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趣談“鳥奶”

我們都知道,雛鳥離巢前,一直依靠餵食。對於鳥類中的大多數來說,雛鳥“飯來張口”,親鳥(鳥類在孵化和育雛期間,相對於幼鳥,雙親被稱為“親鳥”。)

趣谈“鸟奶”

將食物喂到它嘴裡或者放在它面前;而鵜鶘、企鵝等則屬於異類,親鳥將胃裡半消化的食物反芻進入嗉囊——鳥類的食管和胃之間一個用於消化和暫時貯存食物的膨大部分,雛鳥則把嘴伸進親鳥的嗉囊索食。鴿子哺餵雛鳥時也採取這種餵食方式。但最近科學家發現,孵化後的一週內,雛鴿從親鳥的嘴裡吃到的不是半消化的食物,而是親鳥分泌的“乳汁”。

鴿子的嗉囊十分發達,嗉囊細胞富含蛋白質和脂類。在育雛期間,鴿子的嗉囊壁上會分泌一種白色或淡黃色的糊狀物質——鴿乳,含大量蛋白質和少許脂類,營養高、易消化,有助於在雛鴿體內建立免疫系統。研究表明,鴿乳與哺乳動物分泌的乳汁成分近似,但不含碳水化合物和鈣質。另外,鴿子的親鳥之所以分泌鴿乳,是因為孵化雛鴿期間,親鳥體內釋放了一種“催乳”激素,它使得鴿乳分泌得越來越多,保證雛鴿吃飽吃好。

與人類相似,雛鴿“吃奶”,但不會一直只“吃奶”。雛鴿在出生的第一週僅食用鴿乳,從第二週起,除了鴿乳,雛鴿也被哺餵輔食——親鳥反芻到嗉囊裡的半消化的食物。科學家分析認為,鴿乳中的營養物質能保護雛鴿的嗉囊組織,使之發育得越來越結實。正因為如此,雛鴿進食鴿乳一週後,它的嗉囊開始漸漸接受更粗更硬的食物。

有趣的是,雄鴿與雌鴿在育雛期間都能分泌大量鴿乳,並且成分相近。但相比雌鴿,雄鴿具有一種特別的基因,它使得雄鴿的鴿乳富含抗氧化物和免疫蛋白,大大增強雛鴿的抵抗力。可見“父愛”對雛鴿的早期發育十分重要。當然,給孩子餵奶的鳥類不止有鴿子,科學家發現,除鴿子之外的鳩鴿類、火烈鳥、帝企鵝和某些鸚鵡的嗉囊也可分泌類似鴿乳的“乳汁”,並且也是雌雄鳥都分泌,用來哺育雛鳥。其中雄帝企鵝的“好爸爸”形象特別突出,它們擔負著孵蛋的重任,不吃不喝站立60多天,往往幼雛出生時,雌帝企鵝外出覓食尚未歸來,這時全靠雄帝企鵝給幼雛哺餵“乳汁”。

好了,關於鳥類出產的“奶”說了這麼多,可能你會問,這東西跟咱們人類有關係嗎?科學家的答案是“有”。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他們已經找到鴿子嗉囊細胞分泌鴿乳的基因表達,有望在將來控制鴿子產生更多鴿乳,供人類食用。也許你對此感覺不適——讓人吃鳥嘴裡的東西,這似乎有點噁心。但科學家認為,鴿乳中豐富的抗氧化物和促免疫蛋白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如果你有膽一試,也說不定會喜歡這種“鳥奶”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