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韩春雨副教授被打假带给我们的教训

我从韩春雨的“事故”上,汲取了教训。一个韩春雨,最多让一个大学蒙羞,而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类似韩春雨的人,也有万万千千个盲目迷信韩春雨的人,这就是“韩春雨”现象。“韩春雨现象”带给我们教训,告诉我们——如何鉴别迷信和不实信息——有助于我们鉴别针对转基因的不实信息。

有人说,你怎么把韩春雨和转基因联系上了?它们之间还真有联系。且看韩春雨事件,并不复杂:

2016年5月,名不见经传的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据称,他的论文提出了一项开创性的基因编辑技术。很多媒体立即予以隆重报道,把韩春雨称之为获得诺贝尔奖级科研成就的神秘男人。韩春雨名利双收,立即成为大众偶像和科学超人。但是,很快有多家实验室指出,没有重复出韩春雨论文的结果,怀疑他论文虚造数据。《生物技术》也做出声明,如果韩春雨不能通过同行评议,就可能被撤稿。2017年8月,韩春雨一方主动撤回论文。

韩春雨副教授被打假带给我们的教训


以上,就是事件的概况。那么,韩春雨事件与转基因有什么关联呢?现在针对转基因的报道很多,一些民科往往引用自媒体或者非主流期刊的论文,证明“转基因有害”。这个就类似韩春雨,他们都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只不过一个是主流期刊,一个是非主流期刊。

结局也一样,韩春雨没有通过最终的同行评议(发表之前匿名的小范围评议过),那些反转民科也没有一个通过同行重复实验。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欧洲权威科学机构发表实验报告,通过三项实验研究,最终否认了卡昂大学塞拉里尼的关于转基因玉米造成老鼠癌症的论文。

发表了论文,并不意味着就是证明了真理,还必须接受全世界同行的重复实验。同行会依据该作者论文的提供的方法,做重复性实验。没有通过同行重复实验的确认,则论文不具备最后的有效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