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又叫端午節。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興平人都有過端午節的習慣。(興平土話過端午節叫“過五月當”)過五月當有包粽子、插艾、戴香包、戴胖娃、戴花花繩、給小兒擦雄黃等習俗。民謠:“五月五端午,天師騎艾虎,蒲劍斬百邪,鬼魅入虎口”。意思是避邪避五毒蟲。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包粽子:

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都要提前包粽子或當天買粽子吃。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除此之外,還有舅舅看外甥的習慣,舅舅來時,禮當中,除了八個“眼兒饃”外,自然少不了粽子。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此習俗原因與全國基本相同,為了紀念屈原。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插艾:

端午插艾,也叫:“端午煙燻活動”。一般在端午節前一兩天,人們便騰出時間,走到村外,踏遍百草,尋找艾蒿。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採回艾後曬乾,等到端午節晚上,將艾插在門前點燃,以祛腐除穢,解黴除病。

戴香包:

香包即香袋、荷包、香囊。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每到端午,人們總喜歡縫製香包。香包一般大若銅錢(也有更大的),形若桃體,色彩斑斕,下墜絲線絮子,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內裝香藥(由山奈、細辛、雄黃、冰片等藥配成),既好看又好聞,不但小孩老人多戴,一些年輕小夥子也會戴在不甚顯眼的地方,因為他們的香包是心上人贈送的。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葫蘆頭、雞腰子等型大、藥多、香味濃的香包。成年人則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緻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青年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據說戴香包可以驅鬼辟邪。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戴胖娃和花花繩。

每到端午早上,巧手的母親不但要給小兒戴上香包,還要戴上“胖娃”和“花花繩”。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售賣胖娃、香包的小攤

胖娃不大,高二三寸,形狀千姿百態,煞是好看。一般亦如香包那樣,用絲線吊著,戴在小兒胸前。說是戴了胖娃,小兒便能健康成長。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胖娃、花花繩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花花繩又叫五彩縷、長命縷,是由幾種不同顏色的絲線擰成的。關中地區把用五色棉線等合成的繩子叫“花花繩兒”)來辟邪,認為這樣可驅疽、除邪、祛惡氣。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五色絲”由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合成,五種顏色正好象徵被稱為“五毒”的蛇、蠍、蜂、娛蟻、喊。關中人認為“花花繩兒”是“神蟲(蛇)”.如果斷了或戴的時間長不想再顫了剪下來,必須扔在“車路渠(硬毅輪大車的轍)”裡.扔在“車路渠”裡的“花花繩兒”就變成“神蟲”了,這樣全年不會遭蛇咬。端午前將花花繩分別戴在小兒手腕,腳腕和脖頸五處,此風俗也因為紀念屈原而得。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據說從前楚人為了不使蛟龍吞食屈原的遺體,不但向水中扔粽子,還在竹筒中塞滿蓼葉,用五彩縷捆住,因為蛟龍最怕蓼葉和五彩縷。傳到後來,也許因為把塞滿蓼葉的竹筒戴在身上太不方便,所以便只留下了戴花花繩的習俗。人們就想盡辦法來辟邪。

擦雄黃: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每到端午早晨,大人便把雄黃用酒一拌,擦在小孩耳孔和屁股眼處。傳說雄黃不但有辟邪、防惡蟲近小孩等作用,還能使各種精怪現出原形。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從前曾有白蛇成精,化作沒美女,嫁給了人間的許官人,多事的法海和尚便告訴許官人說,到了端午這天,只要讓白蛇飲少許雄黃酒,白蛇便會現出原形。許官人照此做了,白蛇果真顯出原形。且不管此傳說真實與否,願望如何,這種擦雄黃的做法對人體卻是百害而無一利。

興平老民俗系列之端午節

如果真如人們傳說那樣,端午之俗目的在於紀念屈原,那麼,端午節最早應始於戰國或戰國之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