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李美娜:願“慰安婦”歷史不被遺忘

新華社香港8月15日電(記者 張雅詩)“‘慰安婦’倖存者最終會全部逝去,現在已經在倒數。”面對“慰安婦”倖存者一個接一個離世,但公義未得彰顯,多年來一直為“慰安婦”發聲的李美娜不勝唏噓。讓年輕一代銘記這段黑暗的歷史,繼續為受害婦女爭取公義,是她最大的心願。

2013年,李美娜辭掉工作,成立民間團體“歷史監察 網民自發”,全身投入為“慰安婦”討公道。自此,蒐集日軍侵華時期凌辱婦女的材料、發起遊行示威要求日本向“慰安婦”賠償道歉、向學生講述相關歷史等,成為了李美娜生活的日常。

李美娜:愿“慰安妇”历史不被遗忘

圖為李美娜談到慰安婦這段慘痛歷史,忍不住眼淚盈眶。新華社記者王申攝

據統計,中國內地“慰安婦”倖存者約有15人。李美娜說,有的女性原本不願意透露自己曾淪為“慰安婦”的身份,但經過深思後決定挺身控訴日軍暴行,因此數據隨時會變。

至於香港,她估計,在二戰期間遭受日軍性侵的香港女性有1萬多人,當時日軍在位於港島的灣仔設立了多個慰安所。一個名叫“阿月”的人是最早出來公開自己“慰安婦”經歷的香港婦女。後來,居於新界粉嶺的“醜婆”以及一對姐妹,被確認曾被強徵做“慰安婦”,她們不僅在身體上留有被日軍虐待造成的疤痕,更飽受鄰居和家人歧視。

這幾年間,李美娜接觸過來自中國、韓國等的“慰安婦”倖存者共約50人,並與其中數名居於中國內地的婦女建立起緊密聯繫。

“她們每一個我都很珍惜,每一個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最近去世的曹黑毛。”李美娜說,7月20日是她最後一次見曹黑毛。7月24日,老人家在山西家中以96歲高齡辭世。

李美娜:愿“慰安妇”历史不被遗忘

圖為李美娜與曹黑毛閒話家常。受訪者提供

講述日軍在華強徵“慰安婦”的電影《大寒》包含127位受害婦女的口述歷史素材,當中就有曹黑毛的經歷。

日軍侵華期間,19歲的曹黑毛被日軍擄走,在兩年間不斷遭受性侵蹂躪,受盡折磨,曹黑毛因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對於日軍的暴行,曹黑毛很憤怒,她曾親口跟我說:‘要把門守好,不要隨便讓人進來!’”李美娜相信,曹黑毛這番話有更深的含義,那扇門不僅是家裡的門,也是國防大門,不能被踢開,否則就會被敵人為所欲為。

提到與曹黑毛見面時的點滴,李美娜忍不住眼淚盈眶。她說,每次與曹老人的相處雖然短暫,但總是充滿溫馨,兩人彼此閒話家常、互贈月餅,甚至像孩子般玩擊掌遊戲,已能讓老人家樂上半天。

“我給每一位老人家都送一塊玉,這玉並不貴重,而是在於心意,希望她們摸著手中的玉,會記得有人關心她們。”李美娜邊說邊鄭重地從文件夾取出一封封由“慰安婦”倖存者親自印上手指模的感謝信。

這些信的內容除了表達“慰安婦”倖存者對香港同胞的感謝,也記載了她們年輕時所受的屈辱和對日軍的控訴:“趁我仍有一口氣,我都要罵日本不肯承認錯誤!”

李美娜表示,當“慰安婦”倖存者知道香港年輕人對這段慘痛歷史有所認識,甚至難過落淚,她們便會露出盼望的眼神,因為“她們知道這段歷史不會被人遺忘,這是她們最想要的。”

李美娜:愿“慰安妇”历史不被遗忘

圖為李美娜與居於中國內地的婦女建立起緊密聯繫。受訪者提供

現年50多歲的李美娜原本在廣告界任職,5年前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從前習慣出入高級場所的她,如今跑到街頭,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拉橫幅、喊口號,為曾受日軍侵害的女性發聲。

“從設計、繪圖到撰寫中、英文稿,甚至搬運,全部由我一手包辦。”她說,以往在大公司工作,人多、資源多,而且分工仔細,對比現在,雖然工作環境來了個180度轉變,但她說:“越艱苦就越使人有決心!”

時間回到1991年,正在修讀新聞專業的李美娜已立志要為“慰安婦”爭取日方道歉和賠償。當時她去日本駐港總領事館做採訪實習,看到現場在示威的老人拿著大批軍票,他們顯得非常憤怒和激動。此後,她開始注意相關新聞,更深刻地瞭解“慰安婦”這段歷史:“我當時對自己說,一定要幫這些女性討回公道。”

畢業後,李美娜像一般年輕人一樣,為工作奔波,追求事業上的成就,擱下了最初的心志。直至2013年,被稱為中國“慰安婦”對日訴訟第一人的萬愛花去世,讓李美娜想起了自己曾經許下的承諾。

“我不願意死,我要做人證。”李美娜從電視上看到萬愛花說過的這番話,相信這是一個信號,提醒她時日無多,要趕緊接棒,繼續幫助曾受日軍侵害的女性喊口號,吸引社會關注。

對於這段歷史能否得以保存,李美娜認為,關鍵在於教育。她表示,未來計劃舉辦一個大型畫展,以藝術方式展示“慰安婦”受過的苦楚,她還希望能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豎立“慰安婦”銅像。

她更珍惜每次到學校講課的機會。從學生的反應,她有信心為“慰安婦”抗爭的工作能接續下去。

“我不是學歷史的,卻要走進學校教歷史,這是個挑戰。但當我看見那些老奶奶經歷這麼苦難都仍然堅持,我的困難算什麼?”李美娜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