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昆明那座城|《昆明读城记》

昆明对于我,是一座感觉很熟悉却实际很陌生的城市,是一座心目中早该去但一直没去成的城市。

去昆明前,建议可以读读《昆明读城记》和《昆明历史名人故居》这两本书。

《昆明读城记》把历史上的名人、作家、媒体关于昆明的大部分文章集结成书,方便读者从各个方面全面了解昆明,《昆明历史名人故居》则详列了十几个名人的故居及故事,让旅行有了另外的目的和意义。

昆明那座城|《昆明读城记》

-1-

这次昆明之行也是女儿的初中毕业旅行。

为什么选择昆明作为妞的毕业旅行目的地呢?

客观的原因一是时间短,只有一个星期就要开始高中的入学准备了,所以只能选择国内周边的省份。还有就是天气,6月正是沿海的台风季,所以沿海的城市第一时间就被否定了。高铁直通昆明后,广州到昆明的高铁缩短为六个半小时,又方便又快捷,基本不受天气影响。还有就是高铁退改方便,提前24小时都可以,不像机票那么麻烦。

主观原因呢?主要还是昆明这个城市我们家都还没去过!总觉得称为春城的昆明和称为花城的广州很接近,有一种不由自主的亲近感。

但往往最熟悉的地方大家反而会忘记去旅行,希望去到更陌生更遥远的城市去探索。所以昆明就成为了之前每次旅行的第三方案,又总是被舍弃出局。

出行时间安排在中考后的第二天,出行前几天,妞还在反对,可能还陷在中考的焦虑中。直到中考最后一科考完,完全放松的妞才心情大好。管它成绩如何,先去放松放松。

一场几乎没有任何准备、没有任何计划行程、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这样开始了。

-2-

关于昆明的印象,首先想到的就是最近热映的《无问西东》。

昆明那座城|《昆明读城记》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昆明,那时大陆陷落,云南、四川等西北省份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一起南迁昆明,三所大学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无数教授、精英南迁至昆明,为昆明带来了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那段时期可以说是昆明最黄金的时代。

现在的西南联大旧址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不起眼的三角锥立柱刻着简单的校训“刚毅、坚强”,站在纪念碑前,仿佛看到一群饱经国难的教授学生,大声地诵读着,说服内心,静心治学,努力渡过那个动荡的岁月。

昆明那座城|《昆明读城记》

《昆明读城记》中有一篇慕文俊《联大在今日》的文章,它讲述了那段在昆明的联大生活。那时联大也有小偷,书放在窗台上,小便归来便被人拿走并逃之夭夭;学校分作五六处上课,每处相隔半里地之遥,每每钟声响起,满院奔跑赶课的男男女女令人奇异;大家为了有限的桌椅只能奔跑着去抢,否则只能站在教室后边,又罚站、又看不清黑板;像如今的大学也要抢自习室,每天座位有限的自习室总是人满为患;穷学生们为了省下一毛钱一只的蜡烛,只能去到凤翥街的茶馆买五分钱一壶的茶水,坐上一个下午学习。

如今的旧址再不见那些衣衫不整的教授学生,凤翥街与文化巷也变成了云大学生热闹夜生活的天堂。

-3-

昆明地处西南偏隅,历史上没有什么特别有名的名人。《昆明历史名人故居》这本书中除了独一无二的云南状元袁嘉谷外,大部分都是民国时期的名人。比如朱德、卢汉、龙云、聂耳,以及西南联大时期著名的学者们,闻一多、冰心、华罗庚、熊培云等,这些故居基本分布在三个地方,一个是城中心翠湖附近,一个是城南滇池,一个是西北城外。

如果时间有限,只要围着翠湖转一圈,就能拜访不少名人故居。

昆明那座城|《昆明读城记》

从翠湖西岸开始,是与黄埔军校齐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这里走出了两个元帅朱德和叶剑英,两个总理民国总理李根源和韩国总理李范奭,三个三军总司令越南武元甲、朝鲜崔庸健、缅甸吴奈温。初时讲武堂只招云南籍的学生,于是朱德就伪造户籍考入军校,临面试时,他的川籍普通话还是暴露了他,幸亏当时的校长李根源网开一面才留下了这位未来的元帅。

昆明那座城|《昆明读城记》

闻一多故居及遇难纪念碑位于一个偏僻的胡同,旁边是一所幼儿园,门前围着一群接孩子的家长。而就在这不起眼的小胡同,闻一多教授就是在离家十几米的地方遇害。不知那些每日经过那里孩子们,他们心目中可有那历史英雄的痕迹。

昆明那座城|《昆明读城记》

顺时针绕行翠湖,陆续就会经过文化巷、熊庆来故居、李公朴遇难处、卢汉公馆、朱德旧居纪念馆、袁嘉谷状元坊、聂耳纪念碑等。

昆明那座城|《昆明读城记》

那些不起眼的建筑仍像几十年前一样,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历史、回忆着过去。

-4-

晚餐可选在翠湖石屏会馆,也就是袁嘉谷状元坊的所在。坐在古色古香、保存完好的两层小楼里,与老同学交杯小饮,别有一番滋味。

昆明那座城|《昆明读城记》

老同学是大学同宿舍的,他老六、我老五。

记得刚入学时,一天老六大声喊着,“把我的孩子赶出来。”我们宿舍全都目瞪口呆,直到看他拿着拖把从床底赶出了一双鞋子才笑声一片。

可爱的老六对生理卫生一窍不通,认为孩子应该从肚脐眼长出来,那天晚上的卧谈会,我们宿舍用了一个晚上才教会他孩子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

还记得那时他从昆明坐火车去天津,竟然要做六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还是硬座,他们上车时搬上几箱方便面,下车时已经全部吃完。现在谈起,他说那时下车后不仅脚肿了,就连牙都颠得松掉了。

不顾孩子在场,我们两个一句一个TMD,好像又回到校园。

二十年过去了,同样的人、同样的姿势、同样的神态再来一次合影,只是岁月已蹉跎,额头已皱纹、头发已变白、身材已走样。

恍惚间又回到校园,我们还是二十来岁的少年,相互拥抱告别,只是没想到再见竟然要到二十年后。

-5-

第一次到昆明,但仿佛很早已来过,一切都倍感舒适。

也许是因为这里朴实的民风,也许是这里四季如春的气候,也许是这里浓厚的学者气息,也许是对这里西南联大遗址的感情。

哦,对了!

也许是因为这里有我朝思暮想的兄弟。

旅行,也是我的《昆明读城记》。

昆明那座城|《昆明读城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