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我們在哪?我們往那兒去?

如果從十年曆程的角度看企業營銷,有三家公司是必須提到的,這就是海爾、聯想和萬科。提到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海爾、聯想和萬科的營銷是戰略營銷,而其它公司大多不是。我們這麼說的時候,實際上有一個前提,這就是營銷如果不為戰略服務,那麼所有短期的贏利,都可能因為戰略性失誤得不償失。

日本為什麼能夠把質量做到世界一流?很大程度是因為日本接受了質量大師戴明的一個觀點:質量不是靠檢驗出來的,質量要從源頭抓起。如果質量問題是在設計階段,糾正失誤的損失可能只是一。但到了製造過程,糾正失誤的損失就是一百,而到了客戶那兒,糾正失誤的損失就會是一千甚至一萬。

同樣,中國企業要提高自己的營銷水平,也要從源頭抓起。真正優秀的營銷不是靠製造階段的“策劃”獲得的,甚至不是執行出來的,儘管營銷的策劃與執行都很重要。

真正的營銷要從源頭出發:你能夠為客戶提供什麼樣的價值?這就是戰略:你懂得哪些價值對客戶和對你都重要,你同時更要懂得哪些價值對客戶很重要,但對你卻不重要。戰略首先是放棄,沒有放棄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重點。

所以,不僅那些滿足所有客戶的營銷行為是沒有戰略的,就是滿足目標客戶的所有需求,也是一種沒有戰略的表現。

因而,從戰略的層面上講,營銷水平的高低,首先取決於你決定放棄什麼,然後才是你集中力量準備做什麼。問題是憑什麼放棄?又憑什麼要集中?回答是,我們假定客戶的需求是不同且易變的,所以,每家企業只能在某一個方面集中精力才能做到極至,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能力。

如果真是這樣,市場會出現什麼情況?市場會出現由若干“特色公司”組成的競爭格局。比如,世界汽車市場有豐田,福特,通用這批做中檔車優秀的公司,也有專注做高檔的奔馳,寶馬,沃爾沃,還有做低端市場的現代,大宇,馬日達等等。

幾乎在每一個成熟市場,競爭的格局就是如此。我們很難說做高端就一定比做中端的公司好到哪,因為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大家在不同的方向上競爭,就不會、也不可能出現價格戰。

從這一邏輯,我們大家也很容易為中國企業目前的營銷水平打分。不客氣地說,中國企業營銷就整體而言,基本上是沒有戰略的競爭,因為我們大家都往一個方向走,結果就都只能培養出兩種能力:市場炒作和價格戰。

這就是今天中國市場的現實:有一家公司做了個功能飲料“脈動”成功了,就會引來無數跟風。有一家公司做房地產發財了,就會有無數公司覺得自己做的東西沒意思,千方百計想擠進房地產行列。

當然,如果這種現象是以一種整體性方式出現的時候,我們也不能過分苛求其中的企業。當一個市場主要是機會型市場,13億大市場做什麼都賺錢的時候,不跟風豈不是傻子?當中國的富豪榜前100名中,有35名都出在房地產的時候,你說不進房地產的企業家是不是的確有點傻?

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對三家公司的營銷有出自內心的尊重,一家是海爾,一家是聯想,一家是萬科。

海爾的營銷戰略我歸結為“以售後服務實現產品增值”。當家電行業的競爭遊戲中,大家手裡的核武器――規模和設備都差不多時,就只好開始在價格上大打出手。這時,海爾選擇什麼?海爾選擇放棄價格戰,選擇了集中在服務層面創造競爭優勢。

接下來海爾的成功就是戰略的成功。海爾在營銷上並沒有什麼驚人之舉,從來沒做過標王,但海爾卻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海爾從冰箱進軍彩電、空調,短短三年就做到前三名。

聯想的營略戰略我歸結為“以渠道管理實現產品增值”。當計算機行業的老大們,還在那裡拼命出貨,為了眼前利益熱衷於維護“核心技術(如方正,四通)”,為了利潤拼命讓代理商相互爭鬥(如IBM,HP)。這時聯想選擇了渠道整合,願意放棄暫時利益與渠道商結成戰略伙伴。

從做法上,聯想在營銷上也沒有什麼驚人之舉,但我們看到的結果是:聯想代理東芝筆記本,短短三年就把零市場份額的東芝做成中國第一,又用短短五年就把聯想品牌的臺式機做到中國第一。

萬科的營銷戰略我歸結為“以客戶細分實現產品增值”。當所有的房地產大佬,都在熱衷搞定某個官員,然後在城中心拿地就賺錢的時候,萬科提出,不賺25%以上的暴利。為此,萬科選擇了不需要關係的城鄉結合部,在荒地上建立了中國最優秀的住宅小區。

相對於那些概念滿天飛的發展商,萬科在營銷上更是平淡無奇。萬科是第一個引入業主自主管理的公司,萬科也是第一個堅持小區不建圍牆的房地產公司。但我們看到了萬科品牌的號召力,在同樣的地段,人們願意以多出三分之一左右的價格買萬科的房子,萬科所到之處,周圍地價也會隨之上升。

我們在哪?我們往那兒去?

所以,更不客氣地說,其實目前大部分中國企業應當做的,只不過是海爾、聯想和萬科在十年前已經做過的。遺憾的是,目前在這一條路上走的並不多,反而在“標王”旗幟下,聚集了更多的企業營銷精英。我們隨處可見若干點子大師仍然在點拔著中國營銷琴絃,只不過方式從土的變成了洋的,打著無數科學概念與虛構的功能去炒作市場,更遺憾的是,居然贏面偏頗大!

當然,我們不諱言海爾、聯想和萬科的時代侷限性,比如海爾五星服務背後,是對消費者與供應商的雙重標準。聯想渠道增值背後,有著產品鏈難以升級的死結。萬科若干新理念背後,有著並不十分商業化的小資浪漫情調。

然而,為什麼我們又要把這三家公司,作為過去十年的經典?在這裡,我們表達的是對戰略營銷時代的一種渴望:我們希望出現更多的公司,象這三家公司一樣,當別人都一窩蜂往一個方向擠的時候,你能不能往別的方向走?作為消費者,我們尊重那些能夠創造獨特價值的公司。

反過來講,當一家公司選擇戰略營銷,也就是懂得重點,捨得放棄的時候,這裡就會出現一個我們異常渴望的機制:努力找到客戶沒有被滿足的需求,通過滿足這一需求獲得贏利,進而培養出獨特的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海爾、聯想和萬科都是擁有核心能力的公司。反過來講,目前大部分成功的企業,擁有的大多是比較競爭優勢,即比別人強的優勢,但並沒有真正的核心能力。

所以,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描述下一個十年中國企業營銷的使命,我奉獻給大家的是:通過尊重客戶價值走向戰略營銷,培養核心能力開創真正的中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