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來歷

又快到了端午佳節,今天我們來簡單地聊聊它的由來和一些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被稱作是: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影響深遠,直到今天,成為法定節假日,並且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那麼它是怎麼來的呢?

簡單來說,最開始在古代春秋時期之前,端午節只是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因為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漸漸演變成為中國漢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特別是屈原的愛國精神也是影響深遠。

當然還有其他版本,比如有一種說法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吳國時期的伍子胥。

它的習俗有哪些?

我們列舉一部分:

吃粽子:這是大家最熟悉的。據說也是為了紀念屈原。

賽龍舟:也是常見的,南方比較多見,尤其是廣東。相傳楚國人因捨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作為紀念。

喝雄黃酒:可以殺毒、防蟲等。白素貞據說是在這一天喝了雄黃酒現出原形。

其他還有掛艾葉和菖蒲、掛荷包、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但是都很有含義。

“端午節”的來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