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中国对韩美“苯乙烯”反倾销仲裁出炉,原料供应趋势将如何演变?

2018年2月12日,商务部公布了关于对原产于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进口苯乙烯反倾销调查初步裁定的公告,认定存在反倾销事实,并对来自韩国企业的苯乙烯征收7.8-8.4%的保证金,对来自台湾地区企业的苯乙烯征收5%的保证金,对来自美国企业的苯乙烯征收9.2-10.7%的保证金。

中国对韩美“苯乙烯”反倾销仲裁出炉,原料供应趋势将如何演变?

事件回顾

中国国内苯乙烯产业于2017年5月25日向商务部提交反倾销调查申请,申请书提出,近年来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苯乙烯产品对中国大陆出口大幅增加,对中国大陆苯乙烯产业造成冲击,为此请求商务部对上述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商务部对申请进行了审查,认为申请符合《反倾销条例》相关规定,决定于2017年6月23日发起立案调查。立案后,商务部严格按照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世贸组织相关规则进行调查,在初步调查基础上于2018年2月12日公布了该案肯定性初裁裁定,随后经过进一步调查,做出了上述最终裁定。

2018年6月22日,商务部发布2018年第43号公告,公布对原产于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进口苯乙烯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定,裁定原产于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进口苯乙烯存在倾销,中国大陆苯乙烯产业受到了实质损害,且倾销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决定自2018年6月23日起,对上述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税率为3.8%-55.7%不等,征收期限为5年。各公司的具体反倾销税税率如下:

中国对韩美“苯乙烯”反倾销仲裁出炉,原料供应趋势将如何演变?

裁定结果

初裁公布之后,对中国苯乙烯影响最大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反倾销地区苯乙烯资源商谈寥寥无几,且与国内价格呈现严重倒挂的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最高倒挂价差一度达到千元/吨以上水平。

其次,来自反倾销地区的苯乙烯进口货源明显萎缩,而且韩国长期以来的霸主地位已被更替为沙特。据海关统计局显示,1-4月份,我国苯乙烯1-4月累计进口量为86.8万吨,同比下降15.7%。

中国对韩美“苯乙烯”反倾销仲裁出炉,原料供应趋势将如何演变?

从我国供需平衡表来看,显然,当前仍存在较大的需求缺口,未来,随着诸多装置陆续上马,进口货源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将愈来愈小,但短时间内,进口货源的多寡影响依旧不可忽视。

随着反倾销仲裁结果“靴子落地”,后期我国苯乙烯供应格局如何演变

首先,从反倾销仲裁结果来看,对美国苯乙烯进口供应影响最为直接,对其保证金征收比例提高至13.7%-55.7%,美国至中国的套利操作可谓是“难上加难”,将继续促使美国货源更多流向欧洲及东南亚地区。同时,欧洲是众所周知的全球苯乙烯产销大区,若欧洲至亚洲地区套利窗口开启,阶段性供应有望提升,欧洲至亚洲也将成为新的货源流通线路。

其次,对于韩国方面而言,对各公司平均税率窄幅下调至6.77%。韩国某企业称,反倾销税幅度高于5%的比例,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将很小。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1-5月苯乙烯CFR中国平均价格为1386美元/吨,折合人民币接近10600元/吨,若按反倾销计算,韩国货源售价在1310美元/吨CFR中国,与非反倾销货源价差接近80美元/吨,韩国以一般贸易方式流入中国的难度明显较大。

中国对韩美“苯乙烯”反倾销仲裁出炉,原料供应趋势将如何演变?

反倾销仲裁结果出台后,来自美国远洋货物的补充基本将中断,韩国对中国的供应也将维持前期缩量趋势。而台湾地区以一般贸易方式流入大陆的货源也较为有限,维持部分来料加工贸易货源的补充,与此同时,中东、日本及东南亚货源对中国的供应将提升,沙特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供应国,欧洲也不排除成为亚洲地区新的货源供应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