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口述歷史,讓潮汕女藝匠師講出“生命故事”

近日,汕頭大學文學院婦女研究中心舉辦了一場婦女口述歷史培訓會,向汕頭大學及韓山師範學院的師生們介紹婦女口述歷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並且宣佈啟動潮汕女性藝匠師口述史項目。

(原標題:汕大婦女研究中心持續開展口述史項目 讓潮汕女藝匠師講出“生命故事”)

口述历史,让潮汕女艺匠师讲出“生命故事”

專家教授開設口述史工作坊,教授學生口述訪談技巧。受訪者供圖

本次啟動的口述史項目,是汕大婦女研究中心“粵東地方文化中的女性口述歷史系列”項目第四期活動,此前已相繼訪談了女性藝匠師、女性企業家、女性公益人,並出版成書。

汕大婦女研究中心方煉教授表示,在當前國家提倡工匠精神、推進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大背景下,潮汕地區女性藝匠師的口述史記錄具有現實意義,“她們的生命歷程,她們為家庭、為社會所作的貢獻,通過口述史的方式記錄下來,有助於探索潮汕女性在地方文化中的角色和作用。”

口述歷史使婦女更加具有自我價值感

口述歷史,作為一種蒐集並利用口頭史料記錄和研究歷史的方法,可與其他文獻相互參照、核對、印證,有助於更全面地反映歷史真相,近年來受到國內學界的普遍重視。

而對婦女口述歷史資料的收集和研究,則可讓歷史的女性創造者,也同時成為歷史的記錄者、見證人,將其獨特的記憶及生命故事轉化為歷史。

為推介這一別具特色和魅力的婦女性別研究方法,鼓勵更多的人參與記錄女性的歷史,2011年以來,在李嘉誠基金會的支持下,汕大首個婦女口述史研究團隊創建,“女性口述歷史研究方法”工作坊同時開辦,“粵東地方文化中的女性”口述歷史資料收集等系統活動接著展開。

方教授說,口述歷史可彌補政史的空缺,生動形象地將個人的心路歷程、成就及其貢獻表現出來。

“歷史的大舞臺上缺少女性的聲音,缺乏女性豐富的生活體驗,也缺乏婦女關於多方面貢獻的記錄。”方教授表示,口述歷史一方面為了彌補歷史缺失,另一方面當婦女的故事被傾聽、被重視的時候,會使得婦女更加具有自我價值感。

在潮汕女性藝匠師口述史項目說明會上,主辦方邀請了曾主持編輯《婦女口述歷史叢書》的資深婦女口述歷史培訓專家、中華女子學院副院長劉夢教授與曾任中國女性圖書館館長的李洪濤教授,為大學生們講授口述歷史資料收集的方法與技巧,以及婦女口述歷史的意義。

方教授說,專題培訓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此前的項目中,學生們都必須經過培訓才能參與口述訪談。經過培訓,一方面普及了關於婦女口述資料收集的理念、方法技巧等知識,培養潮汕地區婦女口述歷史資料收集者隊伍,為重點收集一批潮汕女性藝匠師口述資料打下基礎,另一方面也吸引更多人關注女性在潮汕傳統藝術領域中的角色及成就,記錄她們的心路歷程,以推動潮汕地區婦女/性別研究。

講好女性故事培養民族文化自信

為何選擇女性藝匠師作為訪談對象?方教授告訴記者,潮汕地區文化底蘊深厚,工藝水準高,這其中少不了女性的貢獻。

“例如早期的潮汕地區婦女們,掌握了從西方傳入的抽紗技術後,結合潮汕地區的潮繡技藝,形成特有的抽紗樣式,這也成為汕頭市多年的創匯來源。”方教授直言,雖然婦女在工藝方面貢獻斐然,但在工匠大師名錄中,女匠的身影比較少,多集聚在潮繡、剪紙等領域。

“在以男人為主導的手拉壺、木雕、陶瓷等工藝中,不是沒有女性參與,而是缺乏發現。”方教授說,在這樣的背景下,2013年,汕大婦女研究中心啟動“粵東地方文化中的女性藝匠師”項目,開啟了對女性藝匠師的口述訪談。

11組學生經過前期的培訓,歷時半年,對從事剪紙、木雕、鉤花、潮劇、挽面、釀酒等的女性藝匠師們進行口述記錄。學生們的研究成果最終形成了20萬字以上的口述歷史文字稿,大量的照片、視頻資料,以及初步的研究報告。

“項目不僅能彌補這些技藝在歷史上的缺失,同時也能讓更多人思考技藝本身對女藝匠師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影響,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方教授稱,這些成果如今都成為十分寶貴的地方女性文化資料。

“我們的目標是做潮汕婦女方方面面的人物故事的記錄,希望她們的故事被聽見,讓更多的人瞭解她們對家庭對社會的貢獻。培養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我們也一直在踐行這種理念。”方教授說。

新項目更注重訪談人物的生命故事

方教授稱,由於此前項目中女性藝匠師訪談對象僅有少數幾位非遺傳承人,其餘都是普通女性手藝人,所以此次口述史活動將延續之前“潮汕女性藝匠師”專題,尋訪更高水平的女性工匠,作更加深入的挖掘調查。

“口述史是要與整個大歷史吻合,一個歷史在具體人身上是不一樣的。它是多維度的呈現,這是口述歷史的意義所在。”方教授坦言,口述史開展過程會面臨一定的風險和挑戰,“一方面學生和採訪者的時間要互相配合,另一方面被訪者是否願意講述,訪談人有沒有能力挖掘,這些都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方教授說,雖然有經過培訓,但目前的大學生只學會了口述歷史最皮毛的技巧。“不少學生帶著侷限性的框架去開展訪談,反而限制了被訪者的思路和表達。”方教授稱,目前新項目已徵集到20多位學員參與,他們將在項目展開前統一接受培訓,然後進行組隊。

“這一次我們會吸取以前的經驗,對學生進行更多的培訓,並且在項目開展過程中進行督導。”方教授說,引導學生更注重瞭解訪談人物的生命故事,婦女們藝術創作歷程以及心路歷程。“女性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她們自己是如何評價自己的?這些都需要用口述歷史的方式去挖掘。只看到物質的作品遠遠不夠,人物的故事同樣重要。”

可喜的是,目前已有幾位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確定接受口述採訪。方教授表示,為鼓勵、推動大學生們關注婦女/性別議題,參與婦女/性別研究,項目成果將收入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圖書館口述歷史資料庫,並爭取公開出版。

■專家談

女藝匠師群體社會生活

與經濟生活關係密切

曾任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的陳志民教授表示,儘管粵東女性在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對於潮汕女性的智慧和貢獻還缺乏應有的重視和研究。

“潮汕婦女很多從事工藝美術,有刺繡、剪紙、鉤花、紙錢製作、挽面和釀酒等。很多成長為工藝美術大師與民間工藝非遺傳承人的,其中不乏潮汕婦女。”陳志民教授舉例,刺繡技藝的女藝匠師有康慧芳、李淑英、洪裕靜等,剪紙技藝的女藝匠師有許遵英、魏惠芳、陳雁淑、陳小燕和鄭小燕等。

陳志民教授認為,聚焦潮汕女性,使用口述史的方法,結合廣闊的時代背景,從潮汕女藝匠師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這一剖面,有助於認識潮汕女藝匠師在區域經濟、文化乃至意識形態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探索和認識她們在地方文化中的角色和作用,凸顯婦女從事的看似普通、甚至不起眼技能的意義和價值,及其承載的女性生命故事。

潮汕女子賢惠手巧,陳志民教授建議,口述史項目訪談要深入研究女藝匠師的家庭背景、從小所受的家庭薰陶,以及一路持之以恆的特殊成長經歷。

“女性藝匠師的生命歷程和人生感悟,折射出女性藝匠師在文化、經濟等領域的貢獻,同時也記載了這些傳統技藝傳承與流變的軌跡,研究潮汕女藝匠師群體的社會生活,進一步研究她們與經濟生活的密切關係。”陳志民教授說,這些珍貴的圖像和影像資料,反映了潮汕女性的生命故事,記錄呈現了潮汕女性既平凡又獨具特色的人生經歷。

■研究員談

學生研究員在訪談中收穫人生感悟:

“女藝匠師的勤勞簡樸讓我們感觸最深”

汕頭大學婦女研究中心從2009年成立至今,以多種形式支持開展與研究相關的實習實踐,通過設立學生研究計劃,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研究員”從事婦女/性別研究。

這些研究計劃立項的形式,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婦女/性別議題相關的探索、研究,呈現研究成果,從而豐富理論與實踐知識,提升獨立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交流能力,強化團隊合作精神,並理解和掌握婦女研究基本的科研思路、方法和手段。

“粵東地方文化中的女性口述歷史系列”就是其中一個項目計劃。所謂口述歷史,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傳統的筆錄、錄音、錄影等現代技術手段,記錄歷史事件當事人或者目擊者的回憶而保存的口述憑證。

口述史是一種將記錄、發掘和認識歷史相結合的史學形式,即通過調查訪問,用錄音設備收集當事人或知情者的口頭資料,然後與文字檔案核實,整理成文字稿。

在《粵東地方文化中的女性藝匠師——學生研究計劃成果集》一書中,記者發現,對於學生們而言,他們收穫的不僅是一份學生研究員證書以及口述史的技巧,而且在與被訪者的互動過程中,他們也收穫了許多人生感悟。

在許多學生的手記中,都提到共同的一點:粵東女藝匠師們的兢兢業業與勤勞簡樸令他們感觸最深。

在對剪紙藝人陳小燕的口述訪談中,學生們發現,陳小燕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堅持與創新,以及對於自身發展的明晰,對如何傳播剪紙品牌有自己的想法與實踐。這些細節讓學生研究員感觸良多。

“她擺脫了潮汕傳統女性相夫教子的思想包袱,執著追尋自己的剪紙理想;敢於冒險,從潮陽來到汕頭開闢一片新天地;她對剪紙創新有自己的獨到理解,探索出自己的風格,卻仍不忘繼承潮陽剪紙的傳統元素;她與學生打成一片,並衷心希望學生能傳承自己的手藝,在剪紙上有更深的造詣……”學生研究員在書中如此描述。

在訪談女性木雕師盧壁芹的藝術人生時,學生研究員們感受到的是創新和傳承的融合。“盧壁芹女木雕師的身份是一種對女性身份和木雕師身份的雜糅和混合,顛覆了父權文化裡對女性和木雕師的想象,同時也使女性和木雕師文化意義和表徵豐富多元起來。”

學生研究員們認為,在經營家庭手工藝方面,盧壁芹創新的想法和實踐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讓其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木雕技藝和經營是盧壁芹與社會的連接,是她與社會其他成員關係的紐帶。

而盧壁芹對學生研究員的熱情和耐心,讓學生們倍受鼓舞。“盧家的熱情和真誠總是能消除我跋山涉水訪問的疲勞,這更堅定了我們堅持的決心與動力。”

在採訪“腸粉女快手”的成長故事中,學生研究員感悟到的是一種“堅持”所帶來的力量:“為保持小蝦的新鮮度,每天都用冰水冰鎮新鮮的蝦,並堅持親自用手將鮮蝦的蝦殼剝去,即使在寒冬也堅持這一原始做法。”

為了更好地感受被訪者的生活,學生研究員還親自體驗了她們的工作。“當我們親身實踐時才真正感覺到冰水的刺骨,只堅持了十幾分鍾便放棄了。”學生研究員稱,普通的一條腸粉,背後是腸粉女藝人們一年365天的堅持,這種敬業勤勞的態度令他們倍受感動。

而最讓學生研究員們感觸深刻的是,近半年的接觸,讓他們與受訪的女性藝匠師們建立了親密的關係,76歲的潮劇“青衣泰斗”範澤華甚至把調研的學生當成了“知心朋友”。

“每次我們採訪範澤華時,總是有聊不完的話,我們有太多想要問的問題了。有一次範澤華女士把我拉到身邊,跟我說她已經把我當成是知心朋友。”學生研究員說,當她面對這兩三萬字的訪談錄時,似乎面對著一段沉甸甸的歷史,“我有責任把它記錄下來。”(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餘丹 黃湘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