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英雄日記38」20年,我是如何三次戰勝肺癌的?

什麼是【英雄日記】?每一個不屈的生命,都是英雄。2018年起,我們將講述100個與重大疾病抗爭的真實故事,本文是第038個。

佔據我國腫瘤發病率和致命率“頭把交椅”的肺癌,讓很多人談之色變,但20年三次戰勝肺癌的傳奇,卻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

「英雄日記38」20年,我是如何三次戰勝肺癌的?

當一年前,肺癌第二次復發時,故事的主人公也曾面臨“走投無路”的境地,最後挽救他的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走進這位堅強的抗癌老兵的經歷。

今年60出頭的張先生,是國內某知名高校的一位教授,然而鮮有人知,自20年前開始,張先生就是一位肺癌患者。

大約24年前,正值三十多歲事業上升期的張先生在體檢中發現左上肺有一個結節,經過病理穿刺證實是肺腺癌。

這是非小細胞肺癌中最常見的一種,早期肺腺癌治療方案首選手術,手術之後配合正確的化療、放療方案,往往能取得不錯的療效。

在當時最好的胸外科醫生的幫助下,張先生做了左上肺葉的切除術,以及淋巴結的清掃術,並在術後做了環磷酰胺和順鉑四個週期的治療,很快,張先生又恢復到往日的生活、工作中。

十年,癌症捲土重來

十年平靜的時光就這樣匆匆過去,張先生保持著有序的生活狀態,堅持著自己的事業,讓患癌後的人生也變得多姿多彩。

然而,到了2013年時,張先生在一次常規檢查時發現左肺下葉尖端有一個結節,經過半年左右間斷的複查以後,結節逐漸增大,後來在肺穿刺活檢以後,張先生全家人再次開始了對癌症的高度關注,最後檢查結果證實是粘液腺癌,肺癌復發了。


「英雄日記38」20年,我是如何三次戰勝肺癌的?

對於肺癌復發,讓對相關醫學保持多年學習的張先生和家人感到擔憂,卻也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因為張先生在醫學文獻中看到,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權威專家統計發現,在早期非小細胞患者中,在接受局部手術治療後,有30%—40%患者存在較高的複發率。

此時,基因檢測技術已經在國內廣為應用,我國第一代自主研發的肺癌靶向藥物凱美納也已經上市。然而張先生的基因檢測結果為陰性,手術再次成為了主要的治療手段。

於是,張先生在當地醫院做了一個左肺上葉楔形的切除術,同時也取了一些淋巴結,活檢證實淋巴結沒有轉移,按照病情診斷進行了4個週期的化療,這次與肺癌抗爭的經歷隨著化療結束也告一段落。張先生仍維持著預後複查的習慣,以保持著依舊樂觀的心態。

肺癌第三次來襲,卻面臨絕境

命運對這個歷盡滄桑的人顯得太不公,就在去年,張先生肺癌第二次復發了。

這次張先生的治療是左肺上葉病灶的放療,然後進行3個週期的培美曲賽加順鉑的化療,同時應用貝伐單抗輔助化療,在2017年初,治療終於結束了。

然而,在長達半年的複查中發現,病變從最開始的放療、化療逐漸縮小,卻再次逐漸增大,樂觀的張先生也開始犯難了,因為病灶已經做了兩次手術,也已經做了好多週期的化療和放療,下一步該怎麼辦呢?

於是,和眾多國內癌症患者一樣,張先生開始了漫漫就醫之路,然而,跑遍了全國的各大醫院,醫生建議卻基本相同:手術已經不可能了,化療方案也捉襟見肘,因為沒有特別的藥物可以選擇。

兩次復發,仍然有治癒機會

國內治療方案已經“山窮水盡”,張先生在無奈之下,聽別的患者聊起,國外治療肺癌的優勢,這立馬激起了張先生的鬥志,對國外醫療一無所知的張先生,決定找專業人士幫助。

一場來自美國肺癌外科手術最好醫院的遠程諮詢改變了他的命運,這家美國醫院認為雖然同樣有著手術風險,但是醫生對手術的把握還是很大,因為病人手術的收益會遠遠大於風險。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張先生來到美國波士頓,美國醫院優雅的住院環境和醫護人員親切的態度,讓遠在他鄉的張先生和家人也未感到陌生,加之盛諾一家的海外客服提供了包括就醫、生活等全方位的服務,張先生和家人在美國得很舒心。

「英雄日記38」20年,我是如何三次戰勝肺癌的?

來到美國大概兩週的時間,醫生都在為他做詳細的檢查,第一,增強的胸部CT,進一步檢查左肺殘葉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同時檢查是否有殘存的淋巴結的腫大;第二,支氣管鏡檢查,判斷氣管內有沒有侵犯,另外通過EBUS(超聲支氣管鏡)判斷縱膈有沒有淋巴結的問題;第三是肺功能等一些常規的檢查,來判斷患者是否能夠耐受手術。

通過兩週的診斷評估以後,一天,腫瘤內科和外科大夫和張先生及家人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在美國,醫生們遵照法律和習慣,鼓勵病患們享有知情同意權,患者本人也往往是治療團隊中的一員。在這場長達一個小時的討論中,美國醫生理性而深入地講述了團隊的治療建議:

首先,張先生的情況,原則上是可以耐受左肺上葉切除術的,他們認為患者的肺功能未受太大的影響,腫瘤也沒有其他部位的擴散,只是一個侷限的病灶,手術可以做。但同時,美國醫生也強調,手術仍存在可控的10%風險。

給醫生一個“冒險”的理由

我們都知道,如果身體上出現一個小傷口,就會留下瘢痕,而內臟器官的手術就更如此,患者經歷過兩次胸腔手術,胸腔已經有很嚴重的粘連等情況,加之患者曾經接受過放療,放療本身會導致血管的脆性增加,手術過程中也可能會加重出血,這就是所謂的風險真正內涵。

《人民日報》曾經刊文《給醫生一個冒險的理由》 ,曾有這樣一段論述: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生與死,只有概率,沒有定數。一般來說,風險和收益成正比。醫生越是敢冒風險,患者的收益就越大。如果患者給予醫生理解和信任,願意跟醫生共擔風險“賭一把”,醫生就會迎“險”而上,為患者贏得一線生機。

在醫患糾紛頻繁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醫生採取防禦性醫療措施,以求避免糾紛和訴訟。例如,讓病人做多餘的檢查、對高危病人進行轉診、故意選擇難度低的手術、放棄風險大但價值高的治療等。顯然,防禦性醫療是一種隱形的“冷暴力”,使本已脆弱的醫患關係雪上加霜。在這場博弈中,醫生未必是贏家,但患者肯定是最大的輸家。

「英雄日記38」20年,我是如何三次戰勝肺癌的?

在法律更為完備的美國,醫生們顯然更願意“冒險”,他們和張先生及家人在進行著詳細的解釋,張先生的腫瘤是一個20幾年緩慢進展的腫瘤,這種腫瘤的特點就是對化療不敏感,即使再次做化療,只能延緩患者的病情進展,但卻不能得到根治,而手術卻有可能達到根治,所以還是建議病人嘗試外科手術。

該不該進行外科手術,經過與腫瘤外科醫生、腫瘤內科醫生的深入溝通,張先生和家人最後決定,手術。 他說,“我已經在世界上最好的醫院接受治療啦,已經沒有什麼遺憾了,我相信精準的醫學,相信我們一定能夠闖過這一關!”

終於手術的時間確定下來了,2017年11月20,對張先生而言是他抗癌二十幾年中最重要的一天。這場歷時五個小時的外科手術,最終把左肺殘葉和殘存淋巴結清除掉了,手術過程出血不足350毫升,無輸血,術後回到ICU後,當天的引流量是700毫升,在正常範圍內,手術終於如願獲得了成功。

「英雄日記38」20年,我是如何三次戰勝肺癌的?

術後的張先生回到了盛諾公寓中,病情很平穩,恢復的也很順利,他正等待著美國醫生下一步的治療方案。天氣好時,老伴會推著他在公寓外的公園裡漫步,看著太陽在地平線上落下燦爛的餘暉,張先生覺得這真是人生最美的風景。

其實,像張先生這樣的病人還有很多,在國內治療無望時,他們選擇了一次次飛抵大洋彼岸,因為在旅程的那一頭,有全球頂尖的癌症治療醫院,有更多可供選擇的藥物,有為完善的醫療體制,也有著更多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