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 记《福建晋江东石旧街行》

东石老街因海而兴,它记录着曾经的繁荣,承载了几代东石人的记忆。其两侧保留的清代以至民国时期的古厝和商鋪,就像当地淳朴的人们,向世人讲述着数百年来老街上的故事。

记《福建晋江东石旧街行》

(一)

东石老街由西尾街,兴盛成市,它的范围“唐公宫”自龙江的“妈祖宫”前,“石墓口”。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东面延伸,连接前头街“帝君宫”口、海埭街、五间仔、西宅祠堂口到渔仔市、“三公宫”口沙堀街。过去整个东石镇只有一条街,首尾约两里长,老街就像一条腰带沿古代的海岸线舒展在镇区,一头紧挨着西边码头,一头通向东边闹市。

寻找西尾街方位并不太难,与它几步之遥就是东石港。从码头向东直走小段路,就到了西尾街。说它是街,其实不过是一条巷弄。和其他晋江老街巷一样,狭窄、逼仄,和周围其他巷弄盘根错节地连成一片,混淆路人的方向感。在这里,你可以随时地看见女人们悠闭地坐在堂屋里修着破損的渔网,一切都是这么的悠然自在。很难想象,它曾经是东石镇最热最繁华的一条古街。

西尾街两旁商鋪、房屋建筑,都是红破石建成的老屋,动輒就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而最晚的也有百年之久。而今那些古老的商鋪货桟,因生意蕭条相当部分已经倒塌。

记《福建晋江东石旧街行》

东石街的兴起为什么西尾街最早?这应该说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在西尾街临海处有一大片天然的大礁石,并直伸入海中,俗名“石蛇尾”。临水处陡立如壁,大船靠上石坪,搭上跳板,人货可以自由上下船。这天然的古渡头沿用了近千年,据《西山杂志》记载:三国孙权黄武元年(220年),东吴派陈时往交州(今越南河内)任职,途中遇台风避泊于龙江澳(东石港古称)。至唐宋两代,东石港开始兴盛,尤其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一跃成为“梯航万国”的东方第一大港”起点,作为泉州三湾十二港之一的东石港,海交贸易盛极一时。各船队来往于东南亚各国。东石唯一的古渡头,所载运的貨物,往北航“糖去棉花来”;往南洋国载去茶叶、丝綢、陶瓷、石柱、石碑、竹器等,换来香料,优质木材等,出现了“舟泊如蚁”“商贾云集”的景象,拥有古渡头的西尾街自然先兴盛起来。

随着清实施的迁界、禁海,西尾街也跟东石港一样蕭条衰落。清末,厦门被定为通商口岸后,东石港便成为厦门港客、货转口之要港。

从近代起,东石及周边一带人们往海外谋生、经商日益增多,大多都从东石港出入。光绪戊戌年(1898年),东石便有小火轮川走厦门,1932年陈清机发动爱国华侨创建钢筋水泥结构的东石碼头,加上安东公路和石东公路通行,东石更繁荣了。由于客货多,小火轮发展很快,先后有“江宁”“后海”“飞凤”“飞安”“尚鹏”“万美”“凯旋”“顺兴”“顺安”“侨光”“驾鳌”“南川”等。每日有4艘以上对开,那时泉州晋江到厦门没有公路,而东石火轮不受潮

水涨退所限,可按时开航,4小时即可抵达厦门,所以西尾街可渭盛极一时。渔船、商船、粮米船在来往穿梭,海面桅檣林立,街道商号云集,人流如织。西尾街有两排店铺,两处相距不足200米,一排卖山珍,一排卖海味。同时还有药店、医馆、照相馆、客栈、典当、银行邮政、粿炊店,打金银首饰店等应有尽有。每天都有来自晋江、安溪、永春的南洋客。他们上船之前,习惯到西尾街溜一圈,到商号捎点红菇、茶叶、陶瓷等土特产。街道繁荣,生意好做,吸引许多商人的眼光,他们投资开店,但原有地盘的逼仄,街道自然向东延伸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唐公街”“前头街”“渔仔市”“沙堀街” .....

东石面海,地少人多。故东石人漂洋过海到异国谋生,留下来的靠航船、跑码头当挑夫(搬运工)或讨杂海。因而就出现了渔行、渔市。西尾街较有代表性是“阿乐渔行”“渔行助”。 渔行是带有服务性的,为买卖双方做公道的介绍人、过称,鱼杂没卖完可暂时寄渔行代卖,渔行主收取手续费。而西宅(今属第三社区)的渔仔市是由讨海人把所捕获的鱼虾类摆在渔仔市场上自行买卖而得名。

东石旧街的另一特色是杉行打铁店多,因为东石港不但是避风良港,还有许多好垵澳,所以修造船厂就有玉记、周厝、石墓口、后湖堀等多个造船厂,造船需要杉木铁器很多。杉行老板利用航运发达赚取差价,如可作船桅的长材和船舵、船锚的优质硬木都很好赚。一支10多米的船桅在新加坡进价只要几百元,运回东石可买几千元,所以杉行生意很兴隆。

记《福建晋江东石旧街行》

(二)

在闽南一带,临海的地方宫庙多座,这也是东石旧街的另一特色。东石人们以海为生,包括到异国谋生,都离不开大海。这在早时因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出海安危难卜,所以不管渔民、商人和移民出海前都祈求神明保佑平安。形成每一角落都有宫庙。从西尾街到沙堀街就有妈祖、帝爷、帝君公、九龙三公以及各种神庙十多座,而且香火鼎盛。

具有800年历史的妈祖宫是西尾街最大最兴盛的宇庙,宫里祀奉的妈祖娘,即是被世人称为“航海保护神”的林默娘,东石出港的大小船只都祀奉妈祖娘,传说渔民在海上遇到风险,只要高呼“妈祖娘保佑”即能化险为夷。当地老人告诉我们,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到东石雇请当地舵手,也特意到妈祖宫敬拜一番,祈求远航平安。而今的天后宫仍悬有一方朱熹写的“帆樯织锦”匾额。这四字正好印证了西尾街的悠久与兴盛。

记《福建晋江东石旧街行》

(三)

在西尾街北面的人街口,有个车站是构成西尾街的另一道风景线,过去人们要出门总会说:“去西尾车站坐车”。车站建于民国初期,由几个在海外谋生赚到钱的东石人回乡倡建。特地邀请留学英国的雷铨建筑工程师设计的。车站占地150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的平屋,屋顶两面斜坡式,窗户上沿为木砖砌圆拱状,中西合壁,极富历史风貌。内设候车室、售票房、车场、货栈、员工宿舍。这是东石历史的第一个车站,其规模(包括码头)在全省居于一流的。上世纪30年代,每天有七辆大客车从这里出发,往返安溪、晋江、石狮、泉州等地,为南洋客提供了交通便利,这个老车站为当时的客流和物资运输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金厦两岛于1937年7月沦陷,日寇连日轰炸沿海轮船,所有轮船掩蔽在各个港口,当时国民党军队第八十师二三九旅驻扎泉州,旅长是钱东亮,这年他带领几十个卫兵登上东石寨,巡视海防,见海天一色,江面广阔,恐怕日寇派战舰人侵,随即下令强迫东石民众,载运砖石装人停靠在岸边的几艘轮船之中,再将轮船开到石井江入海口,将船凿破沉下江底,防止敌舰人侵,结果没有起到抗敌作用,反而造成海路堵塞。海运受阻,又因抗战期间民生间敝,西尾街也就日渐冷清萧条了。

记《福建晋江东石旧街行》

(四)

1935年,拓改沙堀街一事第一次被提上议程,东石爱国华侨和乡中的有识之士自发组织“东石新街筹建会”。但抗日战争的爆发,拓改新街事宜被迫中止。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海外华侨纷纷回东石投资办厂经商,掀起了“回乡投资热”,东石的工厂、商业、航海业又繁荣发展,狭窄的沙堀街已承受不了急剧膨胀的人流量。1947年,东石海外侨胞又相继回乡探亲、兴办实业,改建沙堀街再次被提到台前,以归侨为主的筹建会,如旅居马来西亚的侨领蔡枇杷,蔡世柿、蔡尤荣及旅菲侨胞张炳煌等侨亲组织“华侨投资公司”,规划从西尾街直到沙堀街改造建成新式骑楼店铺,得到海内外有识之士的热烈拥护,但因地方势力和地方观念影响而搁置。1948年,乡贤蔡尤穴、蔡枇杷、蔡崇德、蔡崇达等积极倡议带动下,侨亲与乡贤同心协力,由旅马工程师、归侨蔡崇格规划设计施工。街长百米,街面宽6米,两侧各有22间,共44间店面,上下两层楼全部钢筋水泥结构。楼下临街店面营业,二楼住家。1949年,新街建成后,因店面新装潢亮丽、街道宽畅、物资丰富,所以整个东石镇的商贸生意全部集中到新街,生意非常兴隆。因周围人口密集,即使后来建成仁和大道,新街仍然异常热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