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区校融合,好一杯醇香的“功夫茶”!

(记者 李培安 张妮)“区校融合、省部共建是杨凌示范区的核心战略。”

“杨凌示范区和区内两所高校目前正在加快形成共生共融的融合理念、共建共享的融合机制和互利共赢的融合格局。”

“杨凌蘸水面最早之所以能风靡陕西,背后正是西农培育的小偃22小麦品种的科技功劳。区校融合其实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高校与示范区,就好比茶和水的关系。好水激活好茶,好茶升华好水。”

1月29日上午9点,随着示范区2019年第二期新闻茶座的进行,作为杨凌发展战略支撑之一的区校融合,其过去一年的探索与成就,犹如一幅幅画卷在记者面前徐徐展开。


区校融合,好一杯醇香的“功夫茶”!


农业是杨凌的根,西农是杨凌的魂。先塑魂、再养根,就能重新找回DNA。

2018年10月26日,国务院第三次就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作出批复(国函〔2018〕133号),着力推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历史一次次选择了杨凌,杨凌如何创造历史?

进入新时代,杨凌期待着进一步强筋壮骨、筑基树魂。


区校融合,好一杯醇香的“功夫茶”!


区校融合,科技扬帆

日历翻到2018年4月4日,刚刚履新的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李婧,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九红,调研第一站就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区校融合,好一杯醇香的“功夫茶”!


李婧表示,杨凌示范区的发展要发挥农林科大的核心支撑作用,这是基本经验,也是基本路径。杨凌不仅需要省部共建体制的支持,还需要“区校融合”同心共谱可持续发展和追赶超越的新篇章,这样,杨凌才能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色模式,从而发挥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带动示范区的GDP、税收、就业等,驱动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为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作出杨凌贡献。

让城市走进大学,让大学融入城市


区校融合,好一杯醇香的“功夫茶”!


6个月后,区校融合展首次亮相第25届农高会,杨凌示范区携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共集中展示了150多个动植物新品种和160多项农业新技术、新装备,其中,一种曾深藏在“象牙塔”里,如今已在全国遍地开花的牡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林业局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延龙介绍,这种油用牡丹既能饱眼福,又能享口福,在杨凌“区校融合”的推动下,已在在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新疆等全国10个省区建立35处栽培示范推广基地和3个企业研发基地。其中,陕西渭南市合阳县就推广了两万多亩,形成了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


区校融合,好一杯醇香的“功夫茶”!


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难题,杨凌如何破题?

不是所有的科技成果都能像油用牡丹这样幸运。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技术市场存在着一个尴尬的现实:一边是大量的科技成果在高校、科研院所源源不断产生;一边是市场找不到好的技术成果没有好的产品,政府、大学似乎谁都走不出这个“怪圈”。

如何走出“怪圈”,唤醒杨凌所有“沉睡”的科技?杨凌新一届决策者率先在全国创新出一个新的思路,如同科技“红娘”,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在第25届农高会期间应运而生。


区校融合,好一杯醇香的“功夫茶”!


区校融合,好一杯醇香的“功夫茶”!


通过交易中心评估与撮合,第25届农高会期间,陕西诺威利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来自四川的投资者签订了9000万元成果转化交易合同,敲响了交易中心科技成果转让第一槌。

同一天,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4个杂交油菜新品种和1个小麦品种也在这里成功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交易额达到615万元。

据示范区科技局局长赫思远介绍,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的成立是为了有效促进国际国内农业科技成果在杨凌集聚、交易和转化,截至农高会期间,已确定了上海、北京等地6家服务机构入驻,基本涵盖了从农业科技成果集聚评估、交易撮合、投融资和知识产权服务等全系统链条。

近水楼台先得月,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和示范推广面积的扩大无疑会有效促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并增进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区校融合,好一杯醇香的“功夫茶”!


共担使命、筑梦神州

水是茶色、香、味的载体,茶是水甘、净、活的体现。中国十大名泉是以所泡茶汤的优劣而排座次的。"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就是茶性要借助水才能发散出来。高校是船,杨凌是帆,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共生共融、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区校融合必然共担使命,化科技为犁、示范为镰、产业为锄,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

区校融合、杨凌聚变,时势然也!希望,功到自然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