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中國對韓美“苯乙烯”反傾銷仲裁出爐,原料供應趨勢將如何演變?

2018年2月12日,商務部公佈了關於對原產於韓國、臺灣地區和美國的進口苯乙烯反傾銷調查初步裁定的公告,認定存在反傾銷事實,並對來自韓國企業的苯乙烯徵收7.8-8.4%的保證金,對來自臺灣地區企業的苯乙烯徵收5%的保證金,對來自美國企業的苯乙烯徵收9.2-10.7%的保證金。

中國對韓美“苯乙烯”反傾銷仲裁出爐,原料供應趨勢將如何演變?

事件回顧

中國國內苯乙烯產業於2017年5月25日向商務部提交反傾銷調查申請,申請書提出,近年來韓國、臺灣地區和美國的苯乙烯產品對中國大陸出口大幅增加,對中國大陸苯乙烯產業造成衝擊,為此請求商務部對上述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商務部對申請進行了審查,認為申請符合《反傾銷條例》相關規定,決定於2017年6月23日發起立案調查。立案後,商務部嚴格按照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和世貿組織相關規則進行調查,在初步調查基礎上於2018年2月12日公佈了該案肯定性初裁裁定,隨後經過進一步調查,做出了上述最終裁定。

2018年6月22日,商務部發布2018年第43號公告,公佈對原產於韓國、臺灣地區和美國的進口苯乙烯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裁定原產於韓國、臺灣地區和美國的進口苯乙烯存在傾銷,中國大陸苯乙烯產業受到了實質損害,且傾銷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決定自2018年6月23日起,對上述產品徵收反傾銷稅,稅率為3.8%-55.7%不等,徵收期限為5年。各公司的具體反傾銷稅稅率如下:

中國對韓美“苯乙烯”反傾銷仲裁出爐,原料供應趨勢將如何演變?

裁定結果

初裁公佈之後,對中國苯乙烯影響最大的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反傾銷地區苯乙烯資源商談寥寥無幾,且與國內價格呈現嚴重倒掛的狀態,據相關數據顯示,最高倒掛價差一度達到千元/噸以上水平。

其次,來自反傾銷地區的苯乙烯進口貨源明顯萎縮,而且韓國長期以來的霸主地位已被更替為沙特。據海關統計局顯示,1-4月份,我國苯乙烯1-4月累計進口量為86.8萬噸,同比下降15.7%。

中國對韓美“苯乙烯”反傾銷仲裁出爐,原料供應趨勢將如何演變?

從我國供需平衡表來看,顯然,當前仍存在較大的需求缺口,未來,隨著諸多裝置陸續上馬,進口貨源對中國國內市場的影響將愈來愈小,但短時間內,進口貨源的多寡影響依舊不可忽視。

隨著反傾銷仲裁結果“靴子落地”,後期我國苯乙烯供應格局如何演變

首先,從反傾銷仲裁結果來看,對美國苯乙烯進口供應影響最為直接,對其保證金徵收比例提高至13.7%-55.7%,美國至中國的套利操作可謂是“難上加難”,將繼續促使美國貨源更多流向歐洲及東南亞地區。同時,歐洲是眾所周知的全球苯乙烯產銷大區,若歐洲至亞洲地區套利窗口開啟,階段性供應有望提升,歐洲至亞洲也將成為新的貨源流通線路。

其次,對於韓國方面而言,對各公司平均稅率窄幅下調至6.77%。韓國某企業稱,反傾銷稅幅度高於5%的比例,實際操作的可能性將很小。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1-5月苯乙烯CFR中國平均價格為1386美元/噸,摺合人民幣接近10600元/噸,若按反傾銷計算,韓國貨源售價在1310美元/噸CFR中國,與非反傾銷貨源價差接近80美元/噸,韓國以一般貿易方式流入中國的難度明顯較大。

中國對韓美“苯乙烯”反傾銷仲裁出爐,原料供應趨勢將如何演變?

反傾銷仲裁結果出臺後,來自美國遠洋貨物的補充基本將中斷,韓國對中國的供應也將維持前期縮量趨勢。而臺灣地區以一般貿易方式流入大陸的貨源也較為有限,維持部分來料加工貿易貨源的補充,與此同時,中東、日本及東南亞貨源對中國的供應將提升,沙特有望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供應國,歐洲也不排除成為亞洲地區新的貨源供應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