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山東“蟲農“立秋過後忙捉蟲,交易總額約5億元,最貴一隻16萬元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在山東部分農村一種新型職業引人關注,他們有一個新穎的身份“蟲農”。每年的立秋過後,山東寧陽泗店鎮和周邊幾個小鎮,在外打工的人們會成群結隊的返回家鄉,夜出早歸在田間地頭就為了逮一隻小小的蟋蟀。可別看了這小小的蟋蟀,如今已經形成了大產業,據統計當地交易總額約為5億元,去年最貴一隻賣出16萬元天價。圖為“蟲農”展示捉蟋蟀的竹筒。

捉蟋蟀是有季節的,必須在立秋至秋分之間,大概也就是四十多天的時間。因此對於山東泰安寧陽泗店鎮的“蟲農”來說,無論在外務工或是在家務農,都不會錯過這個掙錢的黃金季節。圖為“蟲農”在燈光照射下展示捉到的蟋蟀。

“蟲農”對於蟋蟀還不太瞭解,他們捉到的蟋蟀自己不用,多賣給外地來的收購者,或當地的“蟋蟀經紀人”。吸引“蟲農”的是高昂的價格,每隻蟋蟀少則幾十元、上百元,多則萬餘元。去年一隻蟋蟀賣出了16萬元的天價,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圖為賣價高的蟋蟀引來一群人圍觀。


“蟲農”每天凌晨兩點開始帶著照明燈具和特製的工具下地捉蟋蟀,然後帶到附近的集市進行交易。購買者會根據蟋蟀的個頭、體徵、聲音等給出合理價位。圖為山東“蟲農”在田間捉蟋蟀。

如今山東寧陽泗店鎮已經形成了蟋蟀交易市場,每年立秋前後至9月中旬,吸引了來自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瀋陽等二十多個城市的近2萬名蟋蟀愛好者前來收購。據統計蟋蟀愛好者僅收購蟋蟀的花費平均每人達2-3萬元,交易總額約為5億元。圖為山東火熱的蟋蟀交易市場。

如今山東的一些農民也看準了蟋蟀的產業價值,從捉蟋蟀變成販賣蟋蟀,從中謀求更大的經濟效益。圖為在杭州嶽王路古玩市場邊,許多叫賣蟋蟀的攤位一字排開,賣主大多數是從山東趕到杭州來的農民。

蟋蟀多用來鬥,最早是南宋皇帝,鬥蟋著魔,沿襲下來。經過時代的變遷,鬥蟋蟀已經演繹為中國民間搏戲之一,也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如今中國人有著更充分的經濟保障,更寬鬆的政府管制,在休閒娛樂方面也逐漸重拾傳統。70歲的上海專家李世均說。這是“一種中國文化,就像茶文化一樣”,圖為山東“蟲農”在杭州賣蟋蟀。

每年的立秋過後,山東寧陽泗店鎮和周邊幾個小鎮,在外打工的人們會成群結隊的返回家鄉,夜出早歸在田間地頭就為了逮一隻小小的蟋蟀。可別看了這小小的蟋蟀,如今已經形成了大產業,據統計當地交易總額約為5億元,去年最貴一隻賣出16萬元天價。圖為山東“蟲農”在田間捉蟋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