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看样中行要在村镇银行界独孤求败啊

最近,关于一种“小”银行——村镇银行的事挺受各界关注。为啥受关注呢,并不是因为其本身创造了什么辉煌战绩,而是因为一些村镇银行牛比“爸爸”(大股东)的变更。并且主要这“爸爸”还都是国有大行。

说起村镇银行,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其实就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一种类型,为农户和乡镇企业等服务。当时2006年底,原银监会选了6个省开始进行村镇银行试点。之后,2007年3月,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村镇银行已走过了11个年头。截至2017年末,村镇银行机构组建数量已达1601家。在银行界数量可谓庞大。

那这么庞大数量的银行设立有什么要求呢。别的不谈,主要谈谈股东,按照2007年发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在2012年5月,银监会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到15%。

看样中行要在村镇银行界独孤求败啊

扯了这么一大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村镇银行吧,最大股东还是银行。那就引出了今天的话题,一家国有大行收购另一家国有大行甩卖的村镇银行股权。

经常看银行新闻的朋友可能早就知道这个事,在上月建行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出售其控股持有的27家村镇银行股权,也是全部村镇银行股权,一时引起轰动。这是甩卖的节奏。为此,业内的还是非业内的人士,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唱衰村镇银行的,还有出来反驳的,热闹非凡。在小编看来,其实都有道理,但也不能绝对。村镇银行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建行出售也是出于一些战略层面的考虑。

况且,你再怎么唱衰,也有买家。这不,中国银行就接手了。28日消息,中行及新加坡富登金控已与建行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联合收购了这27家村镇银行股权,收购价16.06亿元。这是中行继2017年成功收购国家开发银行持有的15家村镇银行股权后,强化村镇银行布局的又一举措。

看样中行要在村镇银行界独孤求败啊

其实,早在2011年,中行与新加坡淡马锡下属的富登金控合作,规模化、批量化发起设立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目前已形成独具品牌特色的信贷产品和经营模式,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之路。截至今年6月末,中行在县域设立村镇银行法人机构就近100家。数量占所有大型银行发起村镇银行数量的72%。本来就是全国最大的村镇银行集团,这么再一收购简直就是独孤求败啊。

但话说回来,在国开行、建行等大行纷纷甩卖村镇银行的情况下,同样作为国有大行的中行为何频频出手收购,原因何在?用意何在?

其实,无论是出售还是收购,首先的原因都是银行各自战略定位不同的体现。出售方拿建行来说,其有扬长避短之意。建行要做的“双小”(小行业、小企业),是金融科技支撑下的“双小”。同时,其村镇银行发展也未形成规模效应。而收购方中行对于国家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其选择是:搭建普惠金融事业部的“1+2”框架(中行+中银富登及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优做强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可以说,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已成为中行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为此,尽管中银富登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村镇银行集团,但其仍有进一步集约管理、规模经营的需要。进行收购,能快速扩大村镇银行机构覆盖范围,巩固了在村镇银行领域的领先地位。

看样中行要在村镇银行界独孤求败啊

其次,为什么并购要先从国有大行中选择呢?按照中银富登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经营理念相同、基因相似;二是资产状况整合难度相对较低;三是虽然并购的家数多且法人不同,但无论开行还是建行做的都是最基础的存贷汇业务——“在这一点上,国有银行确实是坚持得比较好”——因而产品结构简单、客户结构相同。

那么收购完了,下一步该怎么搞?按照中银富登的工作安排,今后将多举措狠抓存款,抓住机会做大贷款;优化管理机制,提升激励约束水平;突出风险前瞻性指导,提高不良贷款回收率;坚持科技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加强内控合规管理,严防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提升效率产能,增强运用科技保障功能等。

总之,无论村镇银行的买与卖,其实与村镇银行本身好与坏没有什么关系,主要还是其主发起行的经营战略调整。不能服务于主发起行的整体战略,就卖之,相反,就买之,仅此而已。比如中行,就想用村镇银行笑傲江湖,你能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