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古玉識趣(30):真仿識玉一點通(5)識仿不妨管窺豹

古玉辨識玩的是個心靜、要的是個仔細。

常常擺在面前告訴這是仿品,但就是看不出來仿在何處,為什麼?心沒有靜下來。

對於辨真來講,料工型紋沁漿一點不可或缺,從鑑賞各要素到整器的各個方面幾乎面面俱到,沒錯,就是個“吹毛求疵”,找不到假仿點,畢竟全真為真,通過;但是對於識仿來說,無論鑑賞的那一要素或者器物某一部分,只要找到疑點,就可以定論,因為一假全假,否掉。

所以說,平常賞玩,多有“管中窺豹”,見疑則放;有些時候局部判斷也是見功夫的,甚至面對全器也要有管窺的仔細,若管窺不能何以見全豹噢。

管取一斑(圖1),一圖能看什麼啊?一圖也濃縮了非常大的信息量,一花一世界、微塵含大千。意躁了會視而不見,堆積如山的博物在面前,不一定能入眼一二;心靜了會細細觀摩,一管之見猶如萬花筒,目不暇接。

古玉識趣(30):真仿識玉一點通(5)識仿不妨管窺豹

圖1

看點(1):砂痕累累,解玉砂痕是古玉特徵。現代制玉工藝為了美觀度是高拋光,不會再用解玉砂,只有古工才必須用解玉砂(參見《古玉學步(11):解玉砂痕一點通》),所以見解玉砂痕就是與古有緣。至於這個是真古還是仿古、是真緣還是假意?且待步步分解。

看點(2):砂痕帶有整體方向性,不樂觀了。古砣解玉砂是流動的,留下的痕跡進、退、橫、豎是完全不確定的,說穿了,就是一個“亂”字,稱為“古拙”(圖2)。

古玉識趣(30):真仿識玉一點通(5)識仿不妨管窺豹

圖2

制工比較精細的古玉,雕琢與打磨的痕跡融為一體、難辨難分(圖3);

古玉識趣(30):真仿識玉一點通(5)識仿不妨管窺豹

圖3

雕琢與打磨痕跡有區別的古玉,即使在雕琢痕上也是方向不確定的解玉砂痕跡特徵(圖4),這是由古砣具的作工狀態所決定的。

古玉識趣(30):真仿識玉一點通(5)識仿不妨管窺豹

圖4

回察本件樣品解玉砂痕跡帶有明顯的整體方向一致性(圖5),這就不樂觀了,不是古砣具的痕跡特徵。

古玉識趣(30):真仿識玉一點通(5)識仿不妨管窺豹

圖5

其實,識仿到此就可以定論了,無須再白耗時間。不過,既然是賞玩,不妨繼續觀摩下去,看看還有哪些破綻的地方,說明管窺的作用。

看點(3):玉上見色了,色為天然還是人為?方寸之間見玉含多色,每個色彩分明而又層次明顯、自然過渡而又無法截然區分、各色獨立又相互共存,這色非人工所能造就,再從工痕與器表的過渡性和一致性看,這色是浸入玉之肌理的,此色系肯定是自然形成,(圖6)。

古玉識趣(30):真仿識玉一點通(5)識仿不妨管窺豹

圖6

看點(4):色從何來?玉器狀態完好,未見明顯綹裂——即色不是從綹裂這類沁門而來;色系的走向也與工痕方向不一致——色系也不是從工痕這類沁門而來。無沁門而見濃色——此色系非沁入,是玉料自帶色,即這是多色玉料製作的玉器,是多色仿沁,稍不留心藥性是很大的(圖7)。

古玉識趣(30):真仿識玉一點通(5)識仿不妨管窺豹

圖7

看點(5):工痕上的其他破綻。仔細觀察陰線邊緣陸陸續續蹦碴(圖8),陰線底部出現多槽痕(圖9),都不是古砣具痕跡特徵。

古玉識趣(30):真仿識玉一點通(5)識仿不妨管窺豹

圖8

古玉識趣(30):真仿識玉一點通(5)識仿不妨管窺豹

圖9

有些細節不是圖示所能表達清楚,需要仔細揣摩——悟。

……

辨玉竅門何處找,識仿不妨管窺豹。宇宙浩渺,用一管放大鏡也是可以觀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