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经济转型期是金融风险高发期,如何认识和化解?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近期高层频繁提到的词汇,同老百姓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不少经济学家对此也有深入的研究,读来受益匪浅。


本文节选自国务院参事、南开大学国家经济研究院院长夏斌清华大学长安讲坛上《如何认识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主题演讲。纯粹的学习和探讨,无对错之分。

经济转型期是金融风险高发期,如何认识和化解?

经济转型时期是金融风险高发期

发货币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新产出,没有效益就是多。

现在为什么要重视金融风险?简单地来看,我想说第一个观点是,在经济下行,经济转型时间,是金融风险最容易发生的高发期。

我把1982年到1999年的GDP增长曲线和把美国危机以后2007年到2009年的增长曲线放在一块,大家看都差不多,都基本跌掉了一半增长速度。经济往下走的曲线是最容易发生不良贷款,发生金融风险的。

经济转型期是金融风险高发期,如何认识和化解?

中国1982年以来GDP增速变化

经济转型期是金融风险高发期,如何认识和化解?

美国2007年之后GDP年度增速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到现在,1948年开始发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张钞票,发少得可怜得要命,就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60几年了,我说从1949年到2008年这60年间M2累计增长47.5万亿,2009到2012年那4年,宽松政策,WJB总理最后四年干了50万亿,也就是说从建国到2012年一共是97.5万亿,一半是这四年干的,2013到2017年这5年又干了70万亿,也就120万亿,加47万亿就是167万亿,这就是2017年底我们整个市场上的货币,这么多。也就是说,167万亿中间120多万亿是这近9年投放的,这么多货币。

经济转型期是金融风险高发期,如何认识和化解?

1990年以来我国M2变化情况

当然,货币多一定是坏事儿吗?我们很多搞经济理论的,甚至我们的行长都在说中国是个高储蓄率国家,中国资本市场不发达,间接融资为主,中国文化这个那个,中国的M2口径和国外口径不一样,中国货币多有它的客观原因,可能有一部分原因,但咱们不就货币讲货币,咱们发货币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新的产出,咱们从这个角度分析,你有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是多。

全社会的杠杆率,2016年杠杆率257%,2017年增长势头有所减缓,但是还是很高,非金融企业负债总规模,2010年到2015年平均增长16.6%,比同期名义GDP增长快6%。借钱很多,这家收入产出相对于借钱的速度慢了,他怎么还钱啊?这就是简单的道理。

债务产出比来看,借了那么多钱能不能还?就看增量资本产出比,每增一元GDP所需的投资,从2010年的4.2元增加到2016年的6.7元,因此在经济增速下行的时候,持续的过多的货币投放,表现为企业销售收入下降、利润下降、必然是企业亏损或者破产以及带来的失业压力加大,所以就这个逻辑讲,必然爆发风险。

最关注的是房地产泡沫风险

系统性风险爆发是个别的分散的局部的风险,在一定条件的催化下,在某个时点经过一系列环境风险传递和连锁反应才会呈现全球性的系统性特征,但是在风险没有爆发前,不会马上形成对全社会资产负债表的“缩表”效应,风险一出来,马上资产负债表就会缩水。

那么风险在哪里?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和各国危机的教训风险隐患,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第一,从宏观数据变化中寻找蛛丝马迹,第二,可以从影响货币支付链中断时候链条上的相关产业、局部数据的分析中寻找线索,顺藤摸瓜,从而把握大局。从分析中能感觉,它不是现实的,马上暴露的风险。


我最关注的是房地产泡沫风险。

涉及房产的贷款和人,中国到底有多少?从授信的品种分析,涉及房子贷款的有,房地产开发贷款,房产企业的贷款,还有按揭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按揭贷款2016年底有26.7万亿,占全部银行贷款25%,2016年房价涨得快一点,2016年新增的量5.7万亿,占全部新增约45%。政策研究界经常说的银行做过压力测试,能经受得住40%的房价下降,我认为瞎扯,那又学的外国的压力测试分析模式。

整个中国银行,整个系统的贷款,全国各大银行,大中小银行,全部银行的贷款,绝大多数不是信用放款,都要担保抵押质押的,信用放款只占到20%、30%。

用房产,用厂房,用土地做抵押贷款,占到整个贷款的30%到40%,用担保互保形式做的贷款占30%到40%,质押贷款占约30%,如果说通过同业市场,通过大资管业务的理财市场等等环节进行的房地产投资,那就多了。

现在银行能够担保,能够抵押质押的是机器设备吗?银行根本不要。最不担心的在大家的预期之下,就是土地值钱,房子值钱。所以真正和房价、地价相关的贷款占多少?我估计就70%左右,甚至更高一点。所以这样的背景之下,都属于资产,房价属于资产,如果资产价格一跌,跌掉10%,20%意味着什么?多少银行贷款就还不了,贬值了都,涉房的贷款和融资究竟有多少,从这一角度讲有没有泡沫?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近十几年来,我个人认为是房地产政策碎片化导致的教训。我相信党中央是坚定不移地扭过来,不扭过来中国经济没法太平。实际上中国经济到现在已经被房地产市场绑架了,我2009、2010年说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整,中国早晚出大事。

长效机制到底首付怎么办,到底税收怎么上,到底利息增值怎么定,还有像北上广深,特别是北京,教育资源好,你再房价涨没有用,北京的实验二小,全国最有名的重点学校,清华附、北大附、人大附也值钱,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成本,要就近入学,入学就要有户口,有户口就要房子。

面对这样的状况,靠房价政策能调吗?那就不是房价政策,那是教育政策,教育公共资源怎么分配问题,所以长效机制包括很多内容,而这些长效机制什么时候出来?这些长效机制怎么配合?

到现在我个人感觉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在研究,所以我在内部呼吁,尽快建立一个确立长效机制的房地产统筹研究小组,可以由住房建设部挂帅,人民银行,银监会,发改委,财政部,几个部门共同研究,一项项政策怎么出,目标就是长效机制,眼前有的是短期效应,但是每一项短期效应不能违背长效机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绝对不能这么干。

谁欠债谁还,中央坚决不兜底

这样才能彻底打破道德风险,打破市场上不正确的幻想。

我认为存量风险怎么办?已经看到的已经发生的四个原则:

第一,止血原则。因为法规不健全而产生的风险,尽快完成法规进行整顿,堵住漏洞,边立规矩,边化风险。坚决做到存量风险只减不增,比如说P2P,马上停下来了。比如说地方债,比如说网络贷,比如说大资管,现在纷纷在出文件,或者是出政策规定,这叫止血原则。

第二,共担原则。产生的损失谁欠债谁还,中央坚决不兜底。不能出现一个缺口。这个我们1997年处理金融风险很有经验,你如果说中央政府给钱,那就没完没了,整个社会就有道德风险。所以,一定要教训市场,谁欠钱谁还,还不了卖东西也要还,中央绝对不能拿纳税人的钱帮他还钱。省中央银行的钱,省国家的钱,省老百姓的钱。

第三,成本原则。针对地方巨额债务的还本付息压力,为了降低利息成本,又是化解增量风险,又是化解存量风险,那怎么办呢?债转股,债券置换,这已经在做了,把长期债券变成短期债券,把地方债券变成中央债券,中央债券成本利率很低的,这一下子省了不少钱。


第四,时间原则。中国十三五时期经济保持6%点几到7%的增长还是可以的。我认为如果能够保持5%,5.5%,6%的增长是绝对的高增长,高增长意味着有收入,包括财政有收入,因此从全局看,我们只要把新的债务成本压在一定的低谷以下,比如说压在6.5%到6%的增长,压在6以下利息成本,从长期看,我们就具备稳定的还债能力,这就可以慢慢化解风险,存量风险存量化,增量风险想办法控,慢慢的化解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