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造車新勢力高歌猛進,誰能真正笑到最後?

從新能源浪潮、自動駕駛新科技再到車聯網革命,汽車產業正處於變革的漩渦中。無論是瘋狂砸錢的互聯網造車“新貴們”還是資金雄厚、掌握造車核心技術的傳統巨頭們都加碼新能源電動車這一領域。

近日,蔚來向美國SEC遞交了IPO申請招股書,申請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無獨有偶,此前幾天,有報道稱北汽新能源(新能源整車第一股)將借殼SST前鋒上市。

不難看出,以現在的資本環境來看,新能源汽車概念在一級市場繼續融資已經有很大難度,在仍然面臨不斷燒錢、虧損的困境下,上市也許是造車新勢力們的唯一出路。

早已上市但每分鐘消耗數千美金的特斯拉都沒有解決盈利問題,燒錢更猛急於上市的國內造車新勢力能顛覆傳統的汽車行業麼?

政策與市場雙重利好 ,新能源汽車消費已成必然

政策方面:國家和地方出臺一系列對新能源車型的傾斜和照顧的政策。例如國家出臺全國範圍內的車輛購置稅減免、政府及公共機構採購、扶持性電價、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等。

地方扶植新能源政策也比較明顯,例如在北上廣深等地傳統燃油汽車實施限行、限購政策,而新能源汽車具有不限購、不限行的優勢,這吸引了一大部分一直搖號不成功卻又有購車慾望的用戶。

市場方面:消費升級和汽車金融發展,刺激汽車購買力。市面上出現了很多“一成首付豪車開回家”的企業。就6月份,某汽車金融消費公司共銷售汽車超過萬輛。據數據顯示,2016年美國人均汽車保有量為0.76輛,而中國的人均汽車保有量僅為0.14輛。中國正在發展階段,汽車消費空間巨大。

雖然近年來國內城市房價一直高漲,擠壓了其他消費的空間,導致部分購房消費者汽車購買力下降。但是從在一二線城市外來務工者來看,他們因為高房價、限購等原因沒有購房需求,但能夠接受新鮮事物,更願意買車消費。一些廠商推出了低價、低續航里程新能源車,對這些人員有較大的吸引力。

數據方面:《2017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產業發展報告》分析2017年新能源乘用車區域市場保有量,銷量排名前10位的北上廣深等城市佔據55.1%的市場份額,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地方政策傾斜力度較大的地方,新能源汽車銷售量越高。新能源汽車市場集中度比較高,仍然以一二線城市為主。

造車新勢力高歌猛進,誰能真正笑到最後?

綜上:近年來,受益於國家地方政策和市場需求的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據外媒統計,中國目前共擁有487家電動汽車製造商。從近幾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走勢上來看,逐年增加,勢頭迅猛。可見市場的潛力正在逐漸釋放,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利好下,新能源汽車將逐步被市場所認可。

筆者認為“拼多多”的典型用戶消費潛力巨大,瞄準“拼多多”用戶需求,才能贏得更大市場。從統計的新能源汽車價格區間能來看,在5萬到30萬的品牌車型較多。進而反映出,新能源消費逐漸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下沉,隨著各地方政府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植,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在三四線城市爆發。

技術瓶頸及量產不足將制約企業的生存

續航里程、充電時間、購買成本、使用壽命、基礎設施等問題一直是大家糾結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主要方面,但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電池續航能力。在一項關於購買新能源汽車的顧慮方面的調查中,52.5%的受訪者擔心電池續航能力不足。

消費者一味地追求電池續航能力,卻容易忽略安全問題。就在今年5月,特斯拉在國外一週之內連續發生3起因鋰電池劇烈碰撞導致起火的事故,5人被燒死。但在國內,大部分電動車也採用鋰電池,原因是:鋰電池重量輕、電量大。

消費者對鋰電池的缺點認知不足,對電池續航里程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導致很多新能源汽車生產廠家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不得不使用電量較大、碰撞易起火的鋰電池。

當安全問題一旦集中爆發,將會對整個行業產生信任危機。所以隨著汽車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如何平衡電池續航能力和汽車安全,將是每個新能源汽車公司所面臨的技術難題。

在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汽車並存高速發展的今天,新能源企業必須高度重視電池續航技術和汽車安全等方面的技術創新,擔當起質量檢測員的角色,強化產品生產過程中事前、事中的質量管控,杜絕重數量輕質量問題。

技術創新決定了企業發展的生命力,但能否量產卻決定了汽車企業能否生存。

現在業內造車新勢力中都面臨著一個問題:量產不足,交付是硬傷。在統計的造車新勢力中,量產上市的企業寥寥無幾,被消費者調侃為“PPT造車”。

新能源汽車處在高速發展期,造車新勢力受到資本的青睞,但大眾對造車新勢力卻認知不足。很多企業為了快速搶佔市場,不得不燒錢做流量做口碑做宣傳。隨著在合資企業、本土車企以及進口車紛紛佈局新能源汽車,留給造車新勢力的窗口期在逐漸縮短。

蔚來、小鵬、電咖、威馬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在量產過程中,進展並不順利。蔚來在7月份開始交付,一個月之內交付了1331輛新車,此前多次推遲交付。威馬因為供應商“電池自燃門”事件直接導致約10%的預訂用戶退訂。小鵬汽車累計量產幾百臺車,但僅交付給內部員工和少量用戶。電咖交付2000臺車,一大半進入分時租賃市場。

四家造車新勢力創始人分別加入“今年能否交付10000臺車”的賭局,引起網友熱議。距離年底僅剩幾個月,能否量產10000臺車,對四個代表都有一定的挑戰。

量產並交付10000臺車,儼然成為這些造車新勢力的分水嶺。誰能率先交付10000臺車,或將提前拿到再下一城的車票。對於沒有量產的造車企業來說,這意味著今年將是生死攸關的時刻,不能量產將會被資本或者市場迅速拋棄。

無論是技術創新和量產能力,都決定了造車新勢力的發展及生存。在產業競爭激烈的今天,掌握核心技術和量產能力將成為當前企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智能化、新能源化是汽車行業的變革主旋律

財政部官方網站公佈了《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新政大幅提升電池能量密度標準,低續航里程新能源車,新政實施後便不再補貼。面對補貼紅利逐漸減少,依賴財政補貼的新能源汽車,其資金壓力陡然上升,一些“騙補”車企將面臨退市。

政策收緊、行業監管加強、越來越多跨國車企加快佈局新能源汽車,優勝劣汰不可避免,這將促使產業完成升級與優化,新能源車企或將迎來首輪洗牌,龍頭有望脫穎而出。

隨著90後成為汽車主流消費者,車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承載了很多生活場景。在汽車製造工藝日益成熟的今天,從車載智能系統進化到自動駕駛,人們對汽車觀感體驗和交互要求越來越高,更加強調功能化和個性化,汽車的未來可塑性也將越來越豐富多彩。

作為智能化新能源汽車的開山鼻祖——特斯拉,有著汽車界的蘋果一說,為國內造車新勢力提供了新思路。從蘋果加入新能源造車行業,到國內華為、恆大、董明珠、姚振華等也紛紛放言進軍新能源造車行業,可見新能源汽車已經站在了風口。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造車新勢力逐漸為用戶提供智能語音、智能出行、個性化內容、社交等全場景服務。智能化和新能源化儼然成為汽車行業的變革主旋律。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智能製造的產品和信息化的承載平臺,而智能製造將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接下來很多車企可能被大量淘汰,或兼併重組。未來將是有實力、有技術的車企的天下,真正開始秀肌肉的時候來了。

無論是李學凌為“拼多多用戶們”造車,還是堅持中高端的蔚來們,現正在發展投入期,誰能嶄露頭角,笑到最後,還需要市場的考驗。

經過大浪淘沙後,留下來的新能源造車新勢力,才有資格與傳統燃油車交鋒。現階段,最主要的還是先活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