院和外國語文學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名師都是在吳宓斡旋之下,到國學研究院擔任導師。

西南聯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國學研究院導師

而吳密效仿哈佛大學模式創辦的外文系,很快躋身於國內大學一流學科行列,其成就也是蜚聲海內外,被學界譽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

抗日戰爭爆發後,吳宓隨清華大學西遷長沙、昆明,在西南聯大外文系出任教授,開設了許多課程,1941年被國民政府教育部聘為“部聘教授”,其政治和經濟待遇類似於校長,全國僅30名教授入選,可見吳宓是“教授中的教授”。

1943年至1944年之間,吳宓曾代理陳福田出任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吳宓去燕京大學看望老友陳寅恪時就留在了燕京大學,此後又在四川大學和武漢大學任教,儘管梅貽琦和陳福田極力邀請吳宓回清華園,但倔強的吳宓始終都沒能再回清華園,而離開清華園的吳宓,在學術界的影響力每況愈下,以致晚景悽慘。

西南聯大外文系彙集了一大批知名教授,也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翻譯人才,由於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中國與美國、英國等國家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國際間交往頻繁,急需大批翻譯人才,西南聯大外文系有相當多的學生應徵入伍,義無反顧地奔赴反法西斯戰場。

西南聯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歡送學生應徵入伍

而從西南聯大外文系走出的畢業生,有更多我們所熟悉的身影,他們曾經活躍在中國的翻譯界和教育界,他們是趙瑞蕻、周珏良、巫寧坤、查良錚(穆旦)、李賦寧、許國璋、王佐良、許淵衝、楊苡、蕭珊、杜燮運、楊周翰、李廷揆、周榆瑞等等,可謂是群星璀璨。

讓歷史記住西南聯大曾在抗日烽火中創立的輝煌吧!並讓西南聯大的精神能夠影響到當今的中國高等教育,以便讓中國的大學能夠早日邁入世界一流名校的行列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