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迈入全面升级时代,中国马拉松凭何成为品牌营销新战场?|2018中国马拉松赛事价值分析

迈入全面升级时代,中国马拉松凭何成为品牌营销新战场?|2018中国马拉松赛事价值分析

本文节选自体育BANK和新浪体育联合推出的《体育赛事价值报告2018》之《中国马拉松体育赛事价值分析》的部分内容,后续将陆续推出系列赛事价值类文章,敬请关注。

除了足球和篮球外,当下最火热的运动或许就只有马拉松了。

46号文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的最直接效果便是马拉松运动的爆发。从2014年全国仅有51场马拉松比赛到2017年,中国马拉松数量已达到1102场,仅仅三年时间,中国马拉松数量已增长21倍。除了赛事数量的不断增长外,中国马拉松赛事影响力和品牌价值更是得到了极大提升。

从38年前的北京马拉松第一场赛事到如今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马”,北马已成为中国马拉松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担当。而厦马、兰马、上海马拉松等国际金标赛事价值也日益凸显,中国马拉松正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当下中国的马拉松产业究竟是怎样的?体育BANK对中国马拉松赛事进行了分析。

本文共4982字,阅读大约需要16分钟。

第一节、中国马拉松整体发展概况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现象,中国马拉松进入黄金时代。2011年—2017年期间。中国各类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赛事数量急剧增长,参与人数上也从40万增加到了498万。这几年间中国马拉松的急速发展,已经在世界马拉松运动中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赛事场次、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马拉松的数据信息分析也面临着挑战,本文通过对中国马拉松赛事发展数据的汇总、对比、分析,不断发掘出中国马拉松的发展现状、发展特色、赛事意义以及如何促进其特色化、国际化的全面发展。

以2017年中国马拉松数据为例,2017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增长直线飙升,全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共计1102场。而2011全年在田径协会注册的各类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2015年首次增长超过100%,达到134场,2016年增长势头不减共计328场。反观2017年,更是以超300%的数量急剧攀升。7年之间赛事总量增长50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0%。并且2017年的数据采用路跑赛事800人规模、越野跑赛事300人规模的统计口径,其中路跑赛事占58.71%(包括全程马拉松赛事73场、半程马拉松赛事243场,健康跑123场),越野跑同样得到较大发展,达到312场。

迈入全面升级时代,中国马拉松凭何成为品牌营销新战场?|2018中国马拉松赛事价值分析

参赛人数上2017年的1102场规模赛事参赛人数达到498万人次,比2016年的280万增长了77.9%。其中全程马拉松赛事的参赛人次最高,各项目组别的参赛人次突破了235万人次,其次为半程马拉松赛事,各项目组别参赛人次达到了134万。反观2016年,全国范围内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的参与总人数仅120万,其中全程马拉松参与总人数仅40万。一年间仅全程马拉松参与人数增长就达500%。参赛年龄分布上,全程马拉松拥有较多35-39岁以及40-44岁的中年跑者,而半程马拉松跑者平均年龄相对较低。总体上看来,参与马拉松赛事的最主要人群依然集中在24-29岁和30-34岁两个年龄段,与往年相同。

迈入全面升级时代,中国马拉松凭何成为品牌营销新战场?|2018中国马拉松赛事价值分析

第二节、中国马拉松赛事时间、地域分布特点

体银智库汇总中国马拉松官网数据资料发现,以全程马拉松赛事举办分布时间为例,2017年上半年(1-6月)共计28场,占总赛事场次的25%,其中又以5月份数量最多,达到8场。下半年(7-12月)中举办的全程马拉松共有84场,占全年比赛的75%,并且11月份办赛数量居全年最高,达到30场比赛。整体来看,9月份到12月份是马拉松赛事举办的密集时期。因为气候是城市马拉松举办在时间选择上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上半年的5月以及下半年的秋季月份都是比较集中的马拉松举办时期。

迈入全面升级时代,中国马拉松凭何成为品牌营销新战场?|2018中国马拉松赛事价值分析

赛事地域分布方面,2017年马拉松赛事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行政省份。2016年西藏自治区并没有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但是到了2017年,包括西藏自治区在内的所有行政省份均以拥有马拉松赛事。其中排名前三的省份为浙江省152场、江苏省149场和广东省103场,而2016年的前三名分别为江苏省37场,北京市33场,广东省25场。其中在2017中国田协认证的A类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赛事中,举办最多的省份前三名为江苏省、广东省和山东省。对比数据不难发现,马拉松赛事集中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东部沿海城市的举办数量明显高于内陆城市。但将2016年和2017年的各省份举办数量对比发现,2017年虽然整体赛事承办数量都呈显增加状态,但内陆地区(如陕西、四川等地)的赛事数量增长率远远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增长最大的为四川省、江西省、重庆市和甘肃省。体银智库认为,马拉松赛事的城市分布与经济发展状况具有明显联系,经济的发展促进马拉松赛事的举办。

迈入全面升级时代,中国马拉松凭何成为品牌营销新战场?|2018中国马拉松赛事价值分析

第三节、中国马拉松赛事等级分布情况

马拉松赛事具有相对明确的等级划分,而明确的赛事等级有利于马拉松赛事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根据《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等级评定方法》,2017年金银铜牌等级赛事共有161场。其中共有44场CAA金牌赛事,38场银牌赛事和79场铜牌赛事,而2016年则只有金牌15场,银牌13场,铜牌23场,共计51场赛事。2012年到2017年间,金牌赛事从7场增加到了44场,总量也从20场增加到了2017年的161场。同时,中国马拉松在国际田联的等级赛事数量也基本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IAAF金标赛事5场,银标赛事3场,铜标赛事4场,共计12场。相比2016年,增加了3场银标赛事。赛事等级的逐渐提高,意味着中国马拉松办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赛事品质、赛事服务、赛事影响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不过中国的赛事历史仍然较短,世界六大满贯马拉松赛事中,波士顿马拉松以121年历史雄踞榜首,其次是48年历史的纽约马拉松和44年历史的柏林马拉松。六大满贯的平均历史为50.3 年,与其相比,中国的马拉松赛事还非常年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增长潜力也是无限。

迈入全面升级时代,中国马拉松凭何成为品牌营销新战场?|2018中国马拉松赛事价值分析

第四节、中国马拉松与GDP的关系

随着我国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类型进入享受资料消费的阶段。当收入水平处于低收入时期,人们的消费首先满足温饱,当进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阶段,消费的体 量会随之扩大,但是恩格尔系数会随之下降,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发生变化。 同时,除了消费体量扩大外,新的消费需求产生,物质文化需求不断产生和增长,原有的消费模式继续深化,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更加注重全方位的体验。 中国人均GDP在2011年超过5000美元,带来了人们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的根本改变。体育休闲和全民健身是人们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升对健康和体验的内在追求,由于马拉松赛事的参与性、社交性、健康性等属性高都符合人们消费升级后的需求,因此这项急剧代表性的全民健身运动风生水起。

迈入全面升级时代,中国马拉松凭何成为品牌营销新战场?|2018中国马拉松赛事价值分析

与国外路跑相对成熟的个别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马拉松目前的发展概况符合路跑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特征。一般认为,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体育产业开始迅速发展,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体育产业加速发展。纵观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拉松周期,其中美国和加拿大在1970年代风靡流行,美国人均GDP在1970年为5264美元,加拿大人均GDP在1972年超过5000美元,日本路跑开始普及流行是在1970年代末,在1976年日本人均GDP达到5111美元,超过5000美元。中国人均 GDP在2011年超过5000美元达到5610美元,2015年人均GDP为7605美元。在政策放开赛事审批条件下,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马拉松赛事普及并流行成为必然事件,与欧美国家马拉松周期相吻合。通过对比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数据可以确定,中国目前已经进入马拉松周期。无论是从空间维度审视马拉松普及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还是从时间维度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马拉松普及程度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体银智库认为马拉松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人均 GDP 在5000美 元-8000美元),马拉松会迅速普及并呈现井喷式增长,当前中国以马拉松赛事为代表的路跑产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

迈入全面升级时代,中国马拉松凭何成为品牌营销新战场?|2018中国马拉松赛事价值分析

马拉松迅速发展时期各国人均 GDP 对比(单位:美元)

第五节、中国马拉松产业链及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马拉松行业快速的发展,中国马拉松产业的价值也与日俱增。预计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规模赛事将超过1900场,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达到350场,各类路跑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在马拉松行业如此规模的发展下,日益形成了以赛事、城市、跑者三大主题为核心并相互融合,全面发展的产业链条。

迈入全面升级时代,中国马拉松凭何成为品牌营销新战场?|2018中国马拉松赛事价值分析

赛事方面,中国马拉松迈入全新的时代,正面临着全方面的赛事升级。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马拉松赛事以中国田径协会的金牌赛事为短期目标,国际田径联合会的金标赛事为长期目标来进行赛事等级的逐步提升。赛事级别提升的同时,赛事报名门槛也在随之提高。以2018北京马拉松为例,官方公布的中签结果显示,共有111793人成功报名,其中A类选手中签率为36.5%,B类选手中签率仅有10.4%。除此之外,赛事IP的打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马拉松赛事应结合城市、跑者开发更多差异化的项目。

跑者方面,2017年仅参赛人数就已经达到498万,可想而知其带来的产业价值。体银智库调查汇总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马拉松跑者的跑步消费约涵盖45类相关产品服务,年度平均跑步消费金额达到13078元。广大的参与基数带动了包括跑步鞋服装备、营养补给、智能硬件、跑步APP、训练报名、马拉松出品物等等细分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我国马拉松跑者每花费100元在参赛报名费、200元在日常跑步训练,就会有512.5元用于跑步装备的购买、437.5元用于在赛事举办地的吃穿住行以及旅游消费上。

城市方面,由于马拉松赛事和举办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推动着城市财政支出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此外,城市马拉松的重点就在于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是中国居民消费升级受益的两大产业,两大黄金产业交汇的体育旅游细分领域可谓产业的白金地带。 体育旅游又分为欣赏赛事型的观赛游和亲身参与型的户外健身游。马拉松跑者就是典型的参与型旅游体育旅游,而往往跑着会携带亲朋好友一同前往,也带动着“观赛游”。 马拉松旅游驱动的相关产业消费金额远远高于参赛报名、日常跑步训练驱动的本体产业消费金额。根据国家旅游局的公开数据,中国体育旅游的市场正在以30%-40%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全球体育旅游市场的平均增速。全球来看,体育旅游细分市场在旅游市场中的占比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国家体育旅游的占比是25%,远远高于中国体育旅游市场占比的5%。因此,从差异化的占比中可以看出中国体育旅游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随着体旅融合的加速,体育旅游市场占比会不断提升,交集将会越来越大。

2016年厦门马拉松为城市带来近2.3亿元的直接经济收益,2003年-2016年间,累计给厦门带来约20亿元的营收。2017年北京马拉松外地参赛选手参赛期间人均消费达到3690元,略高于2016年的3665元。据测算,2017年我国大型城市马拉松旅行参赛者的人均参赛旅游消费在3000至4000元之间。2017年千岛湖马拉松赛外地参赛选手参赛期间人均消费达到2469元,据测算,2017年我国旅游目的地马拉松旅行参赛者的人均参赛旅游消费在2500元左右。

迈入全面升级时代,中国马拉松凭何成为品牌营销新战场?|2018中国马拉松赛事价值分析

体育旅游细分产业

体银智库认为,中国马拉松赛事未来的发展在于产业链下赛事、城市、以及跑者三大主体中的各个细分产业方面。以北京马拉松为例,历经30多年的发展,北京马拉松已成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典范,由一项纯粹的体育赛事,发展到与首都城市文化魅力相融合,再加上国际标准的引入,使得北京马拉松不断升级,发展成集高水平竞赛、全民健身、公益、博览会于一体的内涵丰富的赛事IP,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国马”。北京马拉松从办赛至今,参赛人数不断增加,赛事运作逐步市场化,政策推动提供办赛有利条件,这些特点正是目前马拉松市场具备的普遍特征。1981年,第一届马拉松赛事北京马拉松参赛人数75人,只有男性专业选手参赛,2016年北京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达30000人,36 年之间赛事规模暴增,男女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皆可参赛,同时赛事形式多样,运作水平更高、更具有观赏性。 从曾经的无人赞助到成为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马拉松赛之一,从粗放的运营管理方式到“将细节做到极致”的精细化运营,北京马拉松的发展,也是中国马拉松运动发展的缩影。

“奔跑中国”、“韵动中国”、“健康中国”……在大量马拉松赛事爆发增长的新形势下,中国马拉松赛事IP也正在向新的系列化模式转变。业内人士认为,系列赛事标示着马拉松赛事从“各自为营”向“平台级”赛事的转变。未来的中国马拉松发展道路在于赛事、跑者、城市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做到以马拉松赛事运营为基础,形成赛事管理、竞赛组织、市场运营体系、供应商体系、传播体系的全方面发展;以跑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为基础,促进设计服装鞋帽用品、营养补给、资讯服务、跑步报名等关联性消费; 以城市影响力为基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中全面展现城市建设成果,对城市的基础建设、交通、旅游、住宿、赛道景观、运动设施等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影响。据推测,在整个体育产业在2025年规模达到7万亿的目标下,未来赛事经济规模和衍生经济规模将超过500亿和4000亿规模。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马拉松将跨入全新的时代,在新的挑战中实现新的突破、新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