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慈善的規模化:重塑體系

​​沒有思想市場,就很難有新的理念的出現和傳播,從而整個社會就會失去變革的源泉。——張維迎

2014年,經濟學家張維迎出版了他的新書——《理念的力量》。雖然是經濟學著作,但這本書傳達的一個基本思想是:理念是重要的。人的行為不僅受利益的支配,也受理唸的支配。社會的變革和人類的進步基本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動下出現的。

自2008年起,中國慈善領域發展迅速,隨之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慈善理念與思想。“規模化”是近年來思想市場中受關注較多,也是受爭議較多的理念之一。語言學告訴我們,由於生活經歷不同,雖然人們可能使用相同的詞彙,但對詞彙的理解卻千差萬別,從而產生大量的爭議。而支持“規模化”的力量,有時也因為對“規模化”的認識不同而產生隔閡。因此,對“規模化”進行更多的探討以清晰定義並尋求更廣範圍的認同就非常重要。

在思想市場中,一些理念可以啟發思維,擴展視野,但並不適合也沒有必要做成量化標準用以衡量和評價狀況或結果,例如“內卷化”。人們可以通過一些典型案例或現象來解釋內卷化,但很難設計一個通用評估工具來量化內卷化程度。而另一些理念可以被量化,並在適當條件下成為行業的通用標準,例如商業管理中的質控思想。市場中存在無數的質控方式,但是“六西格瑪”就是一種被全球質控領域所接納的標準,成為被量化的理念。


因此,理念或思想的流行至少存在兩類形式,第一類是被人們廣泛的討論並對工作有所啟發,帶來新的視角、思路,可以稱為“形式理念/思想”。第二類是逐漸成為一種標準用以評估和考量某項工作,可以稱為“量化理念/思想”。從歷史經驗來看,第二類形式的量化理念至少需要具備幾個要點:

1、定義清晰,爭議空間小。判斷是否符合該標準不需要特別的專業門檻,或者有足夠多的專業技術人員可以採取一致性判斷。例如六西格瑪標準的理論和實現過程非常複雜,但判斷標準很清晰:百萬分之3.4的殘次品率(以及其他西格瑪數對應的殘次率)。又例如,某種藥物必須通過大樣本隨機對照實驗,雖然普通人難以判斷,但是有大量醫學專業的人可以做出判斷,且雖然他們對藥物本身不瞭解,但對是否符合隨機對照會做出高度一致的結論。


2、大範圍的通用性。該標準可以被應用於大量的機構,這些機構或其產品在統一框架下能得到一致性評價。無論標準多麼科學,如果通用性差就無法被使用。CYP*能夠成為避孕領域的結果性指標,就是因為全球任何機構提供的避孕服務一致性很高,都能被直接計算成CYP的數字。而對性教育領域,想要設定某種效果性的評價標準就很難,因為各地區採用的理念、模式、內容、方式差異極大,花費很長時間開發的工具只能在極其有限的範圍內被應用。


3、具備實際價值。從理論上看,任何理念都可以進行量化設定,但不是所有量化都能產生社會效果。有時能夠設置出一些定義清晰且通用性強的標準,但實際意義不大。例如可以設置一個針對非營利組織“機構多樣化”指數,將性別、少數民族、殘障群體等比例進行綜合計算。但可以預見這種指數會反響平平,因為非營利組織的僱員通常很少,一兩個人的變動可能會對指數產生很大影響。多樣性雖然重要,但並不需要作為考察指標,只是作為形式理念即可。無論在商業還是慈善領域,人們時常會發現一些叫好不叫座的產品。很多人可能知道、口頭提到或讚賞,但實際應用率非常低。當然,這種情況也可能源於思想本身過於前沿,超出了時代,但超出時代的事物本身就需要等待。

對慈善領域來說,致力於推廣新的思想和理念的機構與個人,無論是規模化、科學公益或是其他,首要面對的就是要想清楚,希望以哪種形式來推廣該項事物。如果是後者,就需要合理的制定有效的量化標準。“有效”即指上文中的幾條內容。

“規模化”是中國慈善領域近年來被提及最多的思想之一,但規模化有可能成為量化理念嗎?規模化可以通過數學核算在實踐中成為指導原則嗎?


慈善規模化的界定


人們目前對規模化的理解有所不同,有人認為規模化就是服務或者產品的增長,也有人指出規模化是指影響力的規模化。但無論哪種理解,都離不開而數量的改變。規模化首先和數量相關。但規模化的“數量”不應當是絕對標準,例如達到十萬級或百萬級即是達到規模化。由於不同機構提供的慈善服務不同,能夠形成規模效應的形態也有很大差異。在同一年內,以課程人數計算的規模化可能達到百萬級,以學校為單位的規模化可能只能到萬級,而一些針對特殊狀況人群的規模化服務達到千位數就很難。例如心智障礙青年的戀愛(對其生活至關重要)教育,由於心智障礙群體的學習週期非常長,要教會每一個個體都需要長期的訓練,規模化的過程要比普通課程難,本身群體的規模也很小。因此,不可能存在一個絕對數量標準來衡量某個機構或產品完成了規模化。而相對標準則容易許多,也更科學。

相對標準是指對於機構和產品在不同階段的數量比照。在考察大量規模化實踐之後可以看到,服務能力相較於規模化之前都應當提升至少一個數量級,少數組織能夠提升2-3個數量級。因此,在不同時期的“跨數量級”應當是規模化標準的第一個要素。

第二,規模化的重點應當是單位時間內提供穩定服務的計數,而不是總和計數。例如,一個機構提供某種服務的年均量是3萬,它們希望通過規模化在3年之後能夠達到累計服務量100萬的目標。那麼無論對該機構還是市場來說,意義最重大的不是100萬,而是3年之後該機構能夠每年穩定提供數十萬服務的能力。當然,從設定指標的角度,100萬毫無疑問可以作為一個重要指標,也非常重要。但規模化的本質是“穩定提供”的能力。這有些像一個漁民每天划船花三個小時去一個湖裡撈魚,每年能撈1噸魚。一種方式是他可以逐漸通過科學養殖和引進工具,兩年之後一共撈了15噸魚,並且今後每年可以撈5噸。另一種方式是他每天花12個小時撈魚,並且連小魚苗也不放過,兩年之後也撈了15噸魚,但是魚塘裡沒魚了,就算還有,一旦回到3個小時工作,每年依然只能撈1噸魚。

因此,規模化的本質並不是總和數量,而是通過規模化的過程,在未來可以穩定的提供更高數量級的服務。這就必然產生了一種需求:重新打造工作體系。一個廚師開了一家西餐店,由於菜品很好有越來越多的顧客光顧,廚師可以通過僱傭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時間來滿足客戶需求。但如果要同時在全國開30家分店,那廚師就不能只是拼命做菜和培訓更多的廚師,而是要對原材料訂購、物流配送、財務系統等等進行統籌安排,用全然不同的方式工作。同樣,慈善規模化的重點並非更加的拼命,而是需要對管理、服務方式、人員配置進行多方面的調整,重新塑造體系。

第三,具有規模性質的慈善產品和服務有四個基本要素。數量只是其中之一,規模化並不只是要求數量增長,對於“有效性”、“質量一致性”和“單位成本”也有所限制。理想的規模化成果,是這四項基本要素全部都產生積極改變,即規模增長、有效性增加、質量一致性達到百分之百、單位成本降低。但由於客觀條件限制,只有少數情況下才能近似實現這種理想狀態。但是,規模化要至少保證其他項不產生太大消極變動,例如質量一致性顯著降低,那麼規模化無論跨了幾個數量級都沒有意義。因此,規模化的最低要求,不但要提供穩定服務,其他三項要素還至少要與規模化之前的水平大致持平。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單位成本是慈善領域最容易忽略的要素。每個慈善機構都會介紹規模的變化,但很少會計算它們的成本。單位成本是管理效能的直接反應。當一個機構要開展規模化工作的時候,首先是瞭解基本要素的情況並計算基數,之後設定規模化的目標,最後計劃如何改進工作體系。

至此,可以對慈善的“規模化”做出定義:“維持三項基本要素大致相同,通過重塑體系以穩定提供跨數量級的慈善產品或服務”。(為行文方便,以下“產品或服務”統一簡稱“產品”)


規模化的誤區


許多社區裡都會見到賣炸雞翅的小店,一些店裡炸雞翅的味道甚至超過了肯德基與麥當勞。但不久後就會關掉,更不要說和肯德基競爭。其原理是雖然味道超過了肯德基,但是房租太高利潤太低。肯德基能夠在全球開店並不是因為沒有企業能在口味上超過它,而是它的採購、物流、質控等管理體系能夠提供性價比最高的漢堡和雞翅。因此,規模化需要的是一整套體系。實現規模化不是靠原有工作的增加,而是對工作體系的重新塑造。由於歷史習慣,人們常常將傳統項目的思路直接移植到規模化的工作,從而對規模化的效果造成障礙。在這些習慣中最常見的就是產品開發及其投送。


產品開發


許多大型企業,包括軟件設計、視頻製作、系統開發等等,工程或設計人員接受培訓的第一課就是理解用戶需求。在實踐中,設計人員最常忽略的事情就是設計思想在專業上是“美”的,但並不符合用戶需求。當然,最好的設計一定是兩者的結合,例如第一代蘋果手機。

想象一個機構開發了一套針對小學生的安全教育課程,這套課程採用了全球最先進的思想,包含了最前沿的安全教育方法和理念,運用參與式方式和許多道具,教學效果非常顯著。該課程每學期上8節課,需要4個學期一共32節課。從專業角度看,這是行業裡最好的課程,但是用戶的角度看,它並不是一個好的規模化產品。因為很少有學校可以連續四學期拿出這麼多的課程,在現有的主流教學體系中很難匹配。或許可以通過激勵措施找到一些合作學校,但對成千上萬的規模化目標就門檻太高。

有時產品本身設計不錯,但複製門檻很高,也會對規模化造成阻礙。例如一家做心理支持的機構針對遭受校園暴力的中學生開發了一種干預方式,在考察之後當地政府非常滿意,想要立刻在全市二十所學校試點。但是該方法對於實施的人員要求很高,培訓時間也非常長,因此,僅僅對試點的需求該機構就需要花費一年時間準備。

事物同樣的精度對不同群體的意義是不同的。在植物學家眼裡,紅富士、嘎拉、桑薩、紅玉差異很大,但在想吃水果的人看來他們都是蘋果。一筆28*42的帳,在財務眼裡必須是1176,但在項目人員看來這是一筆30*40=1200左右的花銷。精確並不是不好,特別是對學術研究或實驗數據,精確非常重要。但慈善規模化究其原因,是因為某種社會公共福利的資源總量太少,需求總量太大,有許多人無法得到一些基本保障,所以需要工序化、創新的方式來放大有限的資源以補足需求。

雖然許多組織都有自己的慈善產品,但不是每一種產品都符合規模化的設計。不少組織設計的產品都會優先追求專業最優而不是用戶最優,或是局部最優而不是全局最優。常見於追求滿足本領域的前沿和先進思想,注重完整性,難以容忍策略性的缺陷,導致產品複雜或使用門檻很高,亦或是重複生產產品的體系跟不上,包括量產、客服、迭代等。其實不只是公益組織,不少商業組織也是一樣。只要不違反專業的一些硬性底線,規模化的產品應當充分適應用戶的使用特點,或是在某方面有足夠的優勢來引導用戶形成新的習慣。以用戶為核心而不是依靠專業想象力設計產品是規模化的關鍵之一。

產品投送

與商業社會一樣,慈善產品必須經過特定的渠道才能達到用戶手中。有效渠道的建立對規模化至關重要,但並不是每個機構都能意識到這點,慈善組織更習慣於將精力放在產品本身。

DKT是全球計劃生育和預防艾滋病領域的知名非營利組織。該組織通過創新的技術與商業方式開展工作。DKT進入中國時開發了一款名為“魔宙”的安全套。這款產品本身質量非常好,性價比相較同類產品要高很多。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在幾年的時間內DKT都沒能打開銷售渠道,只是通過慈善渠道對艾滋病和各類性教育項目進行了大量捐贈。許多使用之後想要購買的人群都無法從市面上買到。不久後DKT就退出了中國。

經常去沃爾瑪和屈臣氏的人會了解,雖然超市商品琳琅滿目,但其實同類產品只有幾種,至多十餘種。以酸奶來說,沃爾瑪每增加或減少一個品牌,都會對所有品牌的銷售造成極大影響。新的品牌,無論是面膜還是鍋巴,想要進入這些超級商場的貨架體系都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在中國,國美和蘇寧電器曾一度控制了整個電器產品的銷售市場。在商業世界裡渠道的重要性有時甚至超過產品本身。在產品性能大致相同的情況下,渠道決定了產品的生死。

每年慈善領域都會生產數量巨大的產品,由於現有的資助範式,絕大多數的慈善項目的指標中都需要開發新產品以顯示項目成果。但由於缺少使用渠道,不要說規模化,相當數量產品真實的使用不超過十位數,最後只能放在倉庫或展示櫃中蒙塵。

不少人聽過可樂可樂配方的傳說,其實現代化學研究已經可以高度還原可口可樂的配方,至少做到普通人味覺難以識別。可口可樂的成功不只是因為配方,更在於冠絕全球的品牌知名度和物流體系。那些最為偏遠貧窮的地區可能沒有任何衛生醫療設施,但很可能見到可口可樂的售貨機。強大的投送體系才是可口可樂的根本。

規模化產品的形態多樣,因此投送渠道也差異很大。如果產品通過公立學校實施,那麼可選範圍很大,因為公立學校基數龐大,這所學校不行可以換另一所,一個區的教育部門不行可以換另一個區。如果產品是在盲聾學校實施,那可選範圍就很少,因為一所城市只有一所盲聾學校,並且只侷限於大城市。如果一所學校沒談成,一個城市的渠道就中斷了。和大量小機構的合作投送,談判的總時間長,因為每個機構都需要經歷相同的步驟,但風險分散。和少量大機構合作,談判總是簡短,但風險可能更高。常見的投送方式可能包括加盟、協會、網絡、直營和多種類複合。

值得一提的是,“開源”是很好的提供公共產品、創造社會價值的方式,但它並不是規模化的方式。因為開源只需要開放使用權限,而不是通過重塑體系以提供穩定跨數量級服務的過程。舉例來說,一個機構將一套理財課程開發成了視頻,將該課程傳送至大型的視頻網站,任何人都可以觀看學習,最終視頻有1000萬點擊量。但這不是產品的“規模化”。如果該機構建立了一套在線學習系統,他人登陸之後可以觀看課程,並在每節課程之後填寫2-3道的評估問題,系統可以根據用戶的觀看動作、答題正確率等進行評估分析,並對用戶的年齡、受教育程度、來源、偏好等進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制定推廣策略並迭代課程,能夠準確發佈數據的增長量、課程有效性、單個用戶觀看所花費的成本等,機構本身也因此不斷提升提供標準服務的能力,這個過程才是慈善的“規模化”。

在產品投送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個重要現象是超機構管理。大多數慈善規模化的過程,都需要藉助合作進行,而這種合作的強度與依賴度,要遠強於一般的項目合作。在合作過程中,合作團隊之間的關係可能超過機構內的同事關係,比起其他不同業務和職能部門的同事,他們更信賴合作的團隊,在一起共同學習、分析甚至吐槽的意願更強,但他們在法理上的財務和行政彙報卻分散在多個機構。這些團隊共同組合成了一個“虛擬機構”,規模化的發起機構就需要進行一種超機構化的管理,這會對管理能力提出不小的挑戰。

慈善的發展與其他領域並無本質區別,都是先從個體開始,逐漸形成以零散機構分佈的、以小範圍群體開展獨立工作或合作程度較低的農業或手工業狀態。當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各機構之間相互依存,從業務到職能都被市場進行細化分工,建立起完整的生態鏈條,就進入了工業化時代。“工業”的核心不是流水線,而是通過管理和技術將高度依賴於個體的技藝進行規模性的輸出。慈善規模化就具有典型的工業特點。規模化的普及,代表慈善領域開始向新的時代過渡。

此外,技術是容易被慈善領域忽略的力量,有時甚至還會遭到“歧視”。慈善規模化的過程非常複雜,技術的使用很重要。例如,由於規模化數量級較大,從萬到百萬都很常見,傳統通過很多人員計算後統計到Excel報表中整理就會浪費很多人力,還可能出現錯誤,查找也不方便。所以,一個能夠實時終端填報、熱存儲(實時可查)的數據系統就非常必要。此外每個合作伙伴可能都需要相同的流程來進入規模化程序,合作團隊也可能分佈在諸多地區,在線協同辦公和進度控制的工具就很必要。但並不是所有團隊都要專門開發新的系統或工具,而是組合使用已經成熟的工具,有不少還是開源或免費的。即使需要更高級的功能,收費也都能承擔的起。只有少數機構需要根據需求專門開發系統並需要較多的投資。


資助思路的改變


從運營層面看,慈善與商業很大的不同在於。商業組織通過業務能夠直接賺取利潤並決定利潤的用途,慈善組織則需要通過理念和成果打動出資者,並在組織使命與出資者意願的共同框架下開展工作。因此出資者的行為和喜好會對慈善結果產生很大影響。在規模化的過程中,如果說有什麼力量比實施機構的理念對規模化進程影響更大,恐怕就是資助群體了。當前慈善資助的範式對慈善規模化並不足夠友好,有時還可能造成阻礙。以產品來說,產品設計是規模化的基礎,產品設計的基本思路是隻設置結果期待,不進行嚴苛的過程管理。傳統慈善項目是高度結構化的設計,例如三年之內,什麼時間做什麼培訓、開幾次會議等等。規模化產品的迭代非常快,每個月都可能有新的變動,因此要隨時調整,否則就不可能是個好產品。一個模範的傳統項目應當是完美的在規定時間內按計劃完成所有活動,決算高度符合預算。但一個好的規模化恰恰相反。傳統項目設計和管理的思路不能用於產品化設計,更不用說規模化。

因此,資助方資助規模化工作的本質是資助規模化結果而不是過程。資助方應當關注資助的結果是什麼,並且調整資助策略。例如資助項目書需要有更靈活的空間。一些基金會會設置core funding,在資助之前會認真理解結果和目標是什麼,並設立一些總體目標,資金可以任意使用,最後只要提交進展報告和財務流水就可以,除了總數甚至不需要提交預算細項。但又不同於非限定性資助,並不是直接捐贈給機構,而是用於某個特定目標但不需要太過具體計劃的項目。

資助方在考察規模化思路的時候,如果執行機構能清晰描述出路徑和回答每一個問題,那麼幾乎可以確定許多回答都是編的,也會和實際操作偏離非常多,因為這不符合常識。任何一個組織,無論商業還是慈善領域,那些偉大的領導者在最開始都想不到未來會發展何種具體形態,但他們能看到前景,並在路途上不斷探索改進。他們無法精確描述要做的各項事情,但心裡有目標,知道要做什麼,不做什麼,這是歷史經驗。

在評估方面,規模化存在一個先天的矛盾。一個產品如果沒有在最開始進行有效性的驗證,就很難得到規模化的支持。然而事實上,符合“有效性”的驗證,只能在規模化效應之後開展,因為小規模原型的驗證與大規模使用的驗證是不能通用的。

其實並不是每個探索性的項目都要做評估,特別是複雜評估。當前慈善領域的很多評估方法是從醫學領域借鑑的,兩個領域有完全不同的事實基礎。高有效性的方式,例如隨機對照試驗在規模化的成熟階段才有意義,探索性的項目會進行非常快速的修改,產品也會經常迭代,很多自然科學和醫學領域的對照方法不是不能使用,而是要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規模化產品原型的評估可以通過對觀察及既往資料的綜合分析開展,並不一定要以專業的、符合學術範式的方法進行。


“規模化”的誤解與汙名


1900年,物理學泰斗開爾文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了專題演講。演講中提到,物理學的大廈已經建成,剩下的只是一些修飾工作。但在這晴朗的天空之上,仍有兩朵烏雲漂浮。開爾文所說的兩朵烏雲之一,就是用當時的物理學體系無法解釋的黑體輻射,也就是關於光的性質。

物理學界對光的性質的爭論歷時已久,牛頓和拉普拉斯都認為光是一連串的粒子,達芬奇、惠更斯、菲涅爾、泊松認為光是波。19世紀不斷增加的實驗證據使得人們越來越確信光是一種波。直到1905年,愛因斯坦用光電效應確鑿無疑的證實了光的粒子性,人們終於意識到粒子和波這兩種性質是有可能調和的。新的視角極大衝擊了人們的思維,量子理論隨後開始發展,並在不久的將來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起,推翻了整個經典物理的大廈,重寫了近代物理學的教科書。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今天中學物理課本中的內容。在當下的學生看來這似乎是一件非常尋常的事情,但是在100年前的傳統物理學認知裡卻難以理解。他們認為波和粒子是決然獨立的兩種性質,如果一件事物是波,它就不會是粒子,如果一件事物是粒子,它就絕不會是波。這其實是人類思想史進步過程中屢見不鮮的現象:那些看似獨立甚至對立的兩種事物,其實只是更廣泛維度(思想)的兩種投影。它們不是割裂的、對立的、矛盾的,而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在不同環境、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

慈善規模化亦是如此。人們在談到“規模化”時經常以“小而美”作為對照,這種想法的預設是:事物只有小的時候質量才是可靠的,才是有人文氣息的,才是關注到個體的。規模只意味著大,意味著冰冷,意味著把一個個個體抹殺抽象成枯燥的數字。這種預設的問題在於,將連續發展的整體分割成了二元對立的形態。

規模化並不是讓一頓營養豐盛的晚餐變成一百包壓縮餅乾,而是在只有一所協和醫院和清華大學的前提下,通過鄉村教師和醫生讓五億人口得到基礎的教育和衛生服務。規模化思想的邏輯是:一個擁有高超技藝的專家在效率和效能上不可能對抗一個成熟運作的管理與技術體系。在慈善領域,時常能看到一些長期疲勞工作的人,他們經常加班、沒有假期、隨時響應,傾盡一切來為目標人群提供幫助。誠然,我們要對這些工作者致以深深的敬意。但是如果慈善的運轉機制是為了幫助一些人而犧牲另一些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那至少說明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改進。

不間斷的服務在一些情況下是必要的,但不一定只依靠個人,而是可以藉助一個科學分工的體系。溫暖和關懷也不只存在於小的、鬆散的機構。那些管理嚴格、注重結果的大型組織同樣可以充滿人文氣息。技術和數據並不天然冰冷,它取決於技術和數據的目的。規模化與質量和“美”也不矛盾。規模化並不是抹殺人的價值,恰恰是發揮了人的價值。當知識工作者通過管理將個人技藝分解為可複製的體力勞動,才能節省下來時間用於優化體驗、解決更重要的問題和創新。當然,規模化也會產生很多問題,但問題的解決是通過更好的管理以及和其他非規模化的方式共同配合,而不是反對規模化。慈善組織不但要“看見”每一個個體,也要“看見”更為廣泛的、還等待著我們支持的個體組成的“群體”。

當然,與自然科學領域不同,社會人文領域並不存在客觀衡量的標準。自然科學領域最新被驗證的理念一定是最正確的,但人文領域的思想卻很難說。一種理念可能一時流行但很快不適應時代,也可能很久以前的過時理念在特定條件下又重新煥發光彩。對慈善規模化來說,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闡釋,但要作為共同標準,就需要將理念進行精準定義並量化。可以確定的是,每種理念最終都要經受市場和時間的雙重檢驗。只有那些符合真實世界需求的理念才能生存下來,並指引從業者為社會提供更好的幫助。

(本文作者王龍璽,你我夥伴性教育支持平臺理事。主編開發多項性教育技術資料及公益慈善課程,曾為聯合國人口基金、國際助殘等多個組織擔任各類公益項目顧問。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