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你沒見過的那些北洋大帥的昔日舊照


張作霖,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人,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首領,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曾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被清政府招安後,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多次抵制日本人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1928年6月4日,被日軍炸藥炸成重傷,當日逝世。

曹錕,字仲珊,直隸省天津縣大沽口人,中華民國政治及軍事人物,直系領導人之一。1890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任毅軍哨官。1894年赴朝鮮參加中日甲午戰爭。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馮玉祥等人發動的北京政變趕下臺,囚禁於中南海。1926年獲釋,到河南投奔吳佩孚。1927年曹寓居天津。盧溝橋事變後拒絕日本所請出面組織新政府。1938年5月17日病逝,1939年12月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段祺瑞,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生於安徽合肥,所以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


馮國璋,字華符,直隸河間縣西詩經村人,直係軍閥的首領,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早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1903年馮國璋任中央練兵處軍學司正使,後歷任統制和第一軍總司令。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袁世凱稱帝后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徵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並聯合五將軍發出逼迫袁世凱取消帝制的通電。

馮玉祥,字煥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縣,生於直隸青縣,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北軍閥,是蔣介石的結拜兄弟。本屬直係軍閥,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倒戈,改所部為國民軍,後敗退西北,自成勢力。1935年晉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48年7月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籌備工作,9月1日因輪船失火遇難,終年65歲。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黃陂人,人稱“黎黃陂”,清末與中華民國政治家,中國北洋政府大總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他清末加入海軍,後擔任新軍協統,武昌起義後,擔任湖北都督、中華民國副總統;袁世凱大總統死後他開始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民國十二年退出政壇,移居天津投資實業。民國十七年,其因腦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歲。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人 。近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中華民國初年傑出軍事領袖。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1915年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先生遺集》。

吳佩孚,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有“常勝將軍”之名,首位亮相《時代》雜誌封面的中國人,被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 ”。吳佩孚是秀才出身,後投效北洋,善於用兵。在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1939年12月4日被日本軍醫殺害。

張紹曾,字敬輿,生於直隸大城縣。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任北洋督練公所教練處總辦。1911年任新軍第二十鎮統制。武昌起義後,與吳祿貞等舉兵反清。1911年11月7日吳祿貞被袁世凱暗殺後,調任長江宣撫大臣,未赴任,潛至上海。1913年被袁世凱任為綏遠將軍。1916年任北洋政府陸軍訓練總監。1922年任陸軍次長,次年任國務總理,主張迎孫中山入京協商南北統一,為總統曹錕所忌,不久去職,退居天津。1928年遇刺身亡。


張勳,原名張和,字少軒、紹軒,號松壽老人,江西省奉新縣人,中國近代北洋軍閥, 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被稱為“辮帥”。張勳清末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1913年鎮壓討袁軍。後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後被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後病死於天津。

張宗昌,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人。[1]奉系軍閥頭目之一,長期盤踞山東,被當作是禍國殃民的軍閥範樣,人稱他為“三不知”將軍,是徹頭徹尾的反派人物。張宗昌是北洋軍閥當中聲名最劣的一個,主政山東時土匪作風不改,無建樹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