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昌乐快速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

7月22日,在宝通街以北,朱刘街道大东庄村以南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热火朝天。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冒着酷暑对裸露山体和矿坑进行削坡、回填,昔日的工矿废弃地样貌与日俱新,逐步实现“绿色转身”。

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的矿坑,地势坑洼不平、坑连坑,最大落差达80米,遗留采石面陡直、破碎,满目疮痍。“眼睁睁看着这一大片石坑,一年年只长杂草不长庄稼,环境越来越差,真是心疼。”朱刘街道大东庄村民谈到这片废弃的工矿地,脸上难掩惋惜之色。今年6月初,随着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的作业,这片荒废多年的工矿废弃地正在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昔日的违法建设被拆除清运成平地,有安全隐患的遗留采石面正在进行削坡,废弃石坑逐渐被填平,部分缓坡已经覆盖上平整疏松的土壤,在阳光下散发着新生泥土的芬芳……1117亩工矿废弃地经过整理复垦,将“翻身”成为耕地,实现还绿于民。

一方面是城市建设用地紧张、耕地保护日趋严格;另一方面是大面积的工矿废弃地被闲置,复垦利用迫在眉睫。怎样变废为宝?昌乐县通过开展工矿废弃地土地复垦利用,开始了一场“点石成金”的探索。

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着眼建设‘生态家园、美丽昌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全域禁采、全域拆违、全域植绿、全域护水,以系统思维、全域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昌乐县在全域禁采、矿产资源整治等基础上,加快推进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无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生态效益,都将使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目前正在进行施工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2014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复列入试点,经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批准,完成后预计可节余用地指标800余亩。2016年,一并由低丘缓坡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负责,由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公安、国土、公路、城建投、属地街区共同参与组成了现场工作组,在详细摸排、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治理规划和方案,对该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这个省批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是一个经过几十年矿产资源开采遗留的大型矿坑,占地约1000亩,地貌景观、土地、生态破坏严重,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我们首先是回填建筑垃圾,将城区的棚改建筑垃圾全部回填到废弃石坑内;同时进行‘削高填平’,将高处的土石方运到低处,实现土地平整,整个过程挖方190万立方米,填方440万平方米,把土地整理成比较平的缓坡。”项目协调组副组长宋云涛一边忙着协调各标段的施工进度,一边不停地擦着额头的汗水说,“然后,通过回填城区建筑工地的挖槽弃土和矿坑原有的熟土层,确保整个项目区全部覆土,覆土厚度在60厘米以上。整平以后,再修建生产路,建设水利设施,达到耕作条件。”

历时1个多月,项目已拆除整治区内违法建设30处;为防止道路扬尘,完成道路硬化780米;投入机械车辆280余台套,完成回填工程量95万立方米。由于施工难度高、工程量大、情况复杂,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副队长张俊涛表示,“为了确保项目进度,我们24小时靠在现场,按照规划稳妥、有序、安全、快速地推进综合治理。为了赶上进度,我们多次邀请专家论证,优化施工方案;为了防止扬尘,我们对部分道路进行了硬化,新上3台除尘雾炮机,改善工地的空气质量;为了确保施工进度和安全,我们安装大型探照灯,采取倒班昼夜施工,铆足了劲保证在9月底按期完成项目施工任务。”

谈及工矿废弃地复垦的好处,张俊涛指着眼前忙碌的施工场面介绍,“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既盘活了闲置工矿废弃地、拓展了农村用地空间,又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和周边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农业发展后劲,真正实现还山、还绿于民。”据悉,复垦出的工矿废弃地将置换成同等面积的增减挂钩指标,既缓解了用地指标紧缺压力,又增加了耕地面积,是一举多赢的好政策。

“等到秋天,地里种上庄稼,再栽上些苹果、桃子等果树,那多好看。”展望这片新生的土地,村民们嘴角绽放出笑容,仿佛已经摸到了不远的将来那沉甸甸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