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同樣是四面迎敵,為什麼普魯士能統一德國,而魏國卻不能統一六國?

小龍蝦148499353


周天子末年權力非常微弱,根本沒有一個諸侯國將周天室放在眼裡,當時的周天室不得不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國存在。最初天下諸侯國中比較厲害的一個國家是晉國,不過後來晉國被趙魏韓三個大家族給架空了皇室。後來周天子在冊封三大家族為諸侯之後,三大家族也瓜分了晉國,也就是歷史上的三家分晉的故事。

晉國被分裂之後,魏國的實力最為強大土地面積也佔的最多。魏國曾一度發展強大虐遍了周邊的國家,可是後來魏國卻還是被秦國所滅。19世紀西歐的普魯士也面臨著一個類似的情況,當時普魯士也就相當於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諸侯國,可是後來普魯士卻成功的統一了德國北部,多次發動普法戰爭侵佔法國比利時的國家的土地。

兩個國家的性質相同,為什麼差別會這麼大呢?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要問題。

一、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魏國。

魏國是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也是當年的戰國七雄之一。從公元前334年建國到公元225年被秦國所滅,一共延續了179年。

魏國最鼎盛時期佔據了現在的河南,河北,山西,陝西,江蘇部分。從面積上來說幾乎可以與齊國叫板,從實力上來說也可以吊打秦國。魏國是戰國七雄州首先稱王並且實力大增的國家,但後來魏國在與齊國還有楚國的戰爭中不斷吃敗仗,導致魏國實力下降,天下各路諸侯群起而攻之,最後魏國被秦國所滅,魏國也是戰國七雄中第3個被滅亡的國家。

二、接著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普魯士

歷史上的普魯士國通俗的來講,其實就是指德意志帝國北部的一個諸侯國,只不過在他們那個地方叫做公國。普魯士名義上歸屬德國,實際上卻擁有著絕對的自治權。

當時德意志帝國就相當於是周天子控制之下的戰國,雖然表面上地域廣大,但是國境內全部是些獨立自主的邦國,其中普魯士和奧地利是最強大的兩個國家。

普魯士王國經過俾斯麥治理之後,不斷的發展壯大,19世紀中期在英國和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之下統一了除了奧地利帝國之外的所有原屬於德意志的帝國的全部地區,並且在1871年的時候建立了當時的德意志帝國。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當時魏國的情況和普魯士確實是非常的相似,但奇怪的是是成功統一了德國北部,而魏國卻並沒有統一當時的天下,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瞭如此不同的結局呢?

一、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雙方基礎力量的對比。

當時的普魯士王國擁有德意志王國2/3的人口以及一半以上的土地,而且所佔區域土地非常的肥沃,糧食產量也相當充足。戰國的人口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統計,所以並不能確定魏國的人口在當時天下之中所佔什麼樣的比重。

從土地上來說魏國地盤雖然比較大,但絕對沒有佔到周天下的1/5,至少一個楚國的面積就要壓過兩個魏國。所以對於普魯士來說,在統一德意志北部的過程中,在人口還有土地上來說佔據著絕對的優勢,相當於有一個大部分吞併一個小部分。

而與之相反的是,魏國則是相當於有一個小部分吞併一個比自己更大的部分。

二、接著,從雙方的地理位置上對比,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普魯士當時是存在於德意志帝國的東北地區,北部地區沿海,與俄羅斯帝國接壤。普魯士王國與德意志的其他邦國交界處都是有一定的地理分割,在國家進攻防守上不需要消耗太多的力量,再加上普魯士王國本來就有著一定的人口還有土地優勢。

相對於德意志北部其他的邦國來說,普魯士具有更持久的可消耗資源,還掌握著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所以就算是慢慢的蠶食,也可以統一德意志的北部地區。

與之相對比的魏國就沒有那麼好了,西邊是進可攻退可守的秦國。其他方向則是有野心的一些諸侯國家。所以魏國雖然強大,但相當於四面環敵,而當時冷兵器時代拼的就是一個人口和資源消耗。魏國可能單挑其他國家沒問題,但是大家一起群上的話,魏國根本不是對手。

而且魏國所在之地四周大多是平原,根本沒有什麼天險可守,全部都要靠人力設防來把守。在古代的時候,交通又不發達通信也不快,如此龐大的土地則需要耗費大量的兵力來鎮守。

就算不發生戰爭,長時間的軍事消耗也會拖垮一個國家。何況當時的秦國時不時還從國內出來攻擊魏國。就算魏國再強大,也經不起這麼多的折騰。

三、最後,我們來重點看一下雙方在當時形勢中佔據的地位,一切就更加明朗了。

魏國在成立之初歷經圖治,變法圖強,吸引天下人才,將魏國治理成了七國之中最強大的一方。不過魏國在強大的同時也表現出了自己的好戰特性,比如說攻擊了秦國取得了河西以及上郡等地區,同時也滅掉了中山國,將為國的國土面積發展的空前壯大。

魏國的強大對於其他的國家來說自然也就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所以當時戰國中的各國紛紛將魏國當成了自己的敵人,也就“槍打出頭鳥的道理”。

魏國當時的基礎生產資料有限,前期瘋狂擴張的土地的因為缺少一定的天險阻隔,導致國家在維護國土面積的時候達到了一種防禦極限。所以魏國後來在對國家的統治中,逐漸表現出了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態,開始接連吃到了敗仗。

魏國被削弱之後,秦國進攻一舉拿下了魏國,魏國也就走向了滅亡。對比於普魯士,普魯士並沒有面臨著四面環敵的情況、而且當時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明白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要足夠的人才支撐,擴張也必須擁有足夠的生產資料。


所以普魯士前期和魏國一樣採用了一定的政策吸納人才,為後來的普魯士帝國發展壯大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有足夠的人才支撐之後,普魯士便開始大力的發展國家內部的工業,提高全民的經濟收入,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並且率先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普魯士的綜合國力得到了空前絕後的,而且也積攢了大量的生產資料,可以供戰爭時消耗。

所以當時在西歐大陸上能夠與普魯士相匹敵的根本沒有幾個。

在普魯士統一德醫治北方的地區的受非常的輕鬆,因為德意志北方的各部分勢力根本沒有資格和普魯士叫板,所以很多地方都是望風投降,畢竟投靠到普魯士要比跟著之前的德意志過得更幸福,所以普渡車在基本上不費什麼力氣的情況下就統一了德國北部,不過由於奧地利王國面積廣大而且人口眾多。所以普魯士自始至終都沒有統一奧地利,普魯士只是在統一德意志北部之後,重新建立了一個德意志帝國。

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國際形勢對於普魯士也特別的好,普魯士搞軍國主義時期,其實是得到了英國還有俄國的支持,從而保障了自己後方的安全。與之相對比,魏國在剛發展壯大之後後面根本沒有任何國家支持,反而四周都是攻伐他的國家,再說魏國有沒有絕對的實力可以搞死這些國家,自然也就難免走向滅亡的命運。

四、總結

綜合以上幾點來說,普魯士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首先就佔據著一定的優勢。其次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地區之前,已經開始不斷的積攢生產資料,發展軍國主義,從實力上完全超越周邊的集團。

而且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北方地區的時候,背後沒有人捅刀子還有俄羅斯和英國的支持。與之相對比,魏國的後方是秦國,秦國不但不支持魏國反而默默的在背後捅刀子,所以魏國自然也就不可能統一天下。


夏目歷史君


普魯士並沒有真正統一德國,德國的範圍應該是神聖羅馬帝國,或者是全部日耳曼民族傳統聚居區。至少應該包括瑞士、盧森堡和奧地利。盧森堡貴為選帝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長期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之於德國,就相當於陝西、河南之於中華,連奧地利都沒有統一,哪能稱得上統一全德?按照統一中國的標準,普魯士充其量算是基本統一了奧地利之外的德國北部,離統一全德國還早的很。



普魯士能統一北德,一是因為搞軍國主義,軍事強悍,二是俾斯麥雄才大略,長袖善舞。那個時候拿破崙二世才是歐陸的出頭鳥,是大英帝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俾斯麥統一北德實際上獲得了英國的支持,沙俄對俾斯麥統一北德也是中立和默許的,歐陸強國無非是法普奧俄,俾斯麥只要打敗奧地利,和他達成平分神羅的協議,然後擊敗法國,就萬事大吉了。

所以普魯士其實沒有真的四面受敵,德國真正出現四面受敵的困境是在統一北德國之後,普魯士版德國成為歐陸第一強國,成了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英國就開始拉上法俄包圍德國,然後才打了兩次世界大戰,把德國從超級大國的門檻上打回了二流國家。

魏國的處境大致相當於統一北德之後的普魯士版德國(第二帝國和第三帝國),也是槍打出頭鳥加四面受敵,所以從準超級大國被圍毆成二流國家。

這樣比較才有可比性。


子曰愛人


魏文侯魏斯在三家分晉之後,勵精圖治,變法圖強。師卜子夏,友段幹木,禮田子方,崇德尊儒,吸引人才仕魏。魏公子成、翟璜、李悝、吳起、西門豹、樂羊、翟角等一大批能臣干將來到魏國,南伐楚攻佔河外,西擊秦取的河西及上郡,北攻滅中山國。國家蒸蒸日上、人才濟濟,開創了戰國變法圖強的序幕。雖然魏文侯能聯結三晉,開拓魏國領土,但是好吃的肉被吃完,剩下的硬骨頭留給魏武侯、魏惠王,國家戰略不明,與齊楚韓趙秦開戰,造成桂陵馬陵之敗,太子虜、上將死,霸業功虧一簣。



橫槊賦詩G


眾所周知,普魯士和魏國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都是比較強大的國家,那麼為什麼普魯士能在1871年統一德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而魏國則在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滅亡呢?

1.在重視人才方面;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他是比較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能夠慧眼識金,他比較重視人才的發展,大力培養他們。使得自己的國力能夠得到快速的發展。

而魏國,在早期的君王還是比較重視人才的發展,開創了魏國的霸業,但是在後期的君王,尤其是魏惠王,他不僅不重視人才,還聽信小人的讒言,導致吳起、孫臏、範睢乃至信陵君魏無忌等人的出走,這些人才的流失,使得魏國的國力開始由強大變為衰弱。

2.在經濟發展方面;普魯士擁有德意志帝國2/3的人口和3/5的領土,大力發展工業,並重點發展重工業,佔有主導地位,推進國民經濟的軍事化。並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建立了關稅同盟,使經濟“一體化”,使普魯士的國力得到空前的提高,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

魏國在戰國初期,可是比較強大的國家,有成為一統天下的大勢,但是在後期,魏國經常要和齊國、秦國、楚國等國家打仗。導致無法休養生息,經濟得不到恢復和發展,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連年征戰,大量的消耗了自己的國力,還不能得到及時的恢復和補充,使原本比較強大的國家,不斷消耗,導致國力的衰弱。

3.在長遠的戰略格局方面:普魯士在經濟,政治,軍事方面,提前做好了戰略準備,為德國的統一,做好了前期的鋪墊,擁有長遠的計劃,並一步一步的在實施,戰略部署還是比較明智的。

魏國沒有一個長遠的計劃,在當時秦國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沒有抓住機遇,而是選擇秦國的求和,後期更是做出了,一個非常錯誤的戰略部署,把戰略重心放到了中原,這就導致自己深陷困境,使得國力更加的衰弱。

總之,魏國在強大的時候,沒有把握大好機會,錯失了許多良機,同時自己人才的流失,使得國力由強大開始慢慢衰弱,直至被強秦所滅,

而普魯士能夠在經濟,軍事,政治方面進行改革,使得自己的實力越來越強,並制定了正確的戰略部署,所以才能統一德國,建立強大的德意志帝國。


與君共談天下奇聞異事


從結果來看,德國與魏國的結果是一樣的結果!德國的目的是建立一個龐大的以德意志大聯邦為主,歐洲數他國家附庸的歐洲體系,最終曇花一現的部分時間實現了這個目標,遂而被擊敗!魏國在經歷了變法後,迅速的崛起起來,幾乎成為當時的力量中心,傲視群雄!

德國的崛起要從普魯士王國的統一德意志地區的戰略開始的,而在普魯士擁有這個能力之前,歐洲地區以法國大革命而興起的運動正在威脅各國的王權統治,更威脅著歐洲各國的獨立自主!

與法國有著北部領土爭端而交戰近百年的大英帝國,此時號召所有的對法國一家獨大不滿且擔心法國大革命蔓延的國家組成反法同盟,而普魯士則是英國重點扶持的國家之一,為此英國不惜提供資金和裝備武裝普魯士,並放任普魯士兼併一些德意志地區的邦國!

在擊敗法蘭西帝國的戰爭中,普魯士王國實力大為增強,在法蘭西帝國戰敗後,已經具備一個軍事大國的能力,英國在費盡腦汁擊敗法國後,不得不迅速進入保護法國提防普魯士王國的戰略!

一句話,英國不能讓法國在歐洲大陸崛起,而扶持起來普魯士,又因為普魯士的崛起,而保護過度削弱法國!實際上英法對抗普魯士及後來的德意志帝國,聯盟一直持續到二戰!直到二戰後德法和解!

魏國就比較悲慘,經過變法後,國力迅速碾壓周邊,一味地奔著稱霸決心,而非保持強盛的勁頭!造成其它諸國聯盟,而一些被魏國壓制的國家,轉而進行變法,例如秦國,正是通過變法形成了強大的國家戰爭機器!最終成了擊敗魏國雄心的主要力量!



涇水書生


其實是因為歐洲沒有出現類似秦國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大一統的趨勢,德國和魏國一樣,處於四戰之地,問題是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統一趨勢,魏國被打敗後消滅,而歐洲沒有出現大一統的趨勢,只是數次被打敗而已!


餘則成61501132519


能不能統一不僅由自己實力決定,還要由別的國家決定,敵國越差勁越容易,魏國最強的時間正是各國都在圖強的時侯不會任由魏國滅別國統一,打韓國打趙國就引起齊國干涉,而秦國統一時,齊國已經弱得不行,奉行不干涉主義,秦依次滅國,齊國都不管。普魯士統一期間,德國的地方政權都弱得狠,根本沒有獨立和普對抗的實力,唯一能對抗的就是奧地利,打敗奧地利後其餘國家就不敢對抗了,而且德國統一採用的是聯邦制,並不是秦國的大一統,德國的地方政權加入德國政府後還有很多自主權,反抗的意志也不堅決。


海中巖haha


魏國沒有統一,秦國統一了啊


絕世飛仙


因為魏國出了個萌萌噠的魏惠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