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海水稻原來是他發現的

原題目:陳日勝:鹽鹼地變糧倉不是夢

陳日勝在廣東湛江試種的海水稻雙季稻已經掛穗了。前段時間,他還完成了在內蒙古鹽鹼地2000畝海水稻試種。“30多年的努力沒白費,欣慰得很。”陳日勝對記者說。

在我國,陳日勝被業內稱為海水稻的發現者。“發現海水稻是一個偶然。1986年11月的一天,我和湛江農業專科學校的羅文列教授到遂溪縣虎頭坡海灘邊察看紅松林的生長情況。在蘆葦蕩中,我看到一株比人高出一半的植物,看著像蘆葦,但又結著穗子。”陳日勝回憶說,“憑直覺覺得它是稻子,但成熟的稻穗是金黃色的呀,這一株卻是青白色的,穗子頂上有一小撮寸把長的芒刺,把穗子裡的果實剝開一看,竟是紅色的像米又像麥的顆粒。”羅文列也判斷,這應該是一種生長在海灘塗鹽鹼地裡的野生水稻,還沒有被人們認知的新物種。

海水稻原來是他發現的

陳日勝現場收集了500多粒種子,併為它起名“海水稻”,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研究。1987年他在海邊培育,因試驗週期長,單是普選稻種就做了5年。1991年,最終定型品系為“海稻86”,2000年他開始進行規模化育種和種植。但是,雖然這個品種耐鹽鹼、天然抗蟲、不需化肥,卻也面臨著比如收割困難、不抗倒伏等問題。一開始畝產也比較低,早期的單季稻品種在基地種植也僅畝產200公斤,規模化種植只有畝產150公斤。現在,經過不懈努力,陳日勝的海水稻從過去只有單季稻品種發展到雙季稻品種,單造畝產也大幅提高。

“海水稻的品質好,米香味很濃。”陳日勝說,他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把荒蕪的鹽鹼地變成稻花飄香的大糧倉不是夢。

種業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