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河湖龍船寄情思

圖文/墨峽

端午節,河湖龍船寄情思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溫馨五月,隨手掬起河湖陽光,划動龍船心情盪漾。五月五、過端午,點艾葉、掛枝柳,繩五彩、動香草,飲雄酒、吃粽糕,賽龍舟、捲餅包。這童年的情愫如同淙淙流淌的山泉,響亮而動聽,絢爛而多彩,故事之門便悄然打開。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對中國人來講,過去的端午算不上什麼重大節日。但數千年來,國人守時令、重氣節、講傳統、品文化的規矩,卻被一代又一代悄無聲息地傳承了下來。“節氣端午自維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是唐朝詩人文秀的作品《端午》歌。在上世紀70年代的童年、少年時代,我也曉得端午是與屈老夫子有關聯的。有當時的兒歌為證:“端午花,紅又紅,摘朵鮮花送金龍。端陽端陽,粽子粽,拿個粽子塞龍洞。龍戴鮮花吃粽子,吃飽粽子回龍洞,請不要傷害屈公公!”。由此,我還懂得賽龍舟的由來:賽龍舟最早起源於遠古時期的先秦楚國。楚人因捨不得大忠臣屈原投江而去,競相划船追趕拯救,但追至洞庭湖時卻也不見蹤跡。之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就划龍舟以示紀念。同時,借划龍舟驅散江湖之魚,以免魚兒吃掉屈原的身體。此事在古中國傳開,也就演變成現代的龍舟賽。

端午節,河湖龍船寄情思

隨著歲月亙迭、時光輪迴,從童年到中年,便對端午民俗的由來和永久不衰有了更深地理解。曾在教科書上,就知道戰國時期的屈原本就是華夏族的大詩人。他極力推動依法治國、舉賢任能,東聯齊地、西抗強暴,在同反動貴族子蘭、靳尚等人的鬥爭中,遭讒割職、流放沅湘。卻對鄉野農民的脫貧幫扶有著一腔熱血,更對腐敗黑暗愈益不滿。“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加之語重心長的直面諫議無果,朝廷政治昏暗,屈原尤感無力拯救國家危亡,實現其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理想,便在夏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亡。後來,國人非常認可他的民生經濟理念,便通過龍船將粽子、包子、餃子等投到江水裡,以此慰籍這位令人崇敬的偉大詩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徜徉於鶯歌燕舞的河湖,踏著深深淺淺的綠地。划動龍船感悟粽香四溢,卻又裹著文人的心事。永恆不變的五月初五,是河湖裡的涉水歷史重逢,更是遠古歷史與新時代的邂逅牽念。童年夢唇齒相依滿嘴香溢,從屈原到伍子胥,那些老百姓期盼驅邪避災還是有些警示意義的,這也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歷史蘊含。作為新時代上升而立的國家法定假日。據武漢的朋友講,中國湖北“端午申遺”已取得重大進展,雖比韓國“江陵端午祭”晚了好些年,但卻說明中華文化自信在新的偉大時代獲得各級黨政的高度重視。乾淨的空氣、乾淨的水體、乾淨的土壤,美麗中國夢踏浪而來。這陽光,層層疊疊已折射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綠色。

端午節,河湖龍船寄情思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今天的河湖碼頭上人頭攢動,彩旗獵獵,大人呼,小孩鬧。最引人注目的湖畔數條龍舟:只見每條船都有龍的打扮,船頭裝扮有龍頭,船尾裝扮有龍尾,船身也作龍身打扮,但都掛有一號牌以示區分。每個龍頭邊都站有一位手持鼓槌的威武漢子,其面前都放著助威大鼓。船身坐著十位手持船槳而蓄勢有為的水手。每條船披紅掛綵,各船水手穿的衣褲顏色不盡相同,但都有救身衣以作區分。水上岸上、情景動人,別具情趣。但凡一通鑼響,數條龍舟竟相向前爭渡。頓時,鼓聲雷鳴,吼聲震天,歡呼聲與叫喊聲連成一片。五月端午,不僅僅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和優秀政治家屈原的一次深深懷念,對五千年家國情懷的莊重溫習,更是通過河湖劃龍船的舒展與張揚,重現美好人格與美好心靈的拓展與釋放,對中華英雄故事的慰藉與寄託!

端午節,河湖龍船寄情思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