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霍去病經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辛苦,為啥士兵不譁變?

鹽荒子孫V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確實啊!霍去病能打仗是真的厲害,但是霍去病卻是一身的貴族病,一點也不憐惜手下的將領,絲毫也談不上愛兵如子這一說,那麼為什麼手下的士兵還願意為之效力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解答。

一、霍去病的“貴族病”

說實話,霍去病是個很典型的貴族軍官,會打仗是他的優點,但是在會打仗的背後,霍去病往往也是愛吃愛玩並且絲毫不體恤士卒,在《漢書》中有如此記載:

“其從軍,上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

這說啥呢?就是說霍去病在軍隊之中,隨身帶著廚子和各種肉食,打完仗之後剩下的口糧都扔掉了,而相對的是士兵們經常吃不飽飯。最可惡的是,士兵們吃不飽飯,疲憊不堪,而吃飽喝足的霍去病卻常常喜歡踢足球(蹴鞠)玩。

這完完全全是一副浪蕩子弟的樣子啊!就憑這樣的將軍,為什麼士兵們還是服從他並且敬佩他呢?

二、軍隊中的集體榮譽感

記得以前曾經看一個電視劇,裡面有霍去病徵討匈奴的片段,在征討之中有如此一個故事:

當時漢武帝知道霍去病出去打仗喜歡有好酒好肉此後,因此給霍去病準備了很多御酒。當時霍去病率軍在大漠中追擊匈奴,偶遇一眼泉水,其水甘冽。霍去病於是就拿出了幾罈子御酒倒在了泉水之中,然後大聲跟士兵們喊著:“這個是皇帝賜給我的御酒,我今日倒在泉水之中與諸君分享,希望我們能擊破匈奴,封狼居胥!”然後士兵們山呼萬歲,隨後分享這酒水。此後這個地方就被人稱作了“酒泉”。

當時這個片段給了我極大地觸動,讓我渾身熱血沸騰,產生了一種“男兒何不帶吳鉤”的感覺。為什麼呢?我想正是那種軍隊中的集體榮譽感。

這個故事可能是假的,但是我想在霍去病軍中不泛這些小手段來培養一種軍隊的集體榮譽感。正是因為軍隊之中有了這種集體榮譽感,因此軍隊才可以百戰百勝。

三、霍去病可以給軍隊帶來的實際利益

在漢武帝時期,為了適應漢武帝常年征戰,好大喜功的特點,漢代的軍功爵制也進行了改善,漢武帝曾經下詔書如此說:

“武功爵,級十七萬,凡值三十餘萬金。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減二等。”

也就是說如果你有軍功,一方面是社會地位的提升,一方面是實際的金錢利益。這時候你跟的長官的水平高下就很重要了。如果你跟著一個昏庸的長官,很可能錢每賺到多少人就沒了,如果你跟著一個霍去病這樣的長官,那麼可能你就會混得很好了。

我們簡單看一下霍去病的戰功幾何:

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鏖皋蘭下,殺折蘭王,斬盧侯王,銳悍者誅,全甲獲醜,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捷首虜八千九百六十級,收休屠祭天金人,師率減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戶。
捷首虜三萬二百,獲五王,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師大率減什三,益封去病五千四百戶。
校尉高不識從票騎將軍捕呼於耆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虜千七百六十八人,封不識為宜冠侯。……

關於霍去病的戰功的記載太多了。由此我們可以想象,霍去病的職位步步高昇,那麼手下自然也不會太虧。跟著這樣的長官有肉吃啊!因此人人無不效命死戰,都準備跟著霍去病高升。至於說之前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累跟自己的收穫比比那就不算什麼了。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霍去病分別在17歲、19歲、22歲時,先後只有4次領兵出征匈奴,不知這經常毆打士兵是怎樣的一個經常,為何正史難見記載;戰場本就瞬息萬變,難免風餐露宿、飢一頓飽一頓,而且今日不知明白生死,已然遠超辛苦的概念。難道士卒說睏乏了就讓大家睡覺,或者士卒說累了就讓大家休息,這才是體恤將士嗎?

顯然,不能將軍紀嚴明、令行禁止,同“毆打士兵或不體恤兵士”相提並論。假如,軍紀嚴明、令行禁止都能引起將士譁變,這樣的將領也不可能名垂青史。但是,霍去病卻是名垂青史的西漢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更是漢武帝寄予厚望的重臣,又豈能真做出“經常毆打士兵”和“絲毫不體恤將士”的事情來呢。

假如,霍去病和張飛是一樣的人物,動不動就會醉酒 “鞭撾健兒”,而他身邊的隊伍又多為匈奴降將降卒組成,不要說麾下將士隨他浴血奮戰,一旦到了匈奴人的地盤,譁變的機率豈不非常的高。結果,張飛被帳下將張達和範疆(強)割下了腦袋,而霍去病領兵不但沒有出現士兵譁變,反屢立戰功。這也足以證明,霍去病不可做出“經常毆打士兵”或“絲毫不體恤將士”的事情來。

正所謂:“空穴來風,未必無因。”那麼,霍去病在帶兵打仗上,究竟有哪些受人非議的地方呢?

從史書的評與議,分析霍去病的帶兵疑點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和《漢書·衛青霍去病傳》都有記載:“霍去病率軍出征時,漢武帝都會派太官為他帶數十車生活用品。但回來時,又會丟掉剩餘的米和肉,而士兵卻有捱餓的。在塞外作戰時,軍糧不繼,將士們餓得爬不起來,而霍去卻還要開闢場地,踢球玩樂。”

太史公和班固說這些,難道是為了貶低霍去病嗎?當然不是,因為後面還有一句話:“大將軍衛青為人仁慈,熱愛士兵,謙和禮讓,靠和善柔順來討好皇上,但天下卻沒有稱讚他的人。”

也就是說,天下人對霍去病的作法比較稱讚,而對衛青的“為人仁慈,熱愛士兵,謙和禮讓”並不認可。

那麼,霍去病“回來時,丟掉剩餘的米和肉,而士兵卻有捱餓的”,難道是故意讓士兵捱餓嗎?答案當然不是。

其一:“回來時,丟掉剩餘的米和肉,而士兵卻有捱餓的”說法存疑。公元前123年,17歲的霍去病率領輕勇騎八百出徵,斬獲敵人2028人,並俘虜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因此被封為冠軍侯。此戰,顯然是大勝,返回時又豈能沒有軍糧繳獲。既然有繳獲,返回時就不應該出現士兵捱餓的情況。

同樣,在公元前121年春、夏兩次攻佔河西和公元前119年春的漠北戰役中,霍去病率領的將士,均取得大勝,當然繳獲不會少,又怎麼會出現士兵捱餓的現象呢?

假如確實存在士兵捱餓,而霍去病卻將剩餘的米和肉丟掉,這豈不證明他想和將士同甘共苦。

或許有人會問,他為何不將剩餘的軍糧分給士兵呢?這是否與韓信的“背水一軍”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異曲同工之妙呢?誰又會說韓信不顧將士的生死、曹操不顧體恤將士呢?或許,霍去病是為了激發大家加快返程的腳步,早一天返回,早一天有飽飯吃,以免因一、兩餐的飯食而影響返程的速度,反而造成消耗增加。

同時,霍去病實施的是“迂迴縱深、穿插包圍”的奇襲戰略,本就是以戰養、就食於敵,忍飢挨餓豈不非常正常。

其二:對史書記載的“在塞外作戰時,軍糧不繼,將士們餓得爬不起來,而霍去卻還要開闢場地,踢球玩樂。”說法理解有誤。對此,可能有人認為霍去病“絲毫不體恤將士”,將士們都餓得爬不起來了,還要踢球玩樂。假如,將士們確實餓得爬不起來,又怎麼能踢球玩樂呢?顯然是將士們餓得不想動而已,而霍去病為了保持將士們的戰鬥力,便以踢球的娛樂形式,激發將士們時刻處於戰備的亢奮狀態。反之,將士們一直處於萎靡不振的狀態,又何來戰鬥力可言。

其三:軍旅之中,有時出現將領對士兵“動粗”實屬正常現象,並不算“毆打士兵”。例如,經歷過至少連續24小時野營拉練的軍人都會深有休會,一旦中途停下吃飯時,許多官兵就會倒下呼呼大睡,既不想起,也不起吃飯,這時指揮官在叫不醒的情況下,就會動粗,對著不起來的士兵踢上幾腳,督促他們儘快吃飯趕路。因此,霍去病的軍營也絕對存在此類“毆打士兵”的現象,但並不會遭到士兵記恨。

其四:也不排除史家感性左右理性的“有心之言”。太史公本就沒有過從戎經歷,只是將一些軍中將士的言論片面記載下來也是有可能的,但不一定符合“軍事”常識。同時,太史公出身於士族門閥之家,對於衛青和霍去病這類出身低微,而且通過戰功身居高位者,心中就算存有一點感性上的偏見,也實屬正常。如:他在《史記·佞幸列傳》寫道:“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竟然將軍功赫赫的衛青和霍去病,與鄧通、趙同、李延年之類的佞臣相提並論。

以此來看,霍去病應該不會真正做出“經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事情來,當然也就不會出現士兵譁變之說了。

假如這些還不足以證明霍去病是否“經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話,那麼再看看“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對其治軍之能的記載。

從霍去病的將與帥,解析他的治軍之能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認為衛青是個帥才,而霍去病只是個衝鋒的將才。其實,霍去病是歷史上一位被嚴重低估的帥才。例如:他的用兵之道,已超越古人;治軍之道,更是難有相提並提者。

用兵,超越古人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

漢武帝想要教霍去病學習孫武兵法,但是他卻說:“打仗應該隨機應變,審時度勢,而古人的兵法已不適宜當前的形勢。”

正所謂:“能發現問題者不算人才,而又能解決問題者才是高手。”當時,霍去病應該還不到17歲,也不曾隨軍征戰,但他卻能發現漢軍作戰觀念的陳舊,而又能在戰場上身體力行革新漢軍戰術的陳舊模式,採取“迂迴縱深、穿插包圍”的奇襲戰略,從敵人的薄弱環節切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並實行毀滅性打擊。

可以說,霍去病的戰略思想,已極大革新了漢軍長久以來實施的“水來土掩,兵來將當”的被動抵禦戰略,不但通過以戰養戰將戰火引到匈奴的腹地,而且極大減輕了國家的後勤供應壓力。可見,他絕對是一位超越古人的用兵奇才、領兵統帥,又哪裡來的閒功夫“經常毆打士兵,關心所有將士的冷暖”呢?倘若如此,還要其它的中低層將領幹什麼呢?

顯然,“經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說法,應該和他關係不大。

但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漠北執行“迂迴縱深、穿插包圍”的戰略,最難的應該就是準確定位打擊目標。例如:戍邊數十年的老將李廣就曾因迷路,未能及時趕到圍殲地點,致使匈奴單于逃脫,自己也憂憤自殺;再如:老將合騎侯公孫敖和博望侯張騫也曾因迷路而貽誤戰機,最終交了贖金,這才免於死罪,並被貶為平民百姓。

但是,作為年輕將領的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準確定位打擊目標,並立下赫赫戰功。因為,這與他的用人之能和駕馭將士的出色本領是分不開的。

治軍,馭下有方

霍去病19歲時的兩場河西之戰,麾下三大戰將分別是:高不識(匈奴句王)、僕多(匈奴人)和趙破奴(匈奴籍漢人),而麾下士卒的匈奴人更是高達三分之二。但是,他卻能帶領這樣一支幾乎是匈奴人組成的隊伍去反攻匈奴,斬殺匈奴人,而且還屢立戰功。

他21歲時的漠北之戰,麾下有匈奴將官高不識、趙破奴、趙安稽(匈奴某王)、復陸支(匈奴因淳王)、伊即軒(匈奴樓剸王),另有漢軍將領李敢、路博德、衛山、徐自為。此戰,霍去病麾下的匈奴將官佔了50%,而匈奴士卒則佔了40%以上。同時,他還能一路收編匈奴降卒,一路使用匈奴降卒去攻打匈奴人,並搶奪匈奴人的物資,最終“封狼居胥”,名揚天下。

如果沒有這些匈奴人,霍去病怕也難以實現對精準目標的打擊;如果他是一個真正“經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統帥,戰場上難保不會落個張飛的下場,當然也難保不會發生士兵譁變的事件。

但是,用匈奴人的風險還是非常大的,一旦有臨戰反叛者,必然會給漢軍造成難以想象的災難。如:在兩年前的漠南之戰中,投降匈奴的匈奴降將趙信,將漢軍的大量情報帶給匈奴人,並被匈奴單于封為“自次王”,成為匈奴單于的主要謀士。

但是,霍去病卻能成功駕馭這些彪悍的匈奴將士反攻匈奴,可見其治軍之道和馭下之術的不凡,又怎麼可能做下“經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事情呢?難道想要逼著匈奴的將士譁變不成。

膽略,威震匈奴

公元前121年夏季,霍去病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但是,當漢軍出現時,匈奴渾邪王的多數副將們卻不願投降,並引發叛亂。當時的情況非常危機,稍微處置不當,4萬多匈奴人可能會出現復反的現象。

如果,大軍攻擊,匈奴人必然驚恐,進而造成叛亂的加劇。見此,霍去病果斷帶領少量將士衝入匈奴叛軍之中,並迅速平定叛亂,而匈奴人卻未敢趁機圍攻霍去病。可見,霍去病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威懾力之強,而只有恩威並重才會有這樣的威懾力。因此,他又怎麼可能做下“經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事情呢?也難怪,漢武帝會對霍去病那麼的寵信。

從霍去病的功績,看他在漢武帝心中的地位

漠北之戰結束後,為了彰顯霍去病的功績,但又不能設立兩個大將軍崗位,因此漢武帝搞了個“大司馬”,並且“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即:衛青的大司馬大將軍和霍去病的大司馬驃騎將軍的秩祿是一樣的。

顯然,漢武帝此舉,有讓霍去病接掌衛青帥印的意圖。但令人既遺憾又意外的是,年僅23歲的霍去病卻突然因疾病不治而亡,而當時霍去病正在謀劃征伐匈奴之事,只是此後長達19年之久,朝廷也未曾對匈奴用兵。可見,漢武帝失去霍去病,如同失去了討伐匈奴的“掛帥”之人。

因此,對於霍去病的死,漢武帝是非常痛心的,這才徵調屬國“玄甲軍”組成送葬隊伍,一直從長安排列到茂陵,而這些“玄甲軍”幾乎都是由匈奴人組成,豈不顯示霍去病在這些匈奴降卒中的威望非常的高。

綜上所述,霍去病絕對是一位為國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的將帥之才,全力謀劃戰局的時間怕都非常的緊迫,又那裡有閒功夫 “經常毆打士兵”,當然也不存在“絲毫不體恤將士”之說,更不會發生士兵譁了。


祥子談歷史


好的部隊是管出來的,不是慣出來的。霍去病和李廣不同,李廣愛兵如子、體恤士卒,但這樣的部隊沒有什麼戰鬥力,在面對匈奴人時只知道逃跑,因此李廣是個好兄弟,但不是個好將軍或好領導。

我們再來看霍去病,這位爺從小養尊處優,沒有吃過什麼苦,說是在蜜罐里長大的一代並不為過。但霍去病不是廢掉的一代,他跟的領導是大漢天子漢武帝劉徹。霍去病雖然靠著外戚的身份入仕,卻是靠著自己的能力顯貴的,這和鄧通、董賢、韓嫣等一眾面首不同。



司馬遷所著《史記》中記載,霍去病經常寧可把漢武帝賞賜的酒肉放臭,也不分給士卒們分享,以此來說明霍去病刻薄寡恩。事實上,霍去病對待士卒的好不體現在體恤上,而體現在給予機會上。跟著霍去病的人儘管沒有酒肉,這位上司也成天扳著個臉,但是他們跟隨霍去病建立了不世之功,拜將封侯走向人生巔峰。

李廣給士卒的是私恩,霍去病給士卒的是君恩,對此以後,二人的差距顯而易見。沒有鐵一樣的紀律,就不能打造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霍去病治軍靠的是軍紀而不是私恩,這樣的軍隊無論人員如何更替,都具備極強的戰鬥力,而李廣的部隊則完全是其個人的秀場。

士兵們不會因為軍紀嚴苛而譁變,但卻可能因為縱容嬌慣而背叛。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中華第一史的《史記》記載霍去病的確是不太愛護士兵,比如司馬遷寫了兩個事件:有一次霍去病率軍出塞前,漢武帝賜給他幾十輛車的精糧,當得勝回朝時,有的士兵據說還挨著餓,然則這幾十車精糧還沒吃完。又有一次在漠北攻擊匈奴,有些士兵餓得雙腳發軟,而霍去病卻跟近待們踢玩著羽球(公元前中國已經有玩足球不?)。但是史記未見有霍去病歐打士兵的記錄。

霍去病出塞攻打匈奴總6次,其中二次是大將軍衛青的輔將,而有4次是主將身份。先後斬殺、俘虜匈奴軍兵11餘萬,並且促使了駐守匈奴地盤西邊的渾邪王率領數以萬計匈奴人投誠西漢。

可以說…在衛青與霍去病兩舅甥的輪翻攻擊下,匈奴兵被殲、被擄近18萬。一時間,能力可以橫掃歐亞大陸的匈奴精銳之師幾乎被殆盡,也使得匈奴西遷,在這日後的幾百年,匈奴對中、西亞與歐陸各國產生巨大的威脅。

然則為什麼軍兵在一位不那麼愛士卒的將領率領下仍無愄戰鬥呢?原因有二:一是士兵最終效忠的是大漢王朝而非驃騎將軍。二是在將旅中,獎罰分明較愛兵如子更為重要!因為其可以令真正有能力者取得榮耀。



霍去病出塞向來沒設副將,然而儘管如此,仍有隨其出征的六名校尉封侯!這樣使有戰功者獲得無上榮譽。

可惜霍去病死得太早,年僅廿四歲(古人出生就是一歲實則23歲)便去世了。驃騎將軍的離世令漢武帝非常悲傷,一則霍去病戰功標炳。二則漢武帝是太陽星座巨蟹座,霍去病是太陽星座天蠍座,同為水象星座,物以類聚,倆者潛意識中比較默契的緣故吧。


洪範書齋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很奇怪。

一般來說,不論古今中外,常打勝仗的將領,絕大多數都是愛護士卒、深的兵心的。如果一個將軍不體恤士兵,甚至虐待士兵,很可能激起兵變。特別是在面臨險境的情況,軍隊就會離心離德、一盤散沙。

比如岳飛和戚繼光,兩人都是百戰百勝的名將。岳家軍和戚家軍,都是紀律嚴苛,甚至到了殘酷的地步。但是同時,兩人對士兵又都愛護有加。戚繼光的軍令明確規定,士兵生病,隊長要立即向上彙報。各營主將要立即派遣醫官治療。如果因為治療不及時導致士兵死亡的,該營各級將官都要受到懲處。

這樣恩威並濟,才有了千古傳誦的岳家軍戚家軍。

但是霍去病好像是一個特例。

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霍去病對士兵非常惡劣,只顧自己享樂。就算肉吃不了壞掉了、扔掉了,也不願意分享給士兵。霍去病軍中很多士兵由此病餓而死。

這樣的記載,真的令人不可思議。甚至難以接受。

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著名戰將,去他的舅舅大將軍衛青是大漢閃耀的雙子星。霍去病用兵別具一格,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其作戰思維和戰略戰術似乎是超越時代的,與後世的鐵木真有兵方略神似。

十七歲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殺敵2028人,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封冠軍侯。

兩次河西之戰,殲敵4萬,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佔據整個河西走廊和湟水地區。

漠北之戰,霍去病率騎兵5萬,步兵數十萬,長驅直入2000裡,殲敵7萬人,兵鋒直指今天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地區,封狼居胥,成就不世之功!於是“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短短几年的時間,霍去病就從一個毛頭小夥,成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班固有言:“票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

李白有詩: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幹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

我們看霍去病打的仗,都是轉戰千里,艱苦卓絕的戰鬥。如果霍去病真的是虐待士卒,我們實在難想象,那些士兵為什麼不譁變,為什麼不逃跑?而且霍去病是私生子出身,他對底層人眾應該十分了解、感同身受才對,何以反過來虐待士卒呢?

但是司馬遷言之鑿鑿,讓人又不得不思考。

可能霍去病是為了嚴明軍中等級,以此強調,只有拼命殺敵,建功立業,才能獲得封賞,享受好的物質條件。

也可能霍去病是要激發士兵的狼性,讓他們在戰鬥中兇殘頑強的消滅和掠奪敵人。

而士兵之所以不叛逃,可能完全是因為跟著霍去病能打勝仗。士兵們會安慰自己,雖然暫時條件不好、忍飢挨餓,但是不久就會大勝仗,吃喝全有了,說不定還能發點小財。總比打敗仗強啊。

還有一種可能,霍去病的行軍路線不是草原就是大漠,而且都是在敵國的土地上,士兵就是想跑沒沒地方跑。跑出去只有死路一條。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全部可能。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說起來似乎不太光彩。那就是太史公司馬遷似乎不太公正。

讀過史記都知道,史記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其中寄託著司馬遷個人的好惡。對於欣賞的人,司馬遷往往不吝溢美之詞。對於厭惡的人,司馬遷往往以春秋筆法埋汰他。

很不湊巧,司馬遷很欣賞李廣和他的後代,

而衛青、霍去病與李廣有嫌隙。特別是霍去病親手射死了李廣的兒子李敢。

司馬遷寫的李廣傳和李陵傳,簡直對這兩位推崇備至,寫成了神人一般。但其實這爺孫兩個,不是在打敗仗,就是在打敗仗的路上。

由於衛青霍去病戰功太過卓著,是在沒辦法黑。司馬遷另闢蹊徑,在生活作風上找毛病。這才寫出了霍去病不體恤士卒的問題。他甚至寫出了漢武帝“幸”霍去病這樣的話。直言霍去病與漢武帝是好基友,這就更加聳人聽聞、匪夷所思了。

南宋名士黃震說的最透徹:

“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他說,衛青霍去病打了那麼多大勝仗,但是看他們的傳記,好像不值一錢。李廣屢戰屢敗,但是看他的傳記,卻是英風烈烈。司馬遷貶損和頌揚人的手法,實在太過高妙!

言及於此,亦無需多言矣。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不過這個問題有一定瑕疵。霍去病確實不體恤將士,不過史書卻沒有記載他經常毆打士兵。司馬遷曾經這樣評價霍去病:

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

根據司馬遷的評價,我們可以得知霍去病確實不知道體恤將士。霍去病在艱難的戰爭情況下,自己卻不忘“享樂”。漢武帝為了滿足霍去病的慾望,竟然為霍去病準備專門廚師。士兵們有時候都吃不飽,霍去病專車上的肉甚至吃不完,還要扔掉一部分。士兵們在塞外打仗經常缺乏糧食,霍去病卻不管士兵們有沒有糧食,只顧著自己在軍營中玩蹴鞠。

這樣的霍去病和我們印象中的那個戰必取攻必克的戰神似乎不大一樣。我們印象中名將似乎都能體恤士兵,和士兵同甘共苦。只有這樣,將軍才能夠獲得將士們的擁護,才能上下一心,最終達到戰必勝攻必克。霍去病不愧是霍去病,為人處世的方式就是和別人不一樣,他並沒有選擇和士兵們同甘共苦。霍去病“如此不體恤”將士,手下將士為什麼從來沒譁變過呢?

根據史料記載,霍去病並沒有經常打罵士兵,也沒有壓榨士兵,霍去病只是受有一定特權而已。霍去病做為一軍統帥享受這些待遇也在情理之中。霍去病這樣做,可能給人的感覺是不體恤士兵,但是也沒有什麼過分之處。霍去病做為驃騎將軍,做為一軍統帥,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是情分,享有一定特權是本分。霍去病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之處,漢武帝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之處,士兵們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之處。

漢朝軍隊裡,歷來講究軍功制度。你能不能封侯,能不能享受賞賜,一切都取決於軍功。霍去病能夠享受漢武帝特許的“特權”也是軍功積累的結果。士兵們不會感覺霍去病因為軍功享受種種待遇有什麼不妥,更不會因此發動軍事譁變。相反他們可能會以此激勵自己,建立更多軍功。

在軍隊裡面,最重要的事情是服從命令,最嚴重的事情是違抗軍令。如果非要找一個比違抗軍令最嚴重的事件,那就是軍事譁變。一般情況下,士兵不被逼到迫不得已的地步,不會選擇譁變。軍隊譁變的成本非常高,即使理由全部都在士兵一邊,軍事將領全錯,士兵譁變之後依然要承擔非常嚴重的後果。軍事譁變的後果,輕則主要策劃者被斬首;重則整支軍隊被定義為叛軍,軍隊遭到解散,甚至譁變士兵全部被處死。士兵們選擇譁變的時候,自然會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也會考慮自己譁變的成本。霍去病本人的行為並不足以讓士兵譁變,士兵也不會因為霍去病的“特權”而冒險譁變。

霍去病是當時漢武帝最喜歡的將領,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喜愛程度甚至超過了衛青。漢武帝是古代社會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皇帝,在當時擁有絕對權威,沒有人任何敢對漢武帝提出異議。漢武帝如此寵愛霍去病,任何人對霍去病有看法都得憋在心裡。漢武帝如此寵愛霍去病,給他一些特權也在情理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反對霍去病就是反對漢武帝,反對漢武帝就等於造反。在封建社會中,造反可是極大的罪行,搞不好會全族被誅殺。

霍去病是能夠成為古代少有的軍事名將,絕對具有超凡的能力,尤其是駕馭士兵的能力和軍事能力。霍去病十六七歲就能率領一支八百人的隊伍深入匈奴腹地,斬殺匈奴兩千多人,一戰封侯。霍去病僅用幾年軍事生涯,便取得了多少人一輩子都無法完成偉大功績。這樣的霍去病肯定能擺平自己手下的軍事將領和士兵。霍去病敢於這樣做,不僅僅有漢武帝的寵幸,更重要的是自己有能力。軍事主官是霍去病這樣軍事天才,士兵想譁變無疑比登天還難。

軍隊組建的目的不是為了大家在一起歡樂,也不是在一起同甘共苦,而是打勝仗、保家衛國。軍事主官最需要做的是率領軍隊打勝仗,而不是與士兵同甘共苦。當時的另外一位名將李廣和霍去病正好相反。李廣是一個非常廉潔的官員,而且經常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兵們也非常愛戴李廣,司馬遷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評價李廣。但是李廣卻無法打勝仗,跟隨李廣的將士也得不到封賞,李廣本人到死都沒有封侯。霍去病則不一樣,霍去病軍事生涯沒有打過敗仗。霍去病手下的不少將領都能夠因功封侯,比如高不識、李敢、趙破奴等人都跟隨霍去病封侯。霍去病所統帥的士兵也能因為功勞,得到其他部隊得不到的賞賜。霍去病手下的將士每一次出征都能獲得一定封賞,他們怎麼會反對霍去病呢!

軍事天才霍去病用極短的軍事生涯,創造了極大的軍事成就。霍去病的軍事成就,足以掩蓋霍去病身上一些不足之處。霍去病幫助大漢朝擊敗了強大的匈奴,也能給手下將士帶來極大的封賞。這樣的霍去病,手下將士崇拜還來不及呢,又怎麼會譁變呢!


依稀說史


士兵不會譁變的,因為跟隨霍去病打仗能獲得更多的功勞封賞。

從軍的原因一般是有兩種因素,第一個是需要服兵役;另外一個就是獲取功名。

俗話講得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誠然,根據史記的記載呢,霍去病這傢伙確實不怎麼體恤士兵,但是經常毆打的士兵的紀錄到時沒有看到。當然也可能是我沒有細看,忽略也也有可能。

史書是怎麼記載的的呢:

就是說這位爺,出去打仗,大老闆就送好多車酒肉給他。打仗回來,還有剩餘的酒肉,這位爺直接就扔掉了,但是你細細看看那些士兵,一個個面黃肌瘦的,一看就是沒有經常餓肚子的;還有一個就是在塞外的時候,士卒缺衣少吃的,有些人站都站不起來,這個傢伙可好,吃的飽飽的,穿的暖暖的,和近侍在玩遊戲。史書上說這種狀況很多。

面對這樣的黑心領導,你作為士兵生不生氣,心裡爽不爽?但是為什麼沒有譁變,且往下看:

上面其實士卒沒有譁變的核心原因啊。

儘管跟著這位爺,老是忍飢挨餓的,但是打仗回來,封賞多呀。從上多下,都有很多的賞賜;而且這位爺運氣好,一打仗基本上都是大勝仗大功勞,細數一下,斬首最多的是那個部隊,就是這位爺的部隊。

而且賞賜甚多的另外一個隱含的點在哪裡呢?這位爺不會貪圖自己部下的功勞,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

所以跟著這位爺,那叫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諸位再看看跟著衛青的那些部隊,史書怎麼寫的,“大將軍不得益封,軍吏士卒皆無封侯著”也就是跟著大將軍出去,可能吃得好穿得好,但是就是白忙活啊,辛辛苦苦跑一趟,出生入死的,我為了什麼呀?


圍觀歷史的吃瓜群眾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曾記載“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除此以外,沒有相關資料記載霍去病毆打士兵,不知道題主問這個問題的依據是什麼?

當然,即便沒有打人,率軍出擊,自己吃肉,士兵捱餓,路走走不動了,他還在踢球,也不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情。

那麼看起來如此低級的錯誤,霍去病怎麼就不明白呢?

只有兩種可能!

其一:司馬遷造謠。眾所周知,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爺倆十分不待見,雖說給他們做了列傳,但在佞幸一篇中也有所提及,究其原因,可能是司馬遷對這種外戚身份的勳貴有些偏見,認為他們靠關係上位,縱然有功績,但卻傷害了社會公平,尤其是司馬遷與李廣一家交好,為受衛青排擠的李廣鳴不平也說不定。

但這種可能性並不大,太史公的《史記》能流傳千古,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其真實的記錄了歷史,成書時武帝尚在,如果司馬遷胡說八道,斷斷不會被保留下來。

那麼就只有第二種可能,霍去病就是這樣的人。

翻開霍去病的成長史可以發現,他雖不是天潢貴胄,卻從小就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稍大點被武帝帶進宮,作為男寵,他不但衣食無憂,還可以自由自在釋放天性,這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讓他行軍打仗,天馬行空,並據此立下不是世奇功,成為與衛青並列的大將軍,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前途不可限量。

但這也讓我們有理由推斷,正是這種公子哥的性格,讓他無法像李廣衛青等老派將領一般,與士兵同甘共苦,《史記》中曾記載李廣公報私仇殺人,卻從未有他虐待士兵的記錄,衛青同樣如是。而另外一件事情也可以作為這種推斷的證據,那就是霍去病射殺李敢。

李敢是李廣的兒子,跟隨霍去病出徵,獲封關內侯,但由於將父親的死歸罪衛青,將對方打傷。

此事衛青並未聲張,但卻為霍去病知道了,他勃然大怒,借打獵之機射殺李敢。從情理角度,霍去病為舅舅報仇,倒也說得通,但李敢是他同生共死的兄弟,又是名將李廣的兒子,還是朝廷命官,他不念戰友舊情,不顧朝廷法紀,不理勳貴身份,先斬後奏,簡直無法無天。

如此,他虐待士兵,自私自利踢球,也就不奇怪了。

至於譁變,到也不至於,一般而言,只有出現較為極端的情況才有可能出現士兵譁變,例如集體捱餓,或者指揮失敗等死等等,霍去病治軍很嚴,參加的幾次戰役都以勝利告終,士兵跟著他混有盼頭,且他作戰,講究以戰養戰,不會出現長期捱餓或大規模捱餓的情況。

霍去病作為一代名將,其保家衛國開疆拓土的豐功偉業日慕鄉關向來是十分佩服的,但公是公,私是私,不能混為一談,希望不要開罪網友。



日慕鄉關


主要原因是以下幾點,第一漢武帝當時對立下軍功的人賞賜十分優厚,特別是跟隨霍去病出戰的人,第一次和霍去病去塞外的人僅僅800人,但是十幾個人封了侯,比例之高獎勵之豐厚不誇張的講,估計現在都沒有超越,哈哈,這個餡餅畫的足夠大,所以霍去病手下將士心理琢磨忍一下就過去了!當然這個也可能是霍去病飛揚跋扈的一個原因,霍去病心理肯定想,不是跟著我,你們屁也不是,哈哈!第二,當時中國第一次對外族大規模戰爭,匈奴辱漢久矣,匈奴侮辱聖母皇太后,這個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情,當然現代也是大事,這個相當於侮辱先知,哈哈,全國人民是群情激奮,當時中國人取名字都取什麼破奴極多 ,憋著勁要和匈奴打一場,不過這一場大戰之後,全國人民很多人終於明白了,漢武大帝比匈奴危害還大,哈哈,第三,就是實際霍去病沒有打多少仗,軍事生涯僅僅只有5年就結束了,手下將士沒有來得及譁變,但是霍去病早亡不排除他手下將士玩陰招將其弄死的可能,這個相當於譁變了,或者說對付霍去病,根本用不著譁變,哈哈!


血山飛蟲


秦漢時期,北方草原上崛起的匈奴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尤其是漢武帝在位期間,曾多次與匈奴發動戰爭。在漫長的漢匈戰爭史上,湧現了眾多抗擊匈奴的著名將領,霍去病就是其中一位。

冠軍侯霍去病多次率領漢軍深入漠北、大破匈奴,17歲便因戰功拜將封侯,與衛青並稱為帝國雙璧。霍去病抗擊匈奴時所取得的功績令後人震撼,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也是大漢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過,這樣的一位少年將軍,據說在帶兵打仗時經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辛苦。這究竟是真是假,如若此事為真,為什麼他手下的士兵從不譁變呢?

霍去病劇照

《史記》、《漢書》中記載,並無霍去病毆打士兵的記載,但是,他確實有值得受人非議的地方。史書中記載,霍去病每次率兵出征時,漢武帝都會為他準備充足的生活用品和作戰裝備,待到返程之日,那些沒有吃完的米和肉,霍去病又會下令讓士兵丟掉,但是士兵中明明還有未曾吃飽飯的人;有時候霍去病在塞外帶兵打仗,士兵們缺乏糧食萎靡不振,霍去病卻要在那裡踢球玩樂。至於霍去病毆打士兵一事,正史中並未記載,極有可能是編造的流言蜚語,而非事實。

霍去病雕像

不過顯然,霍去病並不是如韓信一般“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大將,愛兵如子也從來不是霍去病的標籤。這就令人十分奇怪,霍去病畢竟是帶兵打仗的將軍,除了有指揮、謀略以外,一場戰爭想要獲勝最需要的就是人力、士卒,霍去病為何如此不愛惜士兵,從來不體恤他們的辛苦?他手底下的這些士兵為什麼不譁變呢?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第一: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專寵”極高,士卒自然不敢不聽令於霍去病。《史記》記載,霍去病18歲時就成了漢武帝身邊的天子侍中,自此以後,漢武帝對於霍去病的喜愛要遠勝於大將軍衛青。

霍去病劇照

霍去病每次出戰,漢武帝都要給他最精壯的士卒、兵馬;他去世以後,漢武帝又下令讓他陪葬茂陵,並在他的目前修建了馬踏匈奴等石刻,以此來表彰他的顯赫功績;他出葬之日,那些歸降的匈奴身披黑衣黑甲為霍去病送葬。

霍去病去世以後,就連他的兒子都得到了漢武帝的寵幸,打算將他的幼子培養成將軍。能夠受到皇帝如此恩寵之人,那些軍中的無名士卒自然得罪不起,敢在霍去病手下造反,就等同於與皇帝為敵,正因如此,士兵們才不敢譁變。

漢武帝劇照

第二:霍去病少年得志,他英勇果武、兇狠頑強,衝著他的這份勇猛,手下士兵也不敢譁變。霍去病每次帶兵打仗,都是衝殺在前,甚至趕孤軍長驅直入匈奴陣營。

但是,他並不是一個只有義氣之勇的匹夫,他與匈奴打過的無數硬仗、惡仗,都取得了勝利,也足以顯示出他的勇猛不羈。在這樣的將軍手下有叛變之心,無異於自尋死路,所以那些士卒,寧願在霍去病手下多吃點虧,也不願意因反抗將軍而喪命。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霍去病的身份其實與士兵的關聯並不密切。霍去病之所以能夠在十幾歲就進入軍隊並屢立戰功,除了他無與倫比的軍事天賦之外,也與其身份有密切的關係。因為,霍去病是漢武帝最為重視的外戚成員之一,也就是說,作為皇帝的親戚,而且是皇帝最為寵信的一名親戚,霍去病的地位是極高的,他跟普通的士兵根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

霍去病像

而且,霍去病因其赫赫戰功和卓越的軍事天賦,在士兵中擁有崇高的聲望,也能夠在諸多將軍中擁有極高的地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霍去病與士兵們的關聯就很密切。作為一個統帥數萬甚至數十萬軍隊的大將,霍去病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更沒有精力去接觸他麾下數以萬計的士兵。

因此,姑且不論霍去病毆打士兵和不體恤士兵的傳言是否真假,即便是真的,幾名士兵被毆打顯然也遠不足以讓軍隊譁變。更何況,作為一支軍隊,無論士兵還是將軍們,追求的必然是勝利和功名利祿,而這一切,恰恰是霍去病能夠給予的。

漢朝地圖

作為最具天賦的少年將領之一,霍去病在短暫的軍事生涯中立下了無數戰功,而每一個戰功,都會給其麾下的將士們帶來豐厚的收益。霍去病麾下也成為大漢軍隊中封侯最多的軍隊。就憑這一點,即便是霍去病對於士兵們有些苛刻,士兵們也只會忍受這些缺點,僅僅的跟隨這位常勝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