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蘋果造車之心不死,AR或成突破口

蘋果造車之心不死,AR或成突破口

不僅申請了汽車相關技術專利,還從Waymo、特斯拉挖人,蘋果也許並不想只為其他企業提供汽車技術

《汽車商業評論》記者 葉無極 編譯

即使沒用過蘋果的電子產品,大多數人也至少聽過這家公司的名字,而作為第一家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的企業,人們還有一點很好奇,那就是能不能看到蘋果牌的汽車。

就在上週,蘋果遞交了一份專利申請,內容涉及增強現實技術,而其想要應用到的地方正是汽車,準確來說,是想把HUD與汽車前擋風玻璃結合,讓未來的車輛更吸引人。

除此之外,蘋果的新專利申請還包括內部感應設備功能,可以通過探測眼球動作、心率、血壓等項目瞭解到駕駛員或乘客的情緒狀況。

按照蘋果對智能擋風玻璃的設想,車內乘客可以通過玻璃撥打視頻電話,還可以為司機提供超速警告等信息。

蘋果造車之心不死,AR或成突破口

去年,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就說過公司正在研發汽車相關技術。雖然他沒有給出具體的計劃,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自行造車的方法也沒有被完全排除在外。

"將來我們會視自身情況而定,從產品的角度講,現在還無法判斷將來我們會做什麼。"這是庫克在一次電視採訪上對公司是否造車的答覆。

當時,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亞當·喬納斯(Adam Jonas)給出的觀點是:"蘋果最終不會侷限於軟件開發,而是將設計一輛完整的汽車,也有可能為第三方公司提供一個平臺。蘋果認為,只有垂直整合市場,同時控制硬件和軟件並打造一個完整的平臺,才是最大的成功。"

其實,早在2014年就有新聞報道了蘋果正在打造自己的汽車產品,其還曾尋求與寶馬、梅賽德斯-奔馳、日產、邁凱倫、麥格納、比亞迪等廠商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但未有談判結果。

至於原因,拿蘋果與寶馬的談判來看,是雙方都不願放棄對汽車用戶數據和產品設計的掌控權,才最終導致合作失敗的。

蘋果造車之心不死,AR或成突破口

但蘋果也沒有就此放手,而是抓住了與大眾合作的機會。雙方的計劃是將大眾的T6麵包車改為自動駕駛班車,而當項目完成後,這些車輛將會成為蘋果內部員工的擺渡車,在蘋果公司的園區內運行。

要說給蘋果造車找線索的話,一個是近日有國內報道稱蘋果已經有了樣車並將於本月底小批量送樣。另外,曾擔任蘋果硬件工程副總裁、後來加入特斯拉並監督了Model 3生產的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的迴歸也可以說是重要的一點。

蘋果在一份聲明中確認了重新僱用道格·菲爾德的消息,但並沒有透露他今後的具體工作項目。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菲爾德的工作會與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聯繫起來,而後者正是蘋果汽車項目"泰坦"的負責人。

除了曼斯菲爾德,蘋果還從瑞士招來了知名自動駕駛和機器視覺專家保羅·富爾蓋(Paul Furgale)。

雖然"泰坦"造車計劃早在2016年就被蘋果放棄,公司也將重點放在了自動駕駛技術開發上,但像是把退休的曼斯菲爾德召回,挖來Waymo前系統工程師傑米·維多(Jaime Waydo)以及菲爾德的迴歸,種種跡象表明,蘋果很有可能又有了造車的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