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庄子:万物并生而不悖,天地大美而不言,人心清和而不歇

庄子:万物并生而不悖,天地大美而不言,人心清和而不歇

“夏”有三义,万物并生而不悖

今日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天的开始。

“夏”首先是“大”的意思,“万物至此皆长大”,所以叫“立夏”。

古人说,立夏时节,“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春生夏长,夏天万物繁茂。立夏,标志着万物都进入了一年中最辉煌的时空。

“夏”其次是“假”的意思,这里的“假”是庄子说的“生者假借”,天地暂时借给万物一个蓬勃生长的时期,也就是说天与地联手,在夏季宽厚地纵容万物生长,显示出天地仁慈护生的一面。

《淮南子》:“夏,为衡,衡以平物,使之均也。”

“夏”还有“衡”的意思,“衡”在古代指的是秤杆、秤,而夏神“祝融”的形象就是手持着一杆大秤,标志着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让它们生生不息。

庄子认为,以道观之,“万物齐一”,意思就是万物本是一体,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地生存发展,互相之间并不妨碍,所谓“万物并生而不悖”。

庄子:万物并生而不悖,天地大美而不言,人心清和而不歇

大自然是这样,人也当如此,“君子和而不同”,相互包容,心胸宽大,和谐以共生共长,相融以相辅相成。

成吉思汗西征的后期,虽然蒙古军队所向无敌,但是他已经年老体衰,感到自己无法拒绝死亡、征服死神,陷入了孤独难以解脱的精神困境。

远道而来的全真道士丘处机,劝说成吉思汗不要再征战杀戮,因为“你头顶上的长生天与其他人的天,是同一个上天”。

这是道教与蒙古人自然信仰的对话,丘处机用道家“万物并生而不悖”的生命观,感化了成吉思汗信仰的“长生天”,使之从杀戮转向止杀。

就人类而言,“我”的存在,并不以必须剥夺他者的生存为前提。

相反,“我”必须以最大的善意使他者也获得相应的生存权利,因为这种生的命令来源于上天,上天有好生之德。

庄子:万物并生而不悖,天地大美而不言,人心清和而不歇

立夏“三候”,天地大美而不言

立夏依次有三种物候现象: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生,三候王瓜生。

立夏时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夏虫在田间鸣叫,大地上有蚯蚓掘土,蔓藤上的王瓜正在成熟。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对立夏最好的诠释。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一池树荫,几支荷叶,一只蜻蜓停在荷尖,赏万物之生趣,也是人生的一种快意。

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把天和人看作是不抵触的,敬畏天地万物,这就是真人。

万物都是人的内心投射。看遍世界,也是走过内心,打开一扇心门,通往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一个人要过得快乐,还要内心丰盛,拥有精彩的精神世界,在日渐纷杂的世俗世界里有自己的原则与追求,而不是满足于人云亦云的生活方式。

立夏,不仅充满着希望,更是见证着成长。

庄子:万物并生而不悖,天地大美而不言,人心清和而不歇

“首夏清和”,人心清和而不歇

古诗说:“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就是初夏。立夏时天气还不是很热,天地清和,有一丝宜人的凉爽。

人心也应该像此时的天地一样清和,像此时的芳草一样不歇。

内心清和,也就是庄子说的“虚静”。

道本无道,要是让自己的心境像虚空一般,道也就是道了。

把世间的事分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理解了众人在世上的所作所为,如果悟道,自不必多言;如果不悟,那是心性欠缺磨练。

修习剑道的武士说,“我挥舞竹刀千次,只为一次顿悟”,剑道如此,生活亦如此。

把生活过慢一点,慢慢感受脚下的路,慢慢感受眼里的美,留意身边的一朵花一棵树。

俯视红尘,以平常心对待无常事,身处纷扰喧嚣,力求简单明洁,享受清和不歇。

立夏不仅给予我们时间的意义,更让我们学习领悟,懂得人生的道理。

庄子:万物并生而不悖,天地大美而不言,人心清和而不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