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股市暴跌,我們應該怎麼做,對股市的一些思考

指數短暫上漲後迎來回調,無論是散戶還是專業投資者都有這樣的預期,然而無意間卻演變成一場股災。這場股災中,虧損15%的幅度是正常的,因為只要在市場裡大家都在虧錢。

究其原因,還是在市場普遍上漲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公司業績突然變臉,讓本來估值偏高的中小創蒙受壓力,投資者對未來充滿擔憂,加之全球股市的暴跌加劇了市場的恐慌情緒。

至於美股為何在短暫下跌中就恢復了平靜,而A股包括大藍籌卻依舊跌跌不休,其中一個很大原因就是A股以散戶為主,這樣的環境中因為投資的不成熟很容易受市場情緒影響,要麼超跌要麼超漲。很多投資者感嘆,2018年一月份指數的上漲跟手裡持有的個股沒關係,而二月份的下跌卻結結實實的趕上了,為什麼受傷的總是你。

這兩天看新聞說一家在5000點逃離並且躲過後續數次下跌的私募機構,這次在這場不是股災的股災中面臨清盤。無論怎麼說,賺錢的時候別覺得是理所應當,市場的預測本身就非常難甚至來說預測市場就是一個偽命題。對市場存有敬畏之心,尤其在熊市裡,或者說結構性行情裡,上漲後的回調是很正常的,只是像這樣股災式的回調,還是太出乎意外。

但市場還是永遠存在這樣的規律,拋開短期資金炒作不說,長期來看業績差的公司的下跌幅度必然比業績好的公司要大,當然系統性下跌過程中誰都跑不掉。而且在危機的疼痛中市場的資金往往會更加鍾愛那些業績比較確定公司基本面比較好的公司,也自然而然會率先回暖。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還是應該選擇自己熟悉的自己比較瞭解的公司。

單說最近那些業績變臉的公司來說,可以確切的說這些公司的領導層缺乏企業家精神,骨子裡缺少道德的血液,這樣的公司品牌價值和無形資產自然也高不到哪裡去。至於業績造假,那就不是道德的範疇,而是存粹觸犯法律。

對於大部分投資者來說,應該拋棄股神的自我心理暗示,踏踏實實的追求超過大盤3-5個點的收益就夠了。換個角度和思維,假如多數投資者把炒股真正當成一種理財方式,10-15個點的年化收益,這樣就遠遠超過通貨膨脹和市場上絕大部分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遠遠超過投資債券和銀行理財產品。在這樣的投資理念下,你就不會再追求那些妖股也不會想著漲停,買一些自己能夠睡著覺的股票,追求長期的年化收益率回報。

那麼結論也就顯而易見了,即使大盤未來幾年都滯漲,只要你購買的公司能夠實現每年20%的業績增長,在估值不變的情況下,理論上也會有20%的上漲,當然這種在增長不是同步的。因此假如投資者確定買到了這樣的公司,那麼對於下跌,越跌越便宜,這樣就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買到公司的股票。

以我之前挑選出來的公司為例,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毫無疑問2017年業績肯定是正增長,而且未來幾年確定性也較強,按最新不足15倍的市盈率,不便宜也不算貴,但對於長期持有來說,現在是買入或者加倉的時機;從另外幾家出的業績公告看,顧家家居2017年淨利潤同比增長40%,符合市場預期;另外蒙娜麗莎和絕味食品分別是29.5%和32.38%,客觀地說也還不錯。當然,判斷之所以困難,因為預測未來而不是回顧過去。

我還是持有這樣的觀點,與其說是股票投資,還不如說是股權投資,你的收益來源於未來公司業績的增長,而二級市場的特點,為你提供了便捷的買入和賣出機會。不要想著短線高拋低吸,想著K線圖和技術分析,踏踏實實的把股票當作一種理財手段。打個直觀的比喻,現實中一家產品很差管理很差口碑很差什麼都很差的公司,和一家很好的公司讓你投資,你會怎麼選,答案自然顯而易見。

至於說好和壞,其實在現實中去感受,加上一些常識性判斷,是能夠判斷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買那些我們熟悉領域熟悉公司的原因。

年前最後三個交易日走勢 (單選)
0人
0%
0人
0%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