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紅色故事57」吳若兵與吳承仕的抗日救國故事!

「紅色故事57」吳若兵與吳承仕的抗日救國故事!

「紅色故事57」吳若兵與吳承仕的抗日救國故事!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本欄目以講故事的形式,充分挖掘古徽州紅色文化資源,全面推進“黨建+旅遊+紅色扶貧+研學+徽州文化+互聯網”,形成覆蓋全市的黨員黨性教育基地網絡,讓徽州紅色文化活起來,成為新時代廣大黨員揚帆奮進新徵程的動力源泉,助力全域旅遊在黃山落地生根。

「红色故事57」吴若兵与吴承仕的抗日救国故事!

要說吳若兵,得先說員公支祠。員公支祠坐落在歙縣昌溪鄉昌溪村,佔地600平方米,磚木結構,2004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日,記者來到這裡,尋找革命先賢留下的紅色印記。

「红色故事57」吴若兵与吴承仕的抗日救国故事!

歙縣有句俗語“南吳北許”。員公支祠便是吳姓家族的支祠,建築藝術精湛。祠堂前有月池,月池前有長廊,長廊下襬有一四方桌,村民多在此納涼休息。

來到員公支祠那天,臨近正午,村中升起裊裊炊煙。陽光直射下,支祠顯得寬敞、明亮。在月池前的長廊裡,今年86歲的吳喜來正在飯後小憩。談起過往,老人說當時自己還小,很多事情記不清了,但聽過一些故事,說小時候游擊隊和國民黨打仗,自己曾躲在棺材裡逃避戰火。

吳喜來介紹,昌溪村至今保持明清建築風格,村內密佈大小巷弄,易使外來人弄不清方向,如果游擊隊員藏在村莊內與敵人周旋、打巷戰,敵人肯定不堪一擊。昌溪村群眾基礎很好,村民積極支持共產黨,很多村民都知道,以前不少村民參加游擊隊,並且幫助游擊隊員密送信件、物資等。員公支祠裡曾經有游擊隊,小的時候聽長輩說打了不少仗,村裡有位叫吳若兵的游擊隊員,當時帶領村裡游擊隊員與國民黨展開鬥爭。解放後,吳若兵當了休寧第一任縣長。

吳喜來的話引起附近一村民共鳴。這位村民叫馮兆根,今年84歲。馮兆根補充說,解放前夕,深渡鎮和昌溪聚集大量國民黨力量,國民黨在深渡設立區公所,在昌溪設立鄉公所,當時昌溪國民黨軍隊大約有2到3個營左右,昌溪村境內發生大大小小不少戰事,當時許多游擊隊員在深渡打完游擊戰後,紛紛來到昌溪。

在馮兆根兒子的指引下,記者找到吳若兵的兒子吳奔真。吳奔真今年70歲,他告訴記者,自己常年在家務農,父親的故事聽說過,但記得不太全,也不太會表述,但歙縣縣誌應該會有。

之後,在歙縣黨史辦工作人員的幫忙下,記者查閱到有關吳若兵的一些資料,雖然很簡短,但證實吳若兵確實存在,也確實是皖南遊擊隊的重要成員之一,或者說是組織者之一更為恰當。

資料顯示,吳若兵,又名吳淑林,安徽歙縣人,績溪孔靈農校畢業,在校入青年團,後參加革命,為皖浙支隊司令員唐輝下屬,與副司令員程燦一起開創“皖南遊擊隊”,任歙南敵後武工隊隊長。解放後曾任休寧縣縣長,後任軍校負責人。

相關史料記載,抗日戰爭爆發時期,員公支祠曾是新四軍地下秘密活動基地和物資儲備基地,在唐輝的領導下,昌溪鄉吳若兵與程燦一起創建“皖南遊擊隊”,吳若兵當時任歙南敵後武工隊隊長。1947年12月,唐輝率領部隊來到歙南開展工作,根據皖浙工委文山店會議決定成立中共旱南工作委員會,屬中共皖浙工作委員會領導。旱南地區先後有5個區工委,1949年2月成立旱南遊擊隊,4月成立旱南辦事處和部分區鄉政權。4月28日,歙縣解放。5月15日,中共旱南工委、中共水南工委和中共歙縣縣委等組織組成新的中共歙縣縣委,書記為王誠信和吳若兵。

另外,在員公支祠後院一角的牆體上,至今仍留著當年刷寫的標語口號:讀書救國。史料顯示,1934年吳承仕與徽商吳良臣共同創辦“昌溪私立復興小學”,校址就設在員公支祠。1937年冬至1938年春,吳承仕在家鄉組織復興小學師生宣傳抗日,發放抗日宣傳單,發動學生向社會各階層人士募捐,購買“兒童號”飛機支援抗日等。

吳承仕1884年3月20日出生於昌溪滄山源,5歲時在村中上私塾,18歲與父同應試中秀才;19歲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試第39名,24歲後離家赴京。

他23歲時參加舉貢會考,獲殿試一等第一名,被點為大理院主事。1912年改任司法部金事,1915年拜太炎先生為師,在太炎先生被袁世凱軟禁時,筆錄太炎先生緒論,著成《菿漢微言》,名動天下,後成為著名經學家。1927年聞張作霖殺害李大釗而憤然辭官,從事教育。歷任中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大學國學系(或國文系)主任。他在國學、音律、古訓方面皆有不錯的造詣。

1934年2月,吳承仕在故鄉昌溪創辦復興小學,193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冬至1938年春,吳承仕回到家鄉,組織復興小學師生宣傳抗日。編著《一片愛國心》《覺悟》《復活》等進步作品給師生演出。在離開家鄉昌溪後,他利用早晚時間親書對聯百副,寄給昌溪小學變賣後作辦學經費。

1937年北京淪陷後,吳承仕被敵人列入黑名單,在中共地下黨的安排下,他化名汪少白,化裝轉移到天津,秘密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8月天津水災,染患傷寒而不自知,僅以一般感冒治之。後來病情嚴重,天津無法醫治,只好秘密潛回北平。不敢直接回家,悄悄住在一個親戚家中。9月11日身體不支,經友人幫助入協和醫院治療。由於在天津延誤時日過久,又併發支氣管炎。1939年9月21日,終因腸穿孔搶救無效在北平逝世,終年56歲。

1940年4月,延安各界為吳承仕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周恩來親送輓聯,毛澤東的輓詞為“老成凋謝”,周恩來的輓詞為“孤懸敵區,捨身成仁,不愧青年訓導;重整國學,努力啟蒙,足資後學楷模”。1945年,中共“七大”將吳承仕列入烈士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