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清水岩位于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福建安溪城关西北16公里处的蓬莱山。景区总面积11.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63米,是一处以清水岩寺为主体,以清水祖师文化为特色,融宗教朝圣、生态旅游、民俗展示、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工程之一、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清水祖师信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清水岩及“帝”字形商标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旧志记载:“清水名山,发源于西北,逶迤而南,至竹塔一耸,跌下蜂腰,曰彭格,突兀峻绝。分为两翼,左翼至凹峰草店,右翼展于东偏祈雨坪。当中为大师绀室。由西南转东北,形如狻猊播弄碧空。殿内有大孔曰‘狮喉’,殿下两阶曰‘狮唇’。觉路为带,觉亭为毬,西凉伎所作皆肖。”岩寺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原名张岩山,因岩上岩石壁立、泉水清洌,风景秀丽,于元祐七年(1093)改名为清水岩。从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到近代,清水岩寺重建、扩建、重修达二十多次,规模渐大,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颇为兴盛。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廿六年(1761)修建,一切遗迹均系元、明、清构筑,体式基本保持原貌。岩宇依山而筑,面临深壑,作楼阁式,分三层,第一层昊天口,第二层祖师殿,第三层释迦楼;左右翼钟、鼓楼;檀越厅、观音厅、芳名厅分立于东西两边。崇楼曲阁,层迭回护,从远处一看,外形犹如“帝”字,气势磅礴,巍峨壮观。从清水岩顶俯视前瞻,“雄狮舞毬” 之形胜栩栩如生,活龙活现。岩宇四周现存历代文物古迹66处,其中宋代29处,元代2处,明代8处,清代5处,近代拓展、恢复的23处。奇观异景点缀其间,其中宋代文物《岩图》碑,堪称举世无双的文物瑰宝,弥足珍贵。

清水祖师为北宋名僧,他一生以“利物为本、济人为志”,造福百姓,留下了许多关于修桥造路、行医济民、祈雨祛灾的美丽传说,塑造了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优秀形象,曾四次受到宋廷敕封,敕赐“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徽号,八字纶音,享誉至极。近千年的香火传承,使祖师信仰誉满海内外,远近各地纷纷塑像立庙,分炉建寺,争相崇奉。如今,清水岩分炉遍布东南亚、台湾及世界各地,仅台湾就有清水祖师寺庙将近300多座,信众近千万人,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居台湾岛众庙宇之前列。每年到清水岩祖殿进香拜谒、寻根览胜的台胞和侨胞数以万计。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方鉴塘又名浮杉池,在法门之前,灵渊之上。这里涧泉汇注,水清可鉴,犹如方形明镜,可照天光云影,故名。有诗赞道:“一旧壑方塘一鉴开,骚人逸客共徘徊;山光石影中现,坐看流觞逐水来”。近年在塘中设置“荷蛙”、“跃鲤”、“游虾”、“寿龟”、“孩嬉”等石雕喷泉,增添几分情趣。方鉴塘何以又名浮杉池?其中有个神话传说:相传在兴建岩时,因缺少巨材大梁,清水祖师扮作商人,到内山购买杉木。杉主问要买多少杉木?祖师说要买这山林中的所有的“无尾杉”。杉主早知山林中的杉树寥寥无几,且多不成材,当即收下几缗钱,许诺山林中的无尾杉任其砍伐,且限五日内砍完搬离,逾期禁伐。祖师欣然成效。回岩后即在岩坑沼间,命徒众挖怀 方池,池中凿一孔眼,众人不解其意。第二天夜晚,狂风骤起,内山一带风力更猛,许多杉木被乔得断尾齐腰。第三 天,祖师新自去取杉,杉主信守诺言,任凭祖师砍伐。祖师先砍其中大材,投放于水落石出沟中,悠然返岩。刹那间, 水沟口的杉木不见了。小沙弥诧异万分,先后从孔眼内拔出九根大杉,心要盘算着建造岩寺的横梁大柱已足够,情不 自禁地叫道:“够了!”话音刚落,第十根刚露出孔眼的杉木再也拔不出来了。直到如今,方鉴塘的孔眼中还露着大 杉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清水祖师圆寂后,乡人将其舍利葬于殿后,筑塔覆亭于其上,初无命名,南宋嘉定四年(1121),乡人以祖师生前为僧,了悟真空,取名“真空塔”。名“真空塔”,是喻祖师圆寂时已了悟真空,得道成仙。今塔尚存,而旧亭早废,1988年重建真空塔亭.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清水大师,诞生于宋,化身于清水洞中,原其部下有护法四神,守山门以却魔者,向侍祖师之旁,年深像坏。不佞来令是方,偶有祷雨之役,请师沛霖,意欲新饬。其住僧以为护法神宜在山门,因本刹无山门,所以无宝像。不佞乃首事集诸檀信,建山门于刹前,嗣为塑整其像。

适夜宿岩中,僧有不平,云:“本刹四面之山,皆祖师故物。乡人攘而据之,相讦有年。”噫!夫古人尚有舍头脑身家以供佛,无非为本来事种功德,岂有夺僧之焚资而为已业乎?因召其人而谕以因果。柯家有老成亦能解①,辄翻然还僧。爰闻古志:自“佛国”二大碑以内,寺前裂竹、龙渊池、罗汉松、含笑花,不过径者云,外有张岩、空映月、放生池、尼姑院、蔡田室、出水石。半岭后前二室、茶园等地界,皆寺之旧有。一登陟之,而祖师化身之处,寇莱公诰敕之文,及我朝诸名公所题卓峻名迹,真祖师道场也。何无识之人,乃改郭清为清水,而没其圣迹乎?今已改回本刹矣。时予在寺,而为创山门以守神居,徧阅其界,而为之清楚以还佛产。洎予下山,而淋雨大至。此一役也。三事皆成,因勒之珉,以垂永久。

弘光乙酉②春王之吉,文林郎知安溪县事,东瓯周宗璧撰。

【作者简介】周宗璧,浙江永嘉人,举人,(崇祯)十六年(癸未,即1643)任(安溪县令)。《安溪县志》有传。

①“柯家有老成,亦能解”句康熙版的《安溪县志》与民国版岩志有,而杨浚《清水岩志略》没有这句话。

②弘光乙酉即1645年,康熙版的《安溪县志》署“岁丙戌春王之吉”,丙戌即1646年,相差一年。清兵于1644年入关,用弘光年号,说明崇祯已在煤山上吊,时属南明。南明安溪还有最后一个县令张国宗,用南明年号为弘光三年即顺治三年(1646)任,而清朝安溪第一任县令为徐腾鲸,顺治三年九月任。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清水之胜,列诸名山,甲诸属邑,香芽荐于上谷,炉火遍于闽中,盖缙绅名宦之所采玩,诗人骚客之所云奇,远近名贤,所咸仰其幽光,夸其灵妙者也。然而岁月迁易,废兴之由,感概系之,盖尝登诸山而嘉其峰之高,望之远,林壑之幽阴,径路之回环,木石纠结,楼阁倚天,水潺潺而鸟嘤嘤,云霭霭而风泠泠,遍观额匾所题,石中所勒,皆先世贤士大夫,祷祀有应,留恋景物,朝夕不能去于斯者也;及窥其左右楼阁,烟雨摩荡,久经岁序,栋宇窗牖,皆有颠越之态,前数年而已然矣,乃至是颠者果颠,解者果解,而住持乃有重修东楼及百尺楼之请。夫岩本以山为势,以楼为居,上下联属,指背相顾,密房层累,结成佛国世界,以山之奇也佛之灵,固不宜颓废而不修,则住是山者,何所栖息以奉晨昏乎?游是山者,何所依宿以快登临乎?岁时月节,四方拜会,崇奉香火之人,何所遮御风露乎?有心护法者,安得不急施大愿力,掣出补天手也。且闻昔之盛也,檀信之家,种种有光于山门。尔时祈年则丰,祈雨则应,祈嗣则昌,故山水禽树泉石云物之属,所触皆灵异也。今者山水禽树,不异于昔,而睹诸楼阁窗屋,废坠而未修者,时为之也。夫时有兴必有废,有废必复兴,则又福泽深厚,不悭施济之人,所共为转移者也,急大声而呼之。

按:日熀字阆山,崇祯六年官国子监学正。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祖师传记

据旧岩志记载:“宋政和三年(1113年),刘公锐述师事实,托邑绅贡士薛颛缮行状,转请邑令陈浩然为师立本传。”时仅离师坐逝十二年,邑令陈浩然撰《清水祖师本传》,记载前生平后灵迹。圆寂是年,师六十五岁应为最准确享年,其他志书有误者应予改正。现代《安溪县志》、《泉州市志》、《福建省志》均为清水祖师立传记,并入本卷,彰显祖师崇高形象。

(一)祖师本传(宋邑令、陈浩然)

《清水祖师本传》

祖师生于永春县小姑乡,陈其姓,普足其名也。幼出家于大云院(注1),长结庵于高泰山(注2),志甘槁薄,外厌繁华。闻大静山(注3)明禅师具圆满觉,遂往事之。道成业就,拜禅辞而还,师曰:“尔营以种种方便,澹足一切。”因授以法衣而嘱之,曰:“非值精严事,不可以衣此。”祖师还庵,用其师之言,乃劝造桥梁数十,以度往来。后移庵住麻章,为众请雨,如期皆应。元丰六年,清溪大旱,便村刘氏相与谋曰:“麻章上人,道行精严,能感动天地。”比请而至,雨即露足,众情胥悦,咸有筑室请留之愿,乃于张岩山(注4)辟除菑翳,剪拂顽石,成屋数架,名之曰清水岩,延师居焉。以其年,造成通泉桥(址未祥)、谷口桥(估金谷溪),又十年,造成汰口桥(址未详),砌洋中亭(在联中村),糜费巨万,皆取于施者。汀、漳时人有灾难,皆往祷焉,至则获应。祖师始至,岩屋草创,凡三经营,乃稍完洁。岩东惟枣树一株,祖师乃多植竹木,迨今成荫。其徒弟杨道、周明,于岩隈累石为二窣堵,临崖距壑,非人力可措手,盖有阴相之者。刘氏有公锐者,久不茹荤,坚持梵行,祖师与之相悦。一日公锐至,辄嘱以后事,仍言“形骸外物,漆身无益”。说偈讫,端然坐逝,享年六十五岁,建中靖国元年五月十三日也(祖师公生于宋仁宗二十二年,正月初六日,即庆历七年是也)。时远近云集,瞻礼赞叹。越三日,神色不异,乡人乃运石甃塔,筑亭于岩后,刻木为像而事之。杨道落发为僧,奉承香火,信施不绝,雨旸有祷。迎奉塑像,最宜精诚斋戒,或慢易不虔,递有雷电迅击之异。岩旧有巨石当衢,往来患之,一夜转于道侧。妇女投宿者,岩前麻竹四裂,遂不敢入。分身应供,理形食羹,凡所祈求,无不响答。乃若禅履戒行,自得于真空寂灭之表,非世情所能测究者,不可得而言也。行实之祥,得之薛八行,八行得之刘公锐。因考其言,参其事,信乎不诬也。谨镂板以写不朽之传。

(原载宋政和三年十二月上浣日记;将仕郎掌簿勾学事陈浩然撰;贡士八行薛颛书。将仕郎县尉上官宏、将仕郎县丞权县事郑佑。)

注:据宋政和三年邑令陈浩然撰“清水祖师本传”载:“……祖师享年六十五岁,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十三日也。”而无载明祖师出生于何年。但正文句下却加注“祖师公生于宋仁宗二十二年(1044)正月初六日,即庆历七年(1047)。”的较小字样。正文出自宋代,加注并非正文,与“享年六十五岁”不相符合。以正文推算,祖师出生应为: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方符六十五岁。

(原载《清水岩志》)

(二)释普足(《安溪县志·人物志》)

释普足,俗姓陈。人称“清水祖师”。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正月初六日,生于永春县小岵乡。幼年出家于大云院,持斋戒杀,诵习经忏。及年长法明,乃结庵高泰山。听说大靖山明禅师道行圆满,普足进山参拜为师。普足在大靖山有年,聆受佛教大、小乘妙谛,深有领悟。辞归时,明禅师授以法衣,嘱他今后行事,需以利物济民为志。普足初归高泰山,不久,移居麻章庵,多次募款,修造桥梁数十处,还广施医药,辄著奇效。每遇亢旱,便为人民设坛祈雨,恳诚感人,众口争传其效应,由是名声大著。

元丰六年(1083),清溪(今安溪)大旱,崇善里(今蓬莱镇)人刘光锐,素仰普足道行高深,率众迎请莅乡祈雨。普足来时,住张岩之石宫。据传,翌日设坛,果沛甘霖,乡人大悦,恳请长期驻锡。普足爱慕蓬莱风景幽雅,欣然应允。于是乡人集资,在张岩开辟草莱,构屋数椽,供其居住。普足见是处石泉清冽,因改名为“清水岩”。该地系刘公锐家产,公锐感服普足道行,遂将原张岩之山林田地,悉数拨充寺业。刘光锐后被立为檀樾主。

普足驻锡清水岩,当年便募款建造通泉桥、谷口桥。十年之后(1093),又建成汰口桥。他的医道高明,为了方便乡人就医,便于山下洋中,募建亭阁一座,名曰“洋中亭”,经常在亭中义诊施药。他还不辞辛劳,远游汀州、漳州所属各县,为人治病驱疫,甚著效验。岩寺本较简陋,他和徒弟杨道、周明等,三度修葺扩展,并在周围广植竹木,十余年间,蔚然成荫。

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十三日,普足在清水岩坐化。远近闻知,云集瞻礼。生前他曾以后事嘱刘光锐,谓“形骸外物,漆身无益。”乡人为葬岩后,运石甃塔,名曰“真空塔”,并以沉香木刻像供岩殿中。政和三年(1113),知县陈浩然为他立传。

普足生前广行善事,身后百姓顶礼崇奉,香火旺盛。南宋隆兴二年(1164)至嘉定三年(1210)数十年间,曾4次获得封号,每次敕赐2字,计得8字,即“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并加“大师”二字称号。①

九百年来,“清水祖师”的事迹,在安溪及毗邻地区广为流传,享誉极高,成为这一带民众信奉的主神。历年外迁的民众,常携“清水祖师”香火,前往当地奉祀。台湾、东南亚一带,安溪乡亲、侨胞集中的地区,大都建有“清水祖师”庙宇,有的建筑模式完全仿效原寺,祀典极为隆重。

注①:根据敕牒引录的宋代有关条例,有“道释有灵应,合加封号者并加大师二字”、“每加二字,至八字止”、“宜加封官爵、封号、庙额者,州具事状,保明申转运司”等条文。其承办单位“转运司”,又有“本司委邻州躬亲询究到;再委别不干碍官勘实保奏”等语。查安溪县4次申请,都由县父老具状,经泉州府、福建转运司,层层上报至礼部,再由礼部批交太常寺,转福建转运司办理。这4件牒文,分别载明:曾派漳州府龙溪县主簿方品、福建转运司财计官赵不紊、永春县主簿黄惯、莆田县丞姚仅、漳浦县主簿周鼎以、仙游县主簿韩淤、长泰县尉何葆等人勘实。其中黄惯、姚仅、周鼎以三人,还各申报:“躬亲前去安溪清水岩,呼集地头乡宿、保甲□□□等覆实‘前后祈祷,惠利及民’”这类勘实过程,并写上“功迹显著,惠及于民,载在祀典,不系淫祠”的按语。牒文均有参知政事、右丞相等人签押。

(三)释普足(1037~1101年)

普足,俗姓陈,人称清水祖师,永春县小岵人,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生。自幼出家大云院,及长,结庵高泰山。他听说大静山明禅师道行高深,进山参拜,以师礼事之,随明禅精研大、小乘。辞归时,明禅师授以法衣,嘱他以利物济民为志。普足初归高泰山,不久移居麻章庵。他谨遵师教,多次募款,修造桥梁数十处,又广施医药,救死扶伤。每遇天旱,则设坛祈雨,至诚感人。名声大著。

元丰六年(1083年)清溪(今安溪)大旱,普足应邀赴张岩祈雨,果沛甘霖,乡人大悦,恳请长期驻锡。于是乡绅刘公锐献张岩山林田地,乡人集资,构屋数椽供其居住。普足见张岩石泉清洌,改名清水岩。

普足驻锡清水岩后,当年便募款造通泉桥与谷口桥。十年后,又建汰口桥。为方便乡人就医,他又在山下洋中募建一座“洋中亭”,经常在亭中义诊施药。他还不辞辛劳,远赴汀州及漳州所属各县,为人治病驱疫,效验甚著。岩寺本较简陋,他和徒弟杨道、周明等三度修葺扩建,并在周围广植竹木,十余年间蔚然成荫。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普足在清水岩坐化。生前,他曾以后事嘱刘公锐:“形骸外物,漆身无益。”乡人葬普足于清水岩后,运石建真空塔,又以沉香木刻像供殿中。

几百年来,普足事迹在闽南一带广为流传。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安溪乡亲侨胞聚居之处,大多建有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其建筑多仿原寺,祀典也颇隆重。

(原载《泉州市志·人物志》)

(四)陈普足(《福建省志·人物志》)

陈普足,人称“清水祖师”,福建永春人,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生。自幼出家于大云院,讲经求忏。及年长,结庵高泰山。后听说大静山明禅师道行高深,进山参拜,以师礼事之,精研大、小乘,深有体会。辞归时,明禅师授以法衣,嘱其今后行事需以利物济民为志。离大静山后,初归高泰山,不久移居麻章庵。谨遵师教,多次募款,修造桥梁数十处,又广施医药,救死扶伤。每遇天旱,则设坛祈雨,其至诚感人。由是名声大著。

元丰六年(1083年),清溪(今福建安溪)大旱,普足应邀赴张岩祈雨,果沛甘霖,乡人大悦,恳请普足长期驻锡。于是,乡绅刘公锐献张岩山林田地,乡人集资,为其构屋数椽,供其居住。普足见张岩石泉清冽,改名清水岩。

普足驻锡清水岩后,当年便募款建造通泉桥与谷口桥。10年后,又建汰口桥。为方便乡人就医,在山下洋中募建“洋中亭”,经常在亭中义诊施药。还不辞辛劳,远赴汀州及漳州所属各县,为人治病驱疫,效验甚著。岩寺本较简陋,经与徒弟杨道、周明等三度修葺、扩建,并在周围广植竹木,十余年间蔚然成荫。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普足在清水岩坐化。生前,曾以后事嘱刘公锐:“形骸外物,漆身无益。”乡人葬普足于清水岩后,运石建真空塔,又以沉香木刻像供殿中。

普足死后,事迹在安溪一带广为流传。台湾和东南亚各地的安溪籍乡亲、侨胞聚居之处,多建有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其建筑模式也多仿原寺。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勅封祖师四次牒文

南宋时期,清水祖师先后四次得到朝廷敕封,牒文详细地记载了“请封”和下诏“敕封”的经过,以“为民祈雨,惠利及民”为由奏请,朝廷差官询究,实地查实再呈朝廷,按《封典》先后敕封“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徽号。封号达到最多八个字,享誉至极,神阶大大提高,影响扩大,又得到官府的扶植和朝廷的承认。

(一)宋隆兴二年(1164)

勅赐 昭应大师牒

尚节省牒礼部申准都省批送下,泉州府安溪县清水寺,父老姚添等,状乞给降本州清水寺,坐化真身陈普足,赐昭应大师敕牒事,后批送部勘当申本部检准,绍兴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中书门下省、尚书省,送到礼部状准都省附下福建路转运司奏据泉州府申,安溪县父老姚添等状,伏睹清水寺真身菩萨,元系本州永春县人,陈普足,少年于大云院出家,誓愿剪发为头陀苦行,于高泰山结庵修行坐化,本县亢旱,祷祈感应,乞保奏朝廷,特加优奖,本司牒委漳州府龙溪县主簿方品,前去体究,委有灵迹,功及于民,保明指实,再委本司财计官赵不紊,履行按实,得见委有灵迹显著,保明是实,本司保明指实,本部寻行下太常寺勘会去后,据本寺申检准条节文道释有灵应,合加封号者,并加大师二字,每加二字勘会今来福建路转运司保奏到泉州府安溪县清水寺,道者陈普足,祷祈感应,乞赐封赠上件条合封二字大师,今欲拟昭应大师,礼部今欲依本寺所申事理施行,更合自取朝廷指挥伏候指挥,三月二十三日,奉圣旨依礼部所奏,本部契勘合今来泉州军父老姚添等,状乞给降本州清水寺,坐化真身陈普足,赐昭应大师敕牒检准。绍兴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指挥道释封大师,合降尚书省,敕合勘当姚添等,所乞合给敕牒,伏乞朝廷给降施行,伏候指挥牒奉敕宜赐昭应大师。牒至准敕,故牒。

南宋隆兴二年十月  日牒

参知政事王   押。参知政事周   押。


(二)宋淳熙十一年(1184)

勅赐 昭应广惠大师牒

尚节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省牒礼部,状准都省批下福建路转运司奏,本书先据泉州府安溪县申,迪功郎政事仕林时彦等,连名状伏见本县崇善里清水寺,敕封昭应大师,祈祷感应,有功于民,乞照明州天童正觉大师,福州雪峰沙湛大师,九峰山慈济大师等,于元封上更增美号,并赐塔额,旗表显应,县司保明备申本州,寻委永春县主簿迪功郎黄惯,前去核实。今据黄惯申,躬亲去清水寺地头,呼集乡宿父老刘丕绩等,审实据供,昭应大师,祈祷雨旸,无不感应,委有灵迹,功及于民,保明是实申本州,保明是实申本司,寻依条牒,委邻州兴化军,差官前去地头体究,取见前后委的有何灵应,功迹显著,惠及于民,载在典祀,不系淫祠,今来所陈是真,不是泛常灵验,所乞加封爵号,于条有无违碍,逐一从本军勘当指实保明供申,次据兴化军申,牒莆田县,依前去体究,今据莆田县丞,迪功郎姚仅申,躬亲前去泉州军,安溪县清水寺,唤集地头乡邻刘丕绩等,体究到昭应大师,元系泉州府,永春县人,族姓陈,名普足,在生之日,惟以造桥铺路为业,造成大石桥数十所,未尝惮劳。建中靖国元年,迁化之后,英灵如在,凡人有疾病,时有雨阳,及盗贼之扰,随祷随应,绍兴二十六年已前显应事迹,先系父老姚添等,陈乞推恩封号,已蒙保奏,至隆兴二年十月内,准敕封昭应大师,所有后来显应事迹颇多,不敢尽述,今略具近来灵迹显著,隆兴二年二月初四日,南安县,崇仕乡,焦坑保,张廷干两眼失明,其父诣岩请水点洗,未及月馀,遂获光明如故。乾道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南安县由风里,双坑等保,劝首林赠等,一百馀人,诣岩烧香,祈祷投疏,俾乡闾目今瘟疫流行,人民遭灾,求请大师香火,前去镇静乡闾,及请法水救治,至三月二十三日,林赠等二百馀人,送大师回岩,修设冥阳荷蒙感应。乾道二年,五月初四日,惠安县安仁里,金相院前保,劝首何佛儿等五十馀人,诣岩投疏祈祷,称境老幼时疾时苦,求请法水并香火前去伏事,乞保安宁,至六月十三日,何佛儿等到岩,设供谢恩。乾道九年五月十二日,永春县始安里,小边保,劝首叶尾等,一百馀人,诣岩投疏,称乡闾苗稼目今虫蝗所伤,雨水不匀,切虑绝收,人民失望,拜请大师香火,前去保内安养镇静,维护乡井,果蒙感应。淳熙元年,二月十八日,尤溪县大田保,温大立等,到岩投疏,称本保缺雨,种不落土,牛疾灾损,民皆失望,乞请师像前去乡里,伏事香火,保护乡井,求乞雨水沾足。又德化县贵湖里,刘德崇等,到岩请师像前去伏事,至淳熙二年正月内,各处劝首温大六等,逐保各蒙保护,人民安泰,雨水沾足,年岁有收,设供答谢。淳熙六年九月缺雨,二麦虽已落土萌芽焦枯,本县知县承事郎赵勳,十二月十八日,委主薄迪动郎曹纬,迎请昭应大师,就县建置道场,为民祈雨,于二十日,果蒙感应,至念二日方晴,二麦生长,民人有收。淳熙七年,大旱,禾麦焦枯,本县赵勋,再委主薄曹纬,于六月初二日登岩,迎请大师,为民祈雨,才迎出岩,去县约有五、六里地觉苑寺,降随车雨一节,遂迎师像入觉苑寺止歇,待一时辰稍霁,县官父老人等,出郊烧香,方迎入县祈祷;至初四日,方蒙感应,滂沛甘霖,至初八日方霁,当年秋有所收,民皆欢迎,父老人等,建立碑铭,具载灵迹,见在委有逐项,惠利及民,非是泛常应验,该载祀典,即非淫祠,并是指实保明申本军,乞施行,本军保明申本司,遂再牒漳州差官,前去覆实,保明供申去后,今据漳州申,寻委漳浦县主簿周鼎以,申躬亲前去安溪县清水岩,呼集地头乡宿保甲陈彦等覆实到昭应大师,前后祈祷,委有灵迹,惠利及民,即非泛常,保明指实申本州,保明并是指实申本司,乞照会施行检准。淳熙三年,三月二十五日,敕参酌增润,拟修下条诸道释神词,所祷灵应,功绩显著,惠利及民者,非泛常应验,宜加封官爵,封号庙额者,州具事状,保明申转运司,本司委邻州躬亲询究到,再委别不干碍官勘实保奏,所据泉州申,保明到安溪县清水岩昭应大师,祈祷灵应,乞加封师号,及赐塔额,本已照条牒委邻兴化军,差莆田县丞姚仅询究,再牒漳县主簿周鼎以,覆行按实,得见昭应大师,委有前项,祈祷灵迹,惠及利人,本司官再行勘当,保明指实,欲圣慈恩特赐施行,状候、敕旨后,批送部勘当申尚书省,寻行下太常寺,勘当去后,今据本寺申检准。建炎三年,正月初六日,已降指挥节文神祠,遇有灵应,即先赐额,次封侯,每加二字,至八字止,又检准本寺条节文诸道释有灵应,合加号者,普加大师,先二字,每加二字,勘会今来福建道转运司保奏,到泉州安溪县昭应大师,乞加封号,及赐塔额,今当勘无塔额条法外,依上条件,合增加二字,依作四字大师,合行降碟,本部合勘当,欲依太常寺勘当到,事理施行,申明事碟,奉牒宜赐昭应慈济大师,牒至,准牒,故牒。

南宋淳熙十一年,甲辰三月    日牒。

        参知政事黄   洽押。

        参知政事施师点押。

        右丞相王    准押。

        左丞相曾    押。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三)宋嘉泰元年(1201)

勅赐 昭应广惠慈济大师牒

尚书省牒礼部状,据太常寺申准,礼部符准庆元六年,二月二十九日,敕节文礼部太常寺状准,尚书剳子勘会,近日雨泽稍愆,见祈祷诸路转运司保奏到,所部诸州军,灵应显迹有功,乞加封,有司姑以小节不员,致行下取会迁,有失褒崇意,在五六日奉疾速拟申施行,今具下项一福建转运司,保奏到福州南台武济庙,英护武烈镇闽王,左协威广惠灵惠侯,右翊忠嘉泽显应侯,乞加封。一成都府路转运司,保奏到,锦州罗江县,普济显灵真君,乞加封。一福建转运司保奏到泉州府安溪县,昭应慈济大师,乞加封,前项神祠缘礼寺典籍不曾该载,虽非小节不员,自合行下,逐转运司日下抄录已封诰命,保明供申,又恐迟延,取朝廷指挥,先与加封,一面行下,各处保明,明来照验施行,伏候指挥。六月二十九日,奉圣旨,依礼部太常寺所申,寺官今检准建炎三年正月六日,敕节文神祠,迂有灵绩,即乞赐额,次封侯,每加二字,至八字止,次封王,每加二字,至八字止;神仙未经封爵,如有灵绩,即初封真人,次封真君,每加二字,至八字止。本寺条诸道释,有灵应各加号者,并加大师二字,每加二字,今佥照下项神祠,从前项已降指挥,拟封施行,今具下福州南台武济庙,英护武烈镇闽王,今欲拟英护武烈忠惠镇闽王,协威广惠嘉泽显应侯,今欲拟翊忠嘉泽昭利显应侯,并合命词给告福建路泉州昭应慈济大师,今欲拟昭应广惠慈济大师,合行降敕,伏乞省部备申朝廷指挥施行申部,本部所据太常寺申到事理在前,伏候指挥,三月五日,奉

圣旨依礼部所申牒奉

敕宜赐

昭应广惠慈济大师,牒至,准

版故牒。

南宋嘉泰元年辛酉三月    日给

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何    押赐

右丞相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四)宋嘉定三年(1210)

勅赐 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牒

尚书省牒礼部状,准都省批下福建路转运司状奏,据泉州军申,本州开禧三年九月后,少愆雨泽,就寺观神祠祈求,未获感应,至嘉定元年正月,迎请在州诸佛诸庙神王,就设坛祈祷,未有感应,按安溪县申,本县清水寺,昭应广惠慈济大师,祈雨沾足感应。本州迎请安于四月二十二日,方及洲门,阴云四起,当晚降雨,至次日,农民耕种,委是感应,有惠及民,申乞保奏,特加封号,本司勘会,得见清水寺昭应大师,元系永春县麻章上人,族姓陈,名普足,惟以造桥铺路为业,造大石桥成有数十所,未尝惮劳,建中靖国元年迁化,自后祈祷,其应如响。绍兴间,本县累年凶旱,祈雨随祷随应,县官为立碑文,该载父老姚添等,凭此陈乞封号,至绍兴二十六年,奉敕封昭应大师,续有所祈,感应尤著,再加慈济二字,自后复显化如前,再加封广惠二字,凡参奉敕封昭应广惠慈济大师,所有实惠,利及于民,是节节次各载祀典,即非淫祠,及自三封之后,香火灵应,所加日广,惠利及民,缘本州自开禧三年冬不雨,至嘉定元年春,种不落土,本县迎请就县堂建坛,为民祈雨,随即沾足,农民播种,遂具灵绩申州,本州凭所申请佛圣像,前去为民祈雨,方入州门,阴云四起,安置道场,当晚雨降,次日沾足,七邑之民,俱得耕种续施。本年六月内,蝗虫为孽,飞则腾空蔽日,下则苗稼无生,父老刘辅等,率众恭迎圣像,行道祛襄,不三日,而蝗虫灭除,秋成有望,委有功绩,实惠及人,州司勘当,保明指实,申司施行,本照条委邻州兴化军,差仙游县主簿韩淤体究,及再牒漳州,差长泰县尉何葆复实,得委有前项祈祷灵验,惠利及民,本司再行勘当,保明指实,欲望圣慈特赐施行,伏候

圣旨后批送部勘当申尚书省,本部寻行下太常寺勘当去后,今据本寺申检照国朝会要,并典籍即不该载泉州永春县人,安溪县昭应广惠慈济大师,基本路转运司,亦不曾抄录到件敕牒到施行未得,今勘当,伏乞省部备申朝廷,俟批状下日,行下本路转运司抄录,所封欲从太常寺勘当到事理施行,本部运司,本路运司,抄录敕牒去后,今据泉州差人赵文状,照得本州近准转运司行抄下,仰抄录永春昭应广惠慈济大师敕牒事,本州遵禀,行下抄录上件敕牒了当,乞检照本路运司,非已保奏事理,早赐加封施行,本寺今检准庆元令,诸道释神祠,祈祷灵应,功绩显著,惠及利民,载于祀典,宜加官爵封,并本寺条,道释有灵应,合加封者,并加大师,先加二字,并淳熙十四年六月十九日,已降指挥节验,今诸路转运司,依条保奏,圣旨,加封本寺,照得昨本文,今后神祠,祈祷应路转运司,已依条差官询究复实,保奏了当,应得加封条法令勘当,欲从前项条法指挥,合增加二字,作八字大师,今欲拟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合行降旨加封施行申部。本部据太常寺申到事理备录,伏乞国朝指挥行状。四月二十八日,奉圣旨依礼部勘当到事理施行,钦此牒奉

敕宜赐,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牒至准

敕故牒

南宋嘉定三年庚年五月    日牒。

    参知政事娄      押。

参知政事黄金 押。

    知枢密院参知政事雷  押。

题覆右丞相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清水祖师信俗

清水祖师信俗,历时900余年,跨越了古代、现代、当代三个历史阶段。据民国十五年(1926年)版《清水岩志》记载,清水祖师原名陈荣祖,自幼落发为僧,法号普足,又称麻章上人。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农历正月初六诞生于永春小岵乡,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仙逝,享年六十五岁。从其崇拜群体、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看,大体可以分为奠基、形成、发展、稳定、沉潜、复兴几个时期。可以这样说:清水祖师信俗奠基于祖师生前,形成于宋元,发展于明清,稳定于民国,沉潜于全国解放以后,复兴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⒈奠基。清水祖师信俗缘起于祖师生前“营以种种方便”赢得民众信赖:一是热心于慈善事业,一生劝造数十座桥梁,实践了“济人利物”、“广种福田”的教义,符合“凡有功德于民则祀之”的原则;二是清水祖师在世时,以祈雨经常“获应”而闻名,所以百姓赋予清水祖师以神奇甚至神秘的色彩,清水祖师去世后,就被当地百姓奉为神灵,加以崇拜。据宋政和三年陈浩然撰《清水祖师本传》称:“麻章上人,道行精严,能感动天地”; 广造桥亭、多植竹木、祷佛弭灾,足迹远及汀、漳,声名广披闽南。正是“祖师生前,德高道深,多行善事”,故其逝后,“百姓感恩,崇奉为佛,香火旺盛”。在这一奠基阶段,清水祖师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他予人之"功"是自觉主动的现实行为。而崇敬他的,主要是受惠的和受其善行感功的民众,他们对于清水祖师的祈求,也是希望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其崇拜的形式,是心中的敬佩,口头的传颂,并在流传中不断加以神化,许多带神话色彩的传说也就在这过程中产生。

⒉形成。据《清水祖师传略》所载,祖师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坐化,百姓感恩崇奉为佛,香火旺盛。每逢病疫,乡人必恭抬佛像,求师法除;每遇亢旱,乡邻以至府县官员,也必迎请佛像,祈雨驱灾。于是师名大噪于泉、汀、漳等地。随着清水祖师信俗的不断发展,清水祖师成为一名神通广大的佛祖,他能施药济民、祈雨消灾、伏妖降魔、救苦救难、护国佑民,无所不能。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关于修桥造路、行医济民、祈雨祛灾、降魔伏妖的动人事迹和美丽传说,清水祖师信俗的民众日益增多。南宋时期,清水祖师的神阶大大提高,并得到封建朝廷的确认。据《清水岩志》载:清水祖师曾四次受到宋廷敕封,依加封条法敕赐“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徽号。在道释神祠中,八字纶音,享誉至极。

⒊发展。宋代,清水祖师信仰由中心区安溪县向泉州府各县及漳州、三明一带流播,元代继续发展。元末一度衰微,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清水祖师信仰逐渐复兴,并进一步扩大,福建省各府州都有崇拜者,所谓“炉火遍于闽中”。明清两代,随着明末清初郑成功复台、清廷迁界和后来规避战乱,大批安溪民众先后向浙江平阳、闽北崇安和海外移民,清水祖师的崇拜也随之向内地及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发展,成为各地安溪移民强根固祖的保护神。这时的清水祖师信仰除了保持宋元以来的内容、形式与官民同祭的传统外,还在内涵的拓展上有所升华,从有灾请禳的被动祈求,到相信他可以保佑赐福的主动进取。这一时期的清水祖师信俗,表现出与道德教化及娱情山水两个方面结合的发展,促成这一时期对清水祖师的崇拜增加了许多捐资修缮岩宇亭道的善举,这是清水祖师信俗内涵向具有造福民众的现实效益方向的全新拓展。

⒋稳定。鸦片战争以后,民间诸神作为一种国家典祀已经不复存在,由地方官吏主持的请神祈雨之类的大规模活动也随之消声匿迹,但清水祖师信俗在民众之间却依旧存在,而且进入了更深厚的群众土壤之中。这一时期的清水祖师信仰最鲜明的特点是回归民间,地方官吏虽然退出了清水祖师灵应最响的祈雨行列,但这一最主要的崇拜活动形式,却由乡绅和民众继承下来。据《清水岩志·清水祖师历代祷雨纪略》所载,从光绪壬寅(1902)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还有5次由乡绅和民众组织的迎师祈雨活动。

⒌沉潜。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清水祖师信俗和其它民间信俗活动一样被禁锢。“文化大革命”,连原来允许的宗教活动场所也被作为“三封四旧”加以封闭甚至破毁,清水祖师信俗从此跌入了谷底。但此信俗并没有衰落,而是受政治形势的制约,在表现形式上消减,而不是善信崇拜心理的祛除。

⒍复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随着一个比较宽松和宽裕的政治经济环境日渐形成,清水祖师信俗复兴起来。这次复兴,起势较缓,但发展势头强劲,崇拜的人数越来越多,来处越来越远,热情越来越高,资费越来越大。当代清水祖师崇拜群体人数之多、涵盖之广,均为历史所不及。但是新时期的清水祖师信俗就其实质而言,虽然仍为闽南民间信俗的一个部分,但无论其群体、内容与形式,对比封建时代和旧中国对清水祖师的崇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淡化了清水祖师为善能祈雨消灾的神灵,加进了改革开放时代面对剧烈竞争求取心理平衡、增强海内外亲情和发展旅游事业等时代内容。在保留的迎春游神活动中,也淡化了巡境安民的迷信色彩,更多地以一种民众春日的民俗活动而存在。

明末清初,清水祖师信俗随安溪移民传入台湾,闽台一水之隔,骨肉一脉同根,一本同源。台湾各地安溪人聚居地都创建清水祖师庙,是从安溪清水岩分香、分灵去的,多数庙宇取名“祖师庙”或直接沿用“清水岩寺”之名,以明木本水源。信徒们都认同清水岩为其祖庙,台北的万华清水祖师庙楹联更道出了闽台清水祖师信仰的源和流的密切关系,其一联是“本清水岩,名淡水寺;辟草莱地,造蓬莱山”,另一联是“佛是祖师,我先入已称弟子;岩乃清水,此淡地好溯源流”。

据《台湾通志》记载,明代安溪人就开始大规模迁居台湾,有年代可考的台湾最早的清水祖师庙建于清顺治四年至十八年间(1647--1661年),共有二座,台南市的楠梓区的清福寺一座,另一座是彰化县二林镇的祖师庙。从清雍正七年(1729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台湾岛内又先后建造73座清水祖师庙,成为台湾最有影响的神灵之一。

据1994版新编《安溪县志》中《安台关系志》(卷三十一)记载,有案可考在台湾清水祖师庙98座。安溪清水岩寺多次组织入台参访团,辑录台湾省政府民政厅编印《台湾省各县市登记寺庙名册》和《台湾道庙志》等新增清水祖师庙50座,现收集到台湾分炉清水祖师庙计500多座,其中151座与安溪祖庙有着密切联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有清水祖师信俗信仰者上亿人,仅台湾就有1000多万,可见信仰虔诚之盛。世界各地分灵的清水祖师庙有数千座,分布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清水祖师信俗传入台湾,成为闽台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成为两岸同胞寻根认祖的重要依据。从明清以来,台湾的清水祖师信徒,为到清水祖师进香,不怕狂风巨浪,一批接一批返回清水祖殿瞻仰祖师圣容。近年来到安溪清水祖殿谒拜祖师、寻根探源的台胞越来越多。

1980年以来,海峡两岸民间往来日益频繁,台湾同胞陆续回祖籍地寻根谒祖、到清水岩寺进香游览。二十多年来,清水岩寺共接待境外游客100多万人次,其中台胞约占85%。1988年秋后,台湾民间杂志社记者钟俊升到清水岩,留题“人间仙景游,请登清水岩”的佳句;台湾闽南同乡会理事、中华理教总会常务理事柯世钦先生也率团20多人来岩。从此组团前来清水岩寺朝拜、进香、谒祖、“开眼”、“点眼”、迎请的台胞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有2160团,组团拜祖人数达48.6万人次,加上非团体组织进香谒祖的,总人数达85万人次之多,迎请祖师圣像大小有数百尊。

应中国道教两岸交流协会的邀请,1999年3月、2006年4月,清水岩管委会两次组团“安溪县清水岩寺民间访问团”入台访问,先后走访了台北县三峡镇的长福宫、高雄市左营区的清水宫等11个市县的数十家祖师分炉,与各庙宇主事进行了认真广泛的座谈。在闽台两地长期沟通过程中,依托海峡两岸同根的“血缘”和清水祖庙的“神缘”关系,清水祖师信仰对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经济交流、进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等具有巨大的潜力。由于清水祖师文化在两岸民间交往中的特殊作用,倍受各级领导的重视,贾庆林、张克辉、罗豪才、张思卿、宋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清水岩,并对清水祖师文化开发作重要指示。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美如“蓬莱仙境”安溪清水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