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最後的通寶——福建通寶

福建通寶”鑄造於辛亥革命時期的福建,是辛亥革命歷史的見證物。1911年11月9日,革命黨人響應武昌起義在福州舉事,經過一天激戰,光復福州城,成立中華民國閩軍政府(亦稱“福建都督府”)。閩省光復之初,軍政支出浩繁,而府庫空虛,財政極為困難。為緩解財政緊張局面、維持社會金融穩定,閩軍政府政務院決定鑄造發行銅錢、銀角等貨幣投放市面流通。當時鑄造發行了“福建通寶”圓形圓孔銅錢(圖1-4),這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一種以省名作為錢幣名稱的銅錢,是福建歷史上最後一種手工鑄造的有孔銅錢,也是辛亥革命時期全國各省鑄造發行的為數不多的幾種有孔銅錢之一。“福建通寶”錢問世距今不過百年時間,但因當時時事動盪,“福建通寶”鑄造情況不見於史籍檔案記載,因此留下不少難解之謎。

最後的通寶——福建通寶

造型細節

“福建通寶”,面文宋體對讀,有“一文”和“二文”兩種面值。“一文”徑約2釐米,“二文”徑約2.5釐米。背穿上下為面值,左右有旗飾花紋,穿左為鐵血十八星旗,亦稱九星旗。它是革命黨人最先舉起的旗幟。旗的主色為黑與紅,黑色代表鐵,紅色代表血,意即誓以血和鐵來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共和國。全旗的底色為血紅,角端及兩角之間都綴以黃星,共有十八顆,代表當時十八個行省。穿右為五條紋旗,即五色旗,它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五條紋旗,有陰、陽旗兩種(見圖)。其中前後版別有異:首批發行為陰紋五條旗,兩種面值皆有。此錢鑄量少,尤其“一文”更少。後期只發行“二文”一種面值,為陽紋五條旗,鑄量稍多。其中何以鑄成陰、陽兩種五條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待方家探討。常能見到的大多是字體模糊、邊緣殘缺、錢肉穿孔的陽紋五條旗“二文”錢。若能覓到全品相“一文”者,可稱珍品,彌足珍貴。

最後的通寶——福建通寶

發行意義

“福建通寶”的發行,標誌著2000多年來統治中國的封建帝制從此結束,宣告了以孫中山先生為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所以說,“福建通寶”有別於一般銅幣,它不僅起到作為貨幣流通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體現了它是辛亥革命的象徵,是一種難得的紀念幣。它完成了歷史賦予它的使命,給後人留下了辛亥革命時期的見證物。

“福建通寶”為地方鑄幣,發行量少,加上錢肉薄易穿孔,難久藏,停用之後,絕大部分自然流失。在當時,人們對它保藏價值並不為然。隨著時光流逝,其數量在不斷減少。而它的歷史價值也越顯得珍貴,引起愈來愈多的錢幣愛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睞和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