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揭祕清末龍洋銀幣鑄造數量

“龍洋”是清光緒至民國年間流通的銀幣,正面鑄有“光緒元寶”四字,中間有小滿文,並有鑄造地名和“庫平七錢二分”計重;背面為龍圖,四周鑄有外文(見圖)。這種既有龍圖又有外文的銀幣被稱為“龍洋”。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銀幣首先由廣東造幣廠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正式開鑄,後各省陸續鑄造。關於各造幣廠鑄成“龍洋”之數量,因統計中所採用單位“元”與“枚”的不同,以及一些數據中含有其他銀幣,由此造成統計數據互有出入。筆者依據相關史料,試從各造幣廠起鑄至停鑄時間入手,儘可能考述出各廠鑄成龍洋的數量。

撲朔迷離的鑄成龍洋總量

1919年財政部錢幣司編《幣制彙編》載:“自光緒十六年開鑄,至三十四年(1908年)止,各省局廠報告鑄數大銀圓約共四十餘兆,小銀圓約共一千四百餘兆,為數甚巨。”

1932年陳度編《中國近代幣制問題彙編》載:“中國龍洋之開鑄始於廣東,繼之以湖北江南,再繼之以其他各省。……惟據民國二年(1913年)十二月十七日財政部泉幣司所制之調查表,計天津、廣東、武昌、四川、江南、奉天、雲南、湖南、河南、福建、吉林、江蘇、清江、安徽、山東、江西、浙江十七處銀元局。自開辦以來,截至是年報告之時為止,共206028152元。”

1926年張家驤著《中華幣制史》載:“現今各省行川之銀銅各幣,約可分為新舊式二大種。……據民國7年財政部所發表之幣制節略內載,舊型大小銀圓總計合銀一元八萬一千餘萬元。其中,一元銀主幣約佔二萬三千五百餘萬元。”

另,民國8年,財政部調查各省造幣廠鑄造的清代龍洋數量為“286391413枚”。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各造幣廠鑄成版式和數量

自光緒十六年廣東造幣廠正式開鑄後,截至民國18年雲南造幣廠鑄成最後一批龍洋止,歷經40年。期間,各省造幣廠鑄成龍洋版式眾多,各版鑄成數量互有不同。尤其是進入民國到開鑄袁像銀幣前所鑄成龍洋數量巨大。這是源於北洋財政部在民國3年8月21日,飭南京、湖北、奉天、四川、廣東、雲南各造幣分廠,“國幣新模未頒前,各廠改用北洋造鋼模鑄造銀元……北洋銀元重量為七錢二分,公差萬分之三,標準成色為八九,平均公差千分之三,最低者為八八八,再低即須重鑄……北洋造鋼模,應先詳部核准向總廠領取”(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編《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一輯》)。經查各造幣廠鑄成龍洋數量和版式如下: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廣東造幣廠

據張家驤編著《中華幣制史》,該廠從“光緒十六年至民國5年底止,鑄成龍洋數量為18809010枚”。另查自民國4年8月13日至民國6年底止,共鑄成袁像銀幣5835933枚;期間共29月,月均鑄造量為201239枚。就此得出民國4年8月至5年底總計鑄成袁像銀幣3421063枚。綜上統計,該廠歷年鑄成廣東省造光緒、宣統版龍洋準確數量應為:18809010-3421063=15387947枚。

揭秘清末龍洋銀幣鑄造數量

武昌(湖北)造幣廠

民國3年8月21日,武昌造幣分廠廠長文定祥電文財政部《請準暫用舊模俟中國、交通兩行託鑄數造竣,即行停止》記載:“遵查鑄造銀幣,必須預領祖模……而因歐事發生,漢市銀元缺乏,中國、交通兩行為救濟市面計,託趕鑄四十萬元,權用庫存前清舊模,於十八日開鑄,約旬日即可鑄完。

奉電前因,北洋模既趕領不及,兩行又待用孔殷,擬懇準暫用舊模,俟前數造竣,即行停止。仍一面派員赴津領模,嗣後續鑄,即用北洋造鋼模,以歸一律……財政部覆電武昌造幣分廠:準暫用舊模代中國、交通兩行趕鑄銀元。”據此獲知,該廠在民國3年8月前,是採用舊模鑄造銀幣。其歷年鑄成龍洋 數量見表1。

由於武昌造幣廠當年案卷遺失,如依據現今存世量與廣東鑄成龍洋數相近估測,武昌造幣廠從光緒二十二年至宣統二年六月鑄成數量應在1500萬枚左右。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揭秘清末龍洋銀幣鑄造數量

吉林造幣廠

據張立明、遊孚生編著《吉林鑄幣》載:“在清代吉林檔案史料選編《財政·貨幣金融》第4648號記載:吉林機器局自光緒二十二年十一月至光緒二十五年五月底,三年共得吉平銀元三十四萬五千七百二十五兩四錢三分五釐八毫零七微六纖四沙。”

按估算,光緒二十二年十一月至二十五年五月底鑄成的“吉林省造”各版式七錢二分龍洋數量約為:345725×37.5%≈129647枚。“由於銀元廠光緒二十六年遭到沙俄侵略軍洗劫,俄兵將機器局佔據,檔冊毀失,數年來造元及贏餘各數無卷可稽”“從光緒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共鑄造七錢二分銀元4734717枚”。

光緒三十三年吉林、奉天銀元局廠合併為東三省製造銀元總局,三十四年寶吉局合併到銀元局,由於鑄成龍洋數量未有記載,如取光緒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共鑄造銀元4734717枚的年平均值,就此估算光緒三十四年鑄成龍洋數量為:4734717÷7≈676388枚。

綜上統計,吉林造幣廠歷年鑄成龍洋總數量為:129647+4734717+676388=5540752枚。

揭秘清末龍洋銀幣鑄造數量

南京(江南)造幣廠

據南京金融志編纂委員會、南京市錢幣學會合編《南京錢幣史(資料專輯)》載:“清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江南廠開鑄‘光緒元寶’,世稱‘龍洋’。首鑄無干支紀年,稱‘老江南’,次年起加鑄紀年,稱‘新江南’。宣統二年頒《幣制則例》,寧廠鑄大清銀幣,數月即止……江南廠在清末14年中,共鑄龍洋1547.75萬餘元,佔全國龍洋鑄數5.4%。”“民國元年,江南廠改為中華民國造幣總廠……民國政府北遷後,令寧廠用江南舊模鑄造銀元。”其歷年鑄成龍洋數量見表2。

綜上統計,該廠歷年鑄成江南省造龍洋總數量為:52807112-702500(宣統二年數量)-100000(孫小頭上、下五星版數量)=52004612枚。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安慶(安徽)造幣廠

該廠建於光緒二十三年,最初定名安徽銀元局。光緒二十四年三月開鑄安徽銀幣。七月二十五日,安徽巡撫鄧華熙上奏朝廷《報告安徽已開鑄銀元》中記載:“按照廣東、湖北銀圓分兩成色,並鏨明年份及安徽省造字樣,鑄成大小五種銀圓,統歸庫平校準,大圓重七錢二分,其次為兩開重三錢六分,又次為五開重一錢四分四釐,又次為十開重七分二釐,又次為二十開重三分六釐。”

光緒二十五年鑄有安徽省造庫平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釐、七分二釐、三分六釐銀幣,同年六月奉上諭停鑄,鑄期僅一年。期間“共鑄有5種(套)版式銀元及銀輔幣,發行量在600萬枚以上”(1993年安徽省錢幣學會編《錢幣文論特輯》(第二輯)黃禮傳《安慶造幣述略》)。其中有多少數量的七錢二分龍洋,因未見史料記載,故無法獲知。但從現今存世量稀少的現狀,以及每款鋼模使用壽命估測,得出安徽省造龍洋鑄成總數量應在100萬枚左右。

奉天(瀋陽)造幣廠

該廠於光緒二十二年開工興建,初建稱奉天機器局,光緒二十四年開始正式鑄造一元銀幣。銀幣正面圖案為蟠龍,背面圖案鐫刻“奉天機器局”和“光緒元寶”字樣。光緒二十六年5月義和團興起,10月沙俄軍隊攻陷省城奉天,奉天機器局被俄軍佔據搗毀。

光緒二十八年3月,經盛京將軍增祺向俄方交涉,奉天機器局收回,並將機器局與造幣廠分開,設立奉天製造銀元總局,對殘損機器重新修復,光緒二十九年7月恢復生產,鑄造光緒元寶龍洋。光緒三十三年,徐世昌就任東三省總督,將奉天製造銀元總局與吉林銀元局合併為東三省製造銀元總局,主要製造“東三省造”雙角(庫平一錢四分四釐)銀輔幣,並鑄成少量東三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

宣統二年,清廷戶部決定將各地造幣權收歸國有,造幣總廠設在天津,東三省製造銀元總局改為奉天造幣分廠,鑄造雙角銀輔幣。

經查,該廠於“光緒三十一年至民國6年底止,鑄成龍洋11709259枚”(1926年張家驤編著《中華幣制史》)。這一時期鑄成的版式為“北洋造”銀幣。另依據現今“奉天機器局造”“奉天省造”多種版式銀幣存世量推測,當時鑄成數量不多。

揭秘清末龍洋銀幣鑄造數量

天津造幣總廠

該廠前身為北洋機器局、戶部造幣總廠、度支部造幣總廠,從光緒二十二年開鑄。據《天津通志·金融志》載:“光緒二十三年天津北洋機器局正式鑄造銀元,光緒二十五年又改鑄成正規的龍洋,上端有‘北洋造’三字。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在天津設立鑄造銀錢總廠,以後又易名戶部造幣總廠。同年試鑄鐫刻“光緒元寶”的庫平一兩銀元。

鑄數不多。由於清政府內部對銀幣以兩為單位,又曾於光緒三十二年和光緒三十三年試鑄面值各為一兩和一元的大清銀幣。宣統二年,清政府頒發《幣制則例》,正式規定銀元為本位幣,鑄幣權收回中央,統一鑄造庫平七錢二分銀幣。原隸屬直隸省的北洋機器局易名造幣總廠,鑄造背面鐫有漢文、年號、英文的‘大清國幣銀幣’龍洋。”“自光緒二十八年至光緒三十三年三月,該局五年間共鑄銀元571萬元。光緒三十三年五月,總廠始鑄四種通用紀值大清銀幣,至八月共鑄300萬元,因清政府內部對幣制意見不統一,再次停鑄。”

北洋造34年版銀幣,因無案可查,無據可依,故只能推算。津廠從光緒二十八年至光緒三十三年八月間,年均鑄幣約(571+300)÷5≈174萬枚,就此得出天津廠鑄成北洋34年版銀幣約174萬枚。

宣統三年六月初一,用新版祖模開工鼓鑄宣三銀幣,期間津廠共鑄造宣三版銀幣約348萬枚。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綜上統計,該廠歷年鑄成龍洋總數量為:571+300+174+348=1393萬枚。另從光緒二十二年至光緒二十七年,該廠鑄成有北洋22年、23年、24年、25年、26年共5種版式,由於未見史料記載鑄成數量,故無法統計。如依據現今這五種版式銀幣存世量估測,當時鑄成共計數量應在200萬枚左右。

揭秘清末龍洋銀幣鑄造數量

成都造幣廠

據《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41輯潘峻山《成都造幣廠史料》載:“光緒二十三年四川總督鹿傳霖以銀價過低,制錢缺乏,奏準創辦銀元局,用機器局的空餘地面建築廠房,於1898年6月落成。外國技術人員艾文瀾、強必爾送機器到成都。到1899年6月朝廷有旨,令將各省銀元改歸鄂、粵代鑄,川廠因停辦。光緒二十七年川督奎俊又以四川省地僻道險,求鄰靡易,奏準復設,當年10月開工專鑄‘七二’銀元。”其歷年鑄成龍洋數量見表3。

揭秘清末龍洋銀幣鑄造數量

雲南造幣廠

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開爐試鑄,光緒三十四年正月正式開鑄。廠址位於今昆明市錢局街寶雲局舊址內。鑄成銀幣版式有粗字粗龍(老版龍)與細字細龍(新版龍)之分。“宣統三年,為統一幣制起見,乃將粗字粗龍各祖模全部銷毀,專制造細字細龍”(《雲南近代貨幣史資料彙編》)。其歷年鑄成龍洋數量見表4。

揭秘清末龍洋銀幣鑄造數量

停辦各造幣廠

經查,“停辦各造幣廠累計鑄成龍洋4737717枚”(1926年張家驤編著《中華幣制史》)。

鑄成龍洋總量

中國各省造幣廠歷年累計鑄成龍洋數量見表5。

北洋29年、33年、34年版銀幣共計鑄成數量約為6168萬枚。其中北洋34年版為最多,33年版相對較少。江南甲辰版銀幣鑄成數量約為3815萬枚,宣統三年版銀幣鑄成數量約為1410萬枚。通過以上介紹,廣大錢幣愛好者可據此獲知,現今為什麼以上5個版式龍洋存世數量要遠遠多於其他版式龍洋的真正原因。

銷燬龍洋數量

民國3年年2月7日公佈《國幣條例》,各省造幣廠遵照條例規定陸續回收龍洋,並改鑄成袁大頭銀幣。其歷年銷燬龍洋數量見表6。

表1 武昌造幣廠歷年鑄成龍洋數量(單位:枚)

年 份 數 量 版 式

光緒二十二年至宣統二年六月 因當年案卷遺失,已無案可稽。 湖北省造光緒元寶

宣統二年十一月至十二月 2244370 湖北省造宣統元寶

宣統三年五月 739780 大清銀幣宣三

宣統三年六至八月 1172010 大清銀幣宣三

宣統三年九至十一月 708000 大清銀幣宣三

民國元年 6863000 大清銀幣宣三

民國2年 37510 大清銀幣宣三

民國3年 402000 大清銀幣宣三

總計 12166670

注:以上年份、數量來自1982年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編著《武漢近代貨幣史料》(內部發行)第44頁;1930年《財政部錢幣司章制彙編(附統計報告)》第171~172頁。

揭秘清末龍洋銀幣鑄造數量

表2 南京造幣廠歷年鑄成龍洋數量(單位:枚)

年 份 數 量 版 式

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至二十五年 3255730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無干支紀年、戊戌、已亥

光緒二十六年 2531689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庚子

光緒二十七年 2377710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辛丑

光緒二十八年 3561957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壬寅

光緒二十九年 1489045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癸卯

光緒三十年 924295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甲辰

光緒三十一年 634670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乙巳

宣統二年 702500

民國元年 23803009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甲辰、孫小頭(上、下五星版)

民國2年 10741407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甲辰

民國3年 2785100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甲辰

總 計 52807112

注:以上年份、數量數據來自南京金融志編纂委員會、南京市錢幣學會合著《南京錢幣史(資料專輯)》第105頁。

表3 成都造幣廠歷年鑄成龍洋數量(單位:枚)

年 份 數 量 版 式

光緒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1404737

四川省造光緒元寶(四角龍、大頭龍、尖角龍、珍珠龍、劍毛龍、兔面龍、齙齒龍、折金、誤3、點緒系列)其中四角龍為初模鑄造。

光緒二十九年 781609

光緒三十年 323523

光緒三十一年 226411

光緒三十二年 1080538

光緒三十三年 1493162

光緒三十四年 1180823

宣統元年 1792768 四川省造宣統元寶

宣統二年 738107

宣統三年 316730

光緒二十九年至民國6年(1917年)11月底 39517800 北洋造光緒元寶29年、33年、34年

總 計 48856208

  注:以上年份、數量來自1930年《財政部錢幣司章制彙編(附統計報告)》第171~172頁、第140頁。

表4 雲南造幣廠歷年鑄成龍洋數量(單位:枚)

年 份 數 量 版 式

光緒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 972076 雲南省造光緒元寶(老龍)

宣統元年 1136520 雲南省造光緒元寶、宣統元寶(老龍)

宣統二年 230110

宣統三年 552833 雲南省造光緒元寶(單空圈、四空圈新龍)

民國3年 32985

民國12年 69000

民國13年 45150

民國15年 64967

民國18年 200

總 計 3103841

  注:以上年份、數量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雲南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編印《雲南近代貨幣史資料彙編》(內部發行)第79頁、第150頁。

表5 各省造幣廠歷年鑄成龍洋數量(單位:枚)

造幣廠 數量 備註

廣東造幣廠 15387947

武昌(湖北)造幣廠 15000000 估算值

12166670

吉林造幣廠 5540752

南京(江南)造幣廠 52807112 包括宣統二年702500

安慶(安徽)造幣廠 1000000 估算值

奉天(瀋陽)造幣廠 11709259

天津造幣總廠 13930000

2000000 估算值

成都造幣廠 48856208

雲南造幣廠 3103841

停辦各造幣廠 4737717

總 計 186139506

表6 各造幣廠歷年銷燬龍洋數量(單位:枚)

造幣廠 年份 數量

天津造幣總廠 民國4年1月~民國12年 16249744

民國13年~民國18年1月 364630 *

南京(江南)造幣廠 民國3年~民國17年 51519597

武昌(湖北)造幣廠 民國5年~民國16年 9009270

杭州造幣廠 民國12年~民國17年 2731629

總 計 79874870

注:以上數據來自1926年張家驤編著《中華幣制史》(第五編 金銀銅統計)第45頁;1930年《財政部錢幣司章制彙編(附統計報告)》第169頁、第172頁、第176頁。

*查1930年《財政部錢幣司章制彙編(附統計報告)》第175頁,天津造幣總廠從“民國9年7月至18年1月間,銷燬舊幣數目為656336枚”, 筆者據此推算9年間,年均銷燬數量為72926枚,就此得出從民國13年至18年1月,銷燬舊幣數目約為72926×5=364630枚。

揭秘清末龍洋銀幣鑄造數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