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廈大山大海大,血脈相連一家親

●在國內率先開創了“潮汐動力學”和“海平面的研究”

□ 盧昱 黃偉彬

東海之濱,廈門大學臨海而建。渤海之邊,山東省因海而生。

廈門大學與山東,有著相似的海洋文化,有著深厚的校地情緣。在歷史浪潮中,廈大、山大、海洋大學攜手奮楫萬里海,揚帆潮頭正當時。

劉椽曾任廈大山大化學系主任:

“我最高興學生超過自己。”

1921年,陳嘉庚懷著“教育救國”信念,創辦廈門大學。他嘔心瀝血傾資辦學,“立下興辦生物科以為開發祖國山海資源之長計”。短短几年間,廈大“可與歐美諸優等海洋研究所匹美”……

廈大首屆生物學學子伍獻文,後成為我國魚類學、水生生物學的奠基人,1935年主持了“渤海海洋調查”。這場歷時6個月、航程7054海里的科研之路,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對渤海、黃海北部多學科、長時間航海作業的海洋調查,成為我國海洋科學考察的開端。廈大與山東因為海洋,開始了深厚的地緣聯結。

唐世鳳是伍獻文的學生,後成為我國海洋科學教育事業的奠基者,負責此次考察的具體籌備和組織實施,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到海洋學、接觸到祖國的海洋。1936年,唐世鳳再到煙臺,完成了山東省最大的海灣——渤海萊州灣帶魚孵化漁場的觀測報告。1946年,唐世鳳受聘籌建廈門大學海洋學系,這是我國第一個專事海洋學高等教育的機構。

20世紀30年代,日寇侵襲、戰火蔓延,東南半壁江山已安放不下一張書桌。1936年冬,廈大西遷長汀,成為當時粵漢鐵路線以東唯一的國立大學。

山東諸城人、時任廈大化學系主任的劉椽,負責化學系西遷。斜跨福建省,運上一堆玻璃儀器、藥品、圖書,走了20多天終到長汀。他把孔廟當辦公室、祠堂當宿舍、牢房改成實驗室。他一人擔起九門化學專業課,以英文原版書為主線,自編講義;用竹管代替自來水管、泥炭火爐代替酒精燈,帶學生開展實驗訓練;批改作業除專業知識,英語的語法和化學拉丁文的表達也細緻修改。這種集知識、技能、語言為一體的“全方位教學法”,形成了完整的“教學鏈”。

劉椽的助教盧嘉錫在他的鼓勵下,兩年後考上全國只招一名的“庚款”留英生。從江西臨川步行到長汀求學的鄧從豪,在劉椽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陳國珍、蔡啟瑞更是常聚老師劉椽家中,粗茶淡飯中,一心為了學術家國。

抗戰終於迎來勝利。劉椽離開廈大回到山東老家,擔任山東大學總務長、化學系主任,後赴河南籌建鄭州大學。盧嘉錫、陳國珍、蔡啟瑞之後在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催化化學等多有建樹,培養了許多人才。後成長為量子化學家、教育家的鄧從豪,也在劉椽的邀請下北上,開啟了與山東大學的諸多故事。時任校長薩本棟問劉椽:“在廈大18年最高興的是什麼?”劉椽答:“我最高興學生超過自己。”

唐世鳳帶領廈大師生北上青島

組建山東大學海洋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百業待興。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科系調整,唐世鳳帶領廈大海洋系教師2人、學生18人北上青島,與山東大學赫崇本教授及講師1人、繪圖員1人,組建山東大學海洋系。1959年,以山大海洋係為基礎,新中國第一所、當時亞洲唯一的一所專門培養高級海洋人才的高等學府——山東海洋學院成立。

當時跟隨唐世鳳北上的助教陳宗鏞,後在國內率先開創了“潮汐動力學”和“海平面的研究”。跟隨北上的學生之一施正鏗,1987年任山東海洋學院院長。1988年,山東海洋學院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後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

廈大1927級學子、我國海藻學奠基人曾呈奎,在山東參與籌建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我們在戰爭中失去了所有的家底……”需要在低溫下進行的海洋生物實驗,曾呈奎就定做了一個大冰箱做實驗室,穿上防寒服在裡面埋頭工作。數十年後,原來那個小小的實驗室現在已成為世界聞名、我國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應山東急需人才的要求,想調你到山東工學院任教。”1953年,時任廈大校長王亞南對時任廈大機械系教研室主任的艾興說道。這位曾經的廈大學子也踏上了北上支援之路。艾興後來成長為我國切削加工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首創融合切削學與陶瓷學於一體的陶瓷刀具研究和設計的理論新體系,獲國家發明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培養了碩士生100餘人,博士生和博士後60餘人。

1956年,教育部在青島舉辦的暑期物質結構學習班,盧嘉錫擔任主講之一,鄧從豪在他的指導下,逐漸與物質結構及量子化學結下不解之緣。1978年,鄧從豪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及山東省科學大會獎,後任山東大學校長。同在1956年,山東大學教師張克從、蔣民華被派到廈門大學化學系進修,也師從盧嘉錫,回校後組建了晶體生長專門化小組,即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前身,後成為我國重要的晶體培養基地,不僅滿足國內生產需要,還大量出口到國外。1991年11月,蔣民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海上山東”建議提出

“透明海洋”工程創三個國際第一

廈大、山大、海大,都有一顆向海圖強之心。20世紀90年代,廈大校友、山東省科學院原院長、海洋學家尤芳湖,提出“海上山東”的建議。他組織了“山東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5000多人次參調;主持多學科、多層次的“山東省海島調查和開發試驗”,首次確認山東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326個……

2013年,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成功獲批,成為我國海洋領域首個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這個“國之重器”籌備近十年。廈大1981級海洋系學子、現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潘克厚,自2005年籌辦起就參與其中。實驗室所承擔的“透明海洋”工程,已填補了國內兩項空白,創造了三個國際第一。

在廈大的發展歷程中,也不乏山東人的奮鬥身影。山東濰坊人、1979級山東海洋大學學子焦念志,2000年加盟廈大,現擔任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副主任。同是山東濰坊人的王克堅,現擔任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院長。山東臨沂人王海黎,1988年來廈大求學,已負責建起了廈大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嘉庚”號科考船……

“鑑於我國海洋科學的薄弱和任務的艱鉅,雙方共同感到迫切需要加強單位間之協作,以促進海洋科學事業的發展。”1963年,廈大與當時的山東海洋學院就簽訂協作合同。時隔近半個世紀後的2002年,廈門大學與山東大學再次簽訂了校級合作協議,繼續深化“師資共享、人才培養、科研合作、資源共享、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近十五年內,廈大培養了6000多名山東籍畢業生,相互交換學生進行交流近千名;近兩年為山東省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開展幹部研修班近500個班次、27000人次;承接山東省企事業單位委託項目近30項,合同金額超過千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