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想要改變自己,是先從思想上改變自己,還是先從行為上改變自己?

初夏的彩虹


最保險的答案一定是二者兼備,但我看來,用思想帶動行為,才是最有必要的。


想要改變自己?

為何會有想要改變自己的想法?


首先它就是一個思想上的問題,當你想要改變自己的時候,你的思想已經開始發生改變,是對現有自己的一種不滿,或者說是想要更上一層樓。

這也是一種積極的思想。在你的無意識中,已經悄悄的在改變。“迎接已經存在的各種可能性,傾聽和祈禱其中所蘊含的答案,覺知那些自我呈現的觀點、靈感、機會。”


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是我們並不知情,“在做”這件事情。


用大白話來說,首先要找到自我、人生目標、熱愛的事業;傾聽自己內心的想法,用開放的心態去接受任何呈現的想法,承認自己的慾望,並去迎接在未來任何的可能性,積極的去嘗試,爭取機會。


唯一的前提就是必須發現自我,擁有自我。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再從思想上帶動行為。


因為,有時侯你必須在思想上放棄一些事情,來淨化自己,無論你為何如此低迷,都請將他清除,當你真正“自由”時,你的創造力以及價值就會呈現出來。

接下來,分享幾個人生領域比較關鍵的思想:

1.擁有個人目標,包括想做哪些事,成為什麼樣的人,想擁有什麼。

2. 不斷有能力輸出優質內容。以個人審美、價值觀為基礎。

3. 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多關注自己,並不是自私的表現。

4. 成為一個自信、優雅、堅定、善良、聰慧的人。

5. 努力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保持謙遜、溫和、快樂、富有同情心。

6. 培養強大的自我意識與專注力,不輕易被他人打擾。

7. 擁有財富、學識、健康和相互陪伴的戀人。

最後,用《吸引力法則》結束,書中提到,能量是不能被創造或是毀滅的,它均勻地分佈在所有時空之中,持續運動,永不停歇。且能量轉換能量,隨思想而動,永遠從一種形式到另一種形式。


所以,不妨,先擁有思想,再去改變。目標會更加明瞭。


絕美仙貝


一定要先從行為上改變自己。

為什麼這麼說呢?

1.你要知道,大部分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如果你每天都在想著要如何改變自己。比如下定決心要減肥,每天只吃青菜,做飯不加油;要每天讀50頁的書;又或者是每天學半個小時的吉他。

這樣思想上想的很多會造成一種情況就是:感覺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很多,容易讓自己灰心喪氣,從而自信心下降。

2.你的心智水平會影響你的思想。

你會一直在成長,所以你現在想的和未來想的也許會不一樣。就比如2019年你想學習互聯網運行。但是到了三年後,你也許會覺得人工智能更好。

將來的你,未必會認同感現在的你的思想。

而如果你先從行為上改變自己呢。你不管怎樣首先會忙起來,讓自己有成就感,有些事情也許慢慢做著你就知道你想要什麼了,你想變成什麼樣的人了。

這些行動上的經歷會反過來幫助你從思想上改變自己。因為你的認知水平會隨著行為的改變和時間的流逝而改進。

所以,個人認為從行為上改變自己是最重要的。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才能更好地達到改變的效果呢?這裡有一點點參考建議。

1. 冷啟動方法幫助你快速“躍遷”。

你需要找來關於你想改變方向領域的40本專業書籍。用半年多的時間啃下來,相信我,你一定會超越那個領域90%的人。因為這樣的冷啟動屬於刻意練習,別人在很長時間找到的方法和答案,卻讓你可以在短時間快速吸收消化。

這也會讓你的自信心爆棚。從而走進一個正循環,越厲害越想改變,越改變越厲害。

2. 找你希望成為目標領域內的大佬,與他們溝通交流。

有人說,你說的好聽,人家大佬都不想理我的,我怎麼找他們交流溝通啊。

這就需要你付出一點代價了。

最實用的兩個辦法:

(1) 買他的產品和課,加他好友。

你買了他的服務,他肯定不會拒絕加你好友,這樣就相當於打開了交流的大門。接下來你就可以先從課程入手詢問他一些問題,慢慢熟了後便可以多交流,問一些行業話題之類的事情,從而達到效果。

(2) 找他的免費社群平時多露臉,讓他知道你很活躍。

這個雖然不花錢,但是相對於第一個來說屬於費時間、見效慢的招數了。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但是社群裡面的一些內容本身對你應該也會有一些幫助。平時逢年過節多發一聲問候,也許漸漸地他就會注意到你。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如果有什麼想法可以在留言區交流哈。


清茶sjj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行為是思想付諸實踐的具體表現,思想與行為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

就個人在社會的生活而言,總有些生存短板及不足之處,那麼思想認知必須清楚、細緻、到位,並著力去改進和完善。如工作業務不熟悉,不精通,就要拜師問教以求解惑;處理事物缺乏統籌規劃,就要多條分縷析做到主次分明;工作責任意識不強,需增加規則意識的不斷錘鍊;協調人際關係方法簡單,便彌補人性、人際之間的特點、厭惡及利益各攸關方的側重不同而分類相處。

當改變自身不足成為一種自覺行動時,那麼就應驗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座佑銘。人生的境界就會越走越深遠。



手機用戶聽取蛙聲一片


這個問題很好。改變自己,就是提高自己,包括個性人格更加完善,能力提升,好習慣養成,思想境界提升,道德品質提高,社會適應性提升等等。思想和行為的改變本身就是自我改變。但思想和行為改變各有自己的規律。

人的行為有自覺行為,有不自覺行為,前者起源於意識,是受思想意識支配指使,後者是受潛意識支配,我們的意識對這類行為並沒有覺察到,但潛意識中的想法和情緒主導著它。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是行為的內在根據。打個比方:女人畫眉毛這個行為,這是她認為描畫後的眉毛會更好看美麗,吸引人,讓自己可愛,別人更能喜歡自己。有了這些想法,女人才會不怕麻煩,不惜花費時間和金錢來畫眉毛。“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廣博地學習,反覆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明晰地辨別,然後堅定地實行(行為),這就是思想與行為的邏輯關係。要想改變行為,先得改變思想。變不合理認知為合理認知,變不科學思想為科學思想,變消極思想為積極思想,變落後思想為進步思想,從而建立合適的行為模式。

但人的思想與行之間關係是複雜的,思想與行為不可能是立竿見影的簡單對應關係。一方面思想指導行為,是行為發生的基礎,但並不是有了思想,就一定會行動,經常會有思想上是巨人,行動上卻是侏儒,思想與行為脫節。另一方面行為有其獨立性,久而久之行為成了習慣,自動地運行,並不因思想改變而改變。這種情況就需要從行為本身著手,強制性地改變行為。同時,行為的改變,往往也會導致思想的改變。比如講:一個過去不愛運動的人在他人的帶動下也去運動,開始只是行為改變而已,久而久之,身體健康了,心情愉快了,與他人在運動中交往頻繁了,結果他的思想意識不自不覺地也發生改變:對他人更友愛,對人生更樂觀,對生活更熱愛,認識到運動是健康的保障。這就是行為改變導致思想改變的例子。

人的思想與行為統一於人格整體中,無論是思想的改變,還是行為的改變,其結果都會導致人本身整體上的變化。我們要想改變自己,不要片面地去強調和追求思想或行為誰在先,而是要採用辯證統一的觀念,從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著手,思想與行為統一,“知行合一”,改變自己,提高自己。


誠緣愛心


結合我的生活經驗來說我覺得是思想和行動相輔相成,用思想指導行動,用行動來推動思想。


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是知行合一,但是這是比較理想的,所謂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知行合一並不是人人能做到。


想要改變自己,這本來就是一個思考後的結果。


那是思想上先改變,還得行動上先改變呢。不要糾結這個問題,這就如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


我爸爸愛抽菸,家人很多次都告知抽菸有害健康,但是不聽,有次和其深入溝通:你不為自己想,你也為媽媽著想,要是你有啥事,媽媽怎麼辦。爸爸說:我也知道抽菸對身體不好,可是控制不住啊。

為了幫爸爸戒菸,我制定了幾個計劃,首先肯定不能想一下子不抽了,只能說減少量。第二讓其少去抽菸場所,看見別人抽自己也會跟著抽。第三每次想抽菸的時候吃點重口味的東西轉移注意力。第四把家裡打火機等工具扔掉。第五讓其忙碌起來,壓根沒時間去抽菸……

現在爸爸雖然沒有完全戒掉吸菸,但明顯的吸菸量減少,自己也有意識的少抽,別人給的煙有時候也不接。

之前爸爸思想上想改變 ,但是沒有行動,而我推進這個行動,當行動有一定成效後,爸爸的思想才會發生真正的改變。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性就是這個人的思想,思想和這個人的成長經歷閱歷等關聯的,不是說變就能變的,而行動是可以隨時改變的。


人總喜歡效仿那些成功人士,因為大家都喜歡成功。所以我們可以在行動取得成功後推動思想的改變,這樣思想才是真正的改變,因為你內心已經認定你是可以改變的,而不是空口白牙說一句:我想改變。


想要改變自己,我提供一些小貼士:

1、制定一些小計劃,比如日計劃、周計劃等並設置獎勵。

2、強制性制定一些計劃。這個怎麼理解呢,比如我一直想學樂器,可是都兩年了,我知道自己會一直拖下去,給自己找理由說沒時間,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報了個班,完全不思考,逼著自己去上課,現在樂器學的還算有點成就。

3、尋找榜樣。你想改變自己,內心肯定知道自己想變成怎樣,我們可以尋找一個榜樣,最好是我們生活中的人,畢竟明星之類的太不真實了。找到這個榜樣後經常和其溝通交流,這樣你想改變的慾望越來越濃,同時也知道自己該怎麼行動。

4、把嘗試從人生中去掉。你只有兩個選擇:做,或者不做。不要說我試試改變一下,因為你不會全力以赴,所以肯定不會成功。《小狗錢錢》中體提到付諸行動的72法則:當你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必須在 72 小時之內完成它,否則你很可能就永遠不會再做了。當我們想做的時候及時行動起來,即使思想還沒準備好,先用行動來鋪路。


我之前寫過《小狗錢錢》:成功基本法,《醜小鴨變天鵝,你也可以》,你可以參考下。


歡迎關注@summer林溪,一起記錄生活的精彩。

summer林溪


從你提出的問題看,你已經“想要改變自己”,也就是你改變自己的思想、想法、意識已經有了,已經是從“不想變”、或者是“沒想變”到了“想要變”了。

一般說來,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但行動對思想的形成和鞏固也有重要作用。二者存在辯證關係。接下來就是要行動起來,在行動中品嚐改變的樂趣,進一步堅定想變的思想,達到知行統一。

這種行動,要腳踏實地,剛開始不要好高騖遠、貪大求洋。建議做好以下兩點:

一是做些小事情。從身邊的事情、容易做的事情開始做起。爭取做一件成一件。

二是訂個小計劃。比如一天做一件什麼事,三五天做成個什麼事等。計劃定了,就堅決貫徹,克服困難落實。

這些小事情的做成、小計劃的實現,會使你思想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愉悅,會使你形成善做善成的良好習慣。

不要糾結改變自己是先改思想還是先改行為,二者的辯證影響、相互促進,將成為你提升自我、放飛夢想的“綵鳳雙飛翼”!


LJ工作室


想要改變自己,其實也要看你想改變的是什麼。

是改變自己的動手能力?還是改變自己的思維能力?還是想過上更好的生活?還是想改變得更加有魅力?……

改變自己只是一個手段,關鍵在於改變自己之後你想怎樣。


1如果是想改變自己去養成一種習慣,那就先改變行為

在《微習慣》這本書裡說到,任何微小的行動改變只要堅持,動作形成習慣就能夠產生巨大的改變。


像本來不鍛鍊的人,開始只是一天鍛鍊5分鐘,但堅持做了一個月之後,也養成了每天運動的習慣。像本來英語成績不太好的同學,每天多背5個單詞,堅持下去一年的詞彙量也會多很多,改變很多。


因為人在改變的時候會覺得不習慣和不舒服,但是如果這個改變比較小,小到你不可能做不到的時候,你就能慢慢培養出新的習慣。


這個時候從最簡單的行為開始,比動用意志力或者說改變思想要更容易實現一點。因為它直接改變了你的行為習慣,能讓你容易堅持下去並且獲得改變。




2如果是想改變自己更長遠的發展,那就先改變思想

“思路決定出路”,從長遠來說,如果你的行動從一開始就沒在點上,那你可能會越走越偏,最後也得不到好的改變。


有個比喻,說人們就像在齒輪上奔跑的老鼠。你以為跑得越快,你就越能夠到輪子邊上吊著的奶酪,但你沒想到跑得越快,齒輪也在跟著動。你無論跑得多快,你都夠不到。


有時有些人行為上改變了很多,但好像一直在一個死循環裡面,像在齒輪上奔跑的老鼠那樣一直停不下來但又跑不出去。



這個時候想要改變就得先從思想上改變。

在你想改變自己的時候,你有問過自己為什麼要改變嗎?

你有認真地思考過你想要改變的本質是什麼嗎?

你的改變有必要嗎?如果沒有必要,為什麼要去改變?如果有必要,那應該怎麼去改變?


只有當你想清楚想明白自己為什麼要改變的時候,改變的目的和結果是什麼的時候,你再去行動,你才能對你要做改變這件事有深刻的瞭解,才能以最佳的方式去改變。


在改變行動前先思考清楚,從思想上得到轉變,從思維方式上改變,從而指導行為上的轉變,而以最佳的方式達到最終的目標。


舉個例子吧,我之前是個非常鹹魚的人,後來是怎麼改變我自己的?就是從改變思想開始的。


因為不滿意那種頹廢的狀態,但是也不知道要怎麼改變。我當時就想,我為什麼想要改變自己?


因為那樣真的太無聊了。我需要的是找到一份我有熱情去做的工作,並且能夠發揮自己的長處和能學習到東西的。


於是我明白了,我想改變自己,是因為我想脫離那樣的工作環境和狀態,讓自己變回自己想成為的人。


當我在思想上想通後,我找到了新目標,決定要去做一個旅遊博主。從那天開始,我就變得非常積極,非常努力,因為我不想再過無聊的日子,我就必須改變。思想改變後,跟著行動也改變了。




最好的改變其實是思想和行為同時改變


人如果從思想上改變,得到一個強大的內驅動力,找到了心中的熱情,就能為了讓自己能夠實現願望,而像內燃機一樣源源不斷地改變自己。


思想上直接從思維模式上改變,能改變行動的模式和結果。能夠避免無用功,直接從最有效的部分開始行動,讓改變的目標能更快速地實現。


但是如果改變思想,行動又跟不上,其實也改變不了現狀,反而會讓你更加焦慮。比起動用意志力,簡單的立馬行動更有利幫助養成習慣。而改變往往從改變習慣開始。


所以,最好的改變其實是思想和行為上的改變同時進行。因為當你的思想改變了,你的行為也自然應該跟上你思想的改變。而當你的行為改變了,遇到的問題也會更新,你的思想也應該跟著更新,才能一直越變越好。





斜槓的奇異果


思想可以指導行動,但是行動才能孕育有價值的思想,所以要想改變自己,並且能夠起到效果,還是要養成自律才是改變自己提升自我的基石!現代科學實踐調查也證明自律性好的人往往是社會的佼佼者,讓我們老祖宗的話就是無以惡小而為之,無以善小而不為。自律就是從小事做起,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作為一個算命大師,願與無數緣主共勉🙏🙏🙏



八字神算子張鑫誠



在既有認知當中,很多人會認為想法比行為更容易改變一些,因此往往認為,如果要改變自己,要先改變思想。


且不具體拔高“思想”一詞,先當成“想法”看待。


那麼設想:先改變想法,再改變行為,從而改變自己。


先改變想法再改變行為,改變自己。那麼,如果想要憑藉改變想法來改變行為,這個想法就應該是能夠改變行為的想法,或者,這個想法引導態度的改變,進而改變行為。


然而,想法和態度,真的更容易改變嗎?


社會心理學指出,態度——通常被認為是對一些事情或人的情感——經常不能很好地預測行為。並且,實驗研究表明,改變人們的態度很顯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的行為。


舉例說明:


多少次,你曾經沐浴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之下,心裡暗自轉念,一定要好好學習······


然而,曾經沒有認識學習重要性的你,改變了對學習的態度之後,切實地去改變行為了嗎?還是僅僅是一個自我感動的“假動作”?


沒錯,你確實是有去開始看書寫作業了,但是,這樣的表現,並不能直接擁有自我改變意義的行為屬性。請注意,這隻能說明,你有學習的行為表現,而不足以說明你是一個學習者。


具有自我改變意義的行為,是具有持續性且具有個人習慣象徵性的,是認同於個人自身的事。


同樣的,你又曾瀏覽過多少勵志文章,一再改變你對自我和人生的態度,你的“行為”多少次地淺嘗輒止,最後不及而終?




你確定你的“行為”真的屬於行為範疇嗎?


這隻能算是你的動作表現。


所以,通過改變態度,再以此來改變行為,是片面的,那僅僅是一種美好的想象。


試想一句流行語:為什麼懂得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同理瞭然:為什麼改變了那麼多態度,還是改變不了自己的行為?


所以,如果說要通過態度來改變行為,是很難的。即第一個結論:改變態度想法,並不能引起行為改變。


其中一個關鍵點在於,人們認為自己態度改變,也往往是自以為自己態度改變。因為,他無法切身認同這個態度來源的想法。


再者第二點,想法真的如你認為改變則改變了麼?


並非你認為你改變了想法,你便改變了想法。


想想看,你聽了那麼多的道理,多少次出現醍醐灌頂的快感,你認為你懂得了這些道理——然而這往往只是顱內高潮,一種自認為自己俘獲道理的快意!


畢竟,這些道理只是聽起來讓你感覺認為有道理,事實上,你只是大腦認同,並沒有切身認同這個道理——你無法瞭然這個道理從何而來(在什麼樣的環境背景中),你無法洞悉這個道理為什麼這樣說,你無法領悟這個道理的本質內涵——畢竟你並不是道理生產者本人。




道理的生成出現,看上去簡單明瞭,其實,那是萬千經歷的一個領悟淬鍊,並非只是一個由語言組織的句子。


而一個能夠參與到自我改變的想法,也同樣如此,絕非能夠聽了就改變,也不是認為聽懂了就改變。


想法,絕不是你想改變就改變。


想法不是被告知而改變的。想法往往是切身經歷之後才能有的改變。


很多人認為想法容易改變,純屬誤會。


而一個人的想法亦然,何況一個人的思想。


至於行為的改變,儘管困難,但倘若把一個動作落實到生活細密的日子裡,一直持續下去,就會慢慢因為行動,而有所行為。


大多數人都企圖在改變行為之前,要先有一些想法來扭轉和引導自己,這就如同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尋找方法一樣。


殊不知,基本上只要我們先開始行動,我們都會開始知道一件事情可以怎麼做,而我們也會在做的過程中慢慢擁有屬於自己的想法和方法——所謂“做著做著就會了”。這很多時候,甚至是隻能意會,難以言傳的。


小孩子在學會走路之前,大人並不會先改變他的想法,然後傳授方法給他,才讓他跟著學走路,大人只會直接讓他走起來,小孩子是在走的過程當中學會走的······



在改變自己,改變行為之前,可以嘗試先行動起來,把每一個動作累加起來,慢慢積累成自己的行為,直到以質變改變自己。


細想生活之中,很多想法是不是成長之後才會出現,那是因為有了親身的經歷。一個普通的例子:以前,喜歡微信聊天的想法,現在是不喜歡微信聊天的想法。想法的轉變,其實並不是被告知的,不是誰來告訴你,或者某一天的意識建議你,你應該不要再習慣去聊天,而往往是一直以來的成長經歷,讓你不再喜歡聊天了。這其實是經歷中行為的累積,讓你因此改變了想法,重點在於,你也往往改變了你的行為,你再也不會沉溺在聊天之中。


你會發現,其實,你的行為,改變了你的態度,改變了你的想法。而你自己,已經在過程當中有所改變。


所以,與其糾結要先改變思想,還是先改變行為,還不如,直接靠近並落實那些能夠改變自己的行為。


只不過,靠近落實那些行為,並不容易。在沒有任何結果反饋之前,甚至沒有具體目標,加上沒有鼓勵,僅僅依靠個人信念,甚至完全沒有信念,只是重複著把每一個行為動作做到位,在生活中,為了先完成這些“任務”而落實下來。




這看似機械的重複,其實是改變行為的序言。


好比,在你沒有具備寫作行為之前,縱使你改變了對寫作的想法,你還是不能以形成寫作行為,來進行自我改變。


一件能夠改變自己的事,絕不是在你能夠領悟到它為什麼讓你能夠持續地使之成為你的行為之前,就能夠切身明白,它如何能夠對你有意義,它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去進行······而你會持有什麼態度。


在你持續寫作之前,你是無法切身改變對寫作的真實想法的,在寫作沒有任何結果反饋之前,如果要形成寫作習慣,只能先寫起來,持續地寫,之後,你才會對寫作有關於自己的想法,你才會慢慢改變自己。


在此之前,那些關於寫作的想法,都不是屬於你的,並非你聽了某個作家或權威人士發表關於寫作的言論,你聽了之後感覺自己確實如此,便認為自己改變了寫作的想法,這是別人的想法,不是你的,因為你沒有經歷過人家的寫作經歷······


我及我


思想是行動的前提,通過思想做出行動,通過行動發現錯誤,通過錯誤調整思想,是有很大的侷限性,想要改變思想,並非那麼簡單的,兩種思維很難改變,也很難發現,一個是固有思維,一個是慣性思維,就這兩種思維的改變也只是比一般人強那麼一點點,更厲害的,比如攻心術,操控術,能量磁場,這些都可以說是思想產物,改變思想其實可以理解為了解人性,即瞭解自己的人性,瞭解別人的人性。

改變方法可以直接去做銷售,同事一年內讀完15本關於人性和認知思維方面的書,另外讀幾本中國古代思想,2月出效果,我自己就這麼過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