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用一個人人熟悉的心理效應,養育自信孩子

因為一個“小暗點”,孩子丟掉自信

課堂上,老師問小朋友:“有誰知道,樹葉為什麼在秋天會變黃?”

一位小臉圓嘟嘟的小男孩立即站起來:“老師,我知道!因為到了……到了秋天,綠……綠色……綠色素會……會……”

全班鬨堂大笑,有人說“你偷吃橡皮擦啦?”,“他的腦瓜不是很靈光”,“慘了,我們班裡來了一個低能的”,小男孩漲紅了臉,立即停止了回答,委屈得眼淚幾乎流了下來。

這是某小學一年級剛開學的情景,下課後有調皮的小朋友還給小男孩起了一個綽號叫“笨腦瓜”。小男孩從此在學校不愛說話,每次說話總結巴,還經常哭著跟媽媽說不想上學。

這是一位焦慮媽媽曾經給我留言的信息,她說孩子以前在家裡沒結巴,不知怎麼的上學第一天就結巴。

用一個人人熟悉的心理效應,養育自信孩子

小朋友結巴,常見的原因有三種:

生理性口吃,身體疾病或遺傳導致;

心理性口吃,遭遇緊張或興奮事情導致;

語言性口吃,語言發育期導致的短暫現象。

經過對小男孩的詳細瞭解,我把小男孩的結巴歸為第2種原因,第一天上學過於緊張和興奮,便出現了心理性的口吃,還因為第一天上學結巴被小朋友嘲諷,所以便加劇了小男孩的結巴。

因為一個“小亮點”,孩子重獲自信

後來這位媽媽在我的建議下請求老師幫一個忙,因為孩子的媽媽說,小男孩的手工活非常好,摺紙飛機、摺紙衣服、摺紙動物非常快,家裡掛滿了孩子的手工作品。老師非常善解人意,還利用一次手工課在班裡舉辦了一場“摺紙比賽”。

毫無疑問,那位曾經被小朋友嘲諷為“笨腦瓜”的小男孩,這次卻被所有小朋友驚歎——他的手太“巧”了,幾分鐘的功夫,一張簡單的紙片在他手下便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小鳥;紙裙子被他塗上顏色後可愛無比;他還會折出兇猛的霸王龍……比賽結束後,小男孩成為班裡公認的“摺紙王”,有些小朋友還說他“腦袋很敏捷”,老師最後提議把他的作品全部吊起來,掛在教室的窗邊……當天晚上,小男孩放學回到家一反常態,完全沒有了平時的沮喪,更是興奮地跟媽媽描述比賽的過程。

用一個人人熟悉的心理效應,養育自信孩子

小男孩的自信回來了,他也愛笑了,連結巴也不知什麼時候消失了。

▲孩子兩次轉變,皆因“暈輪效應”

小男孩不小心結巴,被人嘲諷為“笨腦瓜”,帶來了自卑,結巴也嚴重了;後來小男孩因為表現了出色的手工技能,獲得了“摺紙王”稱號,甚至被驚歎“腦袋敏捷”,小男孩重獲自信,結巴也消失了……這其實都是暈輪效應在起作用。

暈輪效應,讓人無奈卻又常常帶來驚喜的社會心理現象。

最常見的是“以貌取人”,我們在看一位陌生人的相片時,對相片第一眼的或好或壞的感覺,繼而會形成我們對一個人的整體的或好或壞的印象。如同我們看到一位陽光小男孩產生喜愛之情,繼而傾向於推論該孩子在其他方面也比較優秀,我們猜測他可能是籃球小勁將、性格活潑可愛;當我們看到一位笑容陰鬱的小男孩,繼而會傾向於推論該孩子可能是個內斂的孩子,甚至會推論孩子的父母有不良的教育習慣。

同樣地,當人們看到一個人身上的壞毛病,繼而也會武斷地推論這個人在其他方面的負面特徵。比如一個愛酗酒的人會被人認為是一個行事衝動的人,又比如一個偷東西的小孩會被人認為是一個品行差的孩子。

用一個人人熟悉的心理效應,養育自信孩子

▲父母如何利用“暈輪效應”幫孩子獲自信?

把孩子身上某個優點打造成一個能讓人看到或認可的“亮點”,這個“亮點”能幫助孩子慢慢獲得自信。換一種說法,便是知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的,當人的心理平衡被打破而產生自卑感,需要通過“補償”建立優越感來抵消自卑感。具體如何做?

阿德勒毫無疑問是這方面最好的例證。阿德勒小時候患佝僂病,行動不便,常常感覺自己不如哥哥和其他小朋友而自卑,後來阿德勒上學一度成績不好,也因此備受打擊。後來在父親的耐心教導下,阿德勒的成績進步很快,數學還從原先排名倒數一躍至前幾名……阿德勒的自卑才慢慢消退。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想消除自卑、獲得自信,這個孩子就需要在某方面獲得“優勢”,繼而由這一點優勢通過“暈輪效應”放大,最終給孩子帶來大自信;這些自信,也會驅動孩子為獲得更多的進步而努力。

用一個人人熟悉的心理效應,養育自信孩子

最近也剛好看到一個“催淚”的例子。

有一位小男孩,因天生面部畸形,非常自卑,為了不引起別人的異樣目光,他外出總會帶著一具宇航員頭盔。後來媽媽覺得孩子總要見人,便安排小男孩上學,脫下頭盔的小男孩立即引來小朋友的驚嚇和驚訝,還被同學排擠。毫無疑問,孩子的自卑感加劇。

沒多久,小男孩在學習上表現出優勢,不僅各科成績很好,科學更是優異。有一次課堂測驗,小男孩大方地讓旁邊一位小朋友抄自己的答案,因此交了第一位好朋友。小男孩的自信慢慢建立起來了,最後不僅坦然地面對周圍人的目光,還獲得了學校頒發的品學兼優好榜樣的獎章。在全班的合影裡,小男孩原先只能站在人群邊沿,後來站在了人群的中央,小男孩也展露出燦爛的笑容。雖然是電影,但也是無數“自卑孩子”成長的縮影。

所以,當一個孩子自卑缺自信,有時只需要別人幫忙,點燃一點點小火苗。

關鍵字:自信培養、消除自卑、幼兒心理、家庭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國外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