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古朝代的人是怎樣防瘟疫的?

槎溪老人


中國古代經常遭受瘟疫的侵襲,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關於疫病的記載,《史記》《資治通鑑》等史書中關於瘟疫流行的記載更是代不絕書。據《中國疫病史鑑》記載,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先後發生過300多次疫病流行,也就是平均不到10年就會遭受一次瘟疫侵襲。可以說,一部中華民族發展史,就是一部與瘟疫的鬥爭史。但由於採取了比較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能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國古代基本沒有發生過像歐洲黑死病那樣動輒死亡數千萬人席捲全國的大瘟疫。在這麼一個地域遼闊、環境複雜、人口眾多的大國,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探究一下,主要是採取了以下舉措。

統一組織實施防疫工作。秦朝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並不斷加強和完善。雖然有時國家也會陷入分裂狀態,但最終都會走向統一。因為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瘟疫來襲時才有能力居中指揮調度,聚合各種資源,集中對抗瘟疫的襲擊。

同時,瘟疫的大規模流行會造成百姓的恐慌,社會管理的失序,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削弱統治基礎,甚至會搖動王權。對此,中央政府都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防疫意識比較強,一般都會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對抗瘟疫,組織實行統一的抗疫活動,開展大規模賑災、免費醫療和集中防治措施,這對阻止瘟疫的流行和最終撲滅瘟疫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從漢代起,就有官方為疫區和患者免費提供醫藥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都紛紛效仿,幾乎成為官府朝廷抗疫的慣例。宋朝期間,瘟疫發病時政府組織醫生為患者義診,藥費由政府支出。康熙皇帝曾於1682年下令各地種痘預防天花。西漢的文帝、元帝和成帝,東漢的桓帝等都下過有關瘟疫的自責詔書,並下令官員減少開支,用於救援災民。西漢以後的王朝,很多皇帝都曾就疫情防治下發詔書,有力推動了整個疫情防治工作的實施。

充分發揮中醫的防病治病作用。中醫自誕生以來,經過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其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不斷完善,在與疫病對抗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就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很多預防疾病的常識和方法。很多朝代還設立專門機構,負責醫書的整理和出版,這讓許多著名醫藥書籍得以廣泛流傳。

唐高宗顯慶四年,由宰相領銜,尚藥局與太醫署共同編纂了《唐本草》,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由國家頒佈的藥典。宋仁宗時又組織全國150多個州郡,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繪製的藥物圖譜,稱為《本草圖經》。同時,為普及防疫知識,官府還會把瘟疫的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藥方刻錄在石板上,放置於病坊、村莊和路邊,以示民眾,供緊急情況時使用。醫藥知識收集整理和普及,對於突發性流行病的預防和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量醫生冒著生命危險衝在一線及時治病救人。不管在哪個朝代,醫生總是能不計個人安危,與瘟疫這個魔鬼進行著不懈的鬥爭,治病救人,解民倒懸。歷史上大疫流行時期,也是名醫輩出的年代。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病著名,其著作《傷寒雜病論》中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張仲景也因此被稱為“醫聖”。神醫華佗也留下了很多關於治療各種傳染性寄生蟲病的記載。藥王孫思邈在全世界首創以砷劑(雄黃等)治療瘧疾,比英國人用砒霜製成的孚勒氏溶液劑早了一千年。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等也都曾在治療瘟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名醫吳又可,專門著有《溫疫論》一書,對瘟疫的病因、發病、傳變、治療都有創新性見解,極大的豐富了中醫理論中關於傳染病的內容。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姓的醫生,默默奮戰在抗疫一線,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為疫情的防治做出了巨大貢獻。

建立專門的疾病收治機構和管理機構。早在春秋時,齊國就設有“掌養疾官”,對於殘疾人和染有疾病而不能生活自理的人,官府就在“養疾館”給他們免費供應飲食。南北朝受外來佛教思想的影響,開始為“貧病不能自立者”設立醫院性質的醫療機構,稱為“館舍”。

唐朝中央的太常寺太醫署負責掌管全國醫療衛生工作,進行日常藥物的儲備,在遇到疫情爆發時遣醫送藥。唐太宗貞觀三年,又令“諸州治醫學”,即在地方州一級設醫政機構,負責日常疫情的巡邏以及儲備藥材,並直接開展救助活動。武則天時期,較大的佛寺還設有“悲田養病院”,收治無家可歸的病人和老人,並設專使管理。

宋太祖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設立了民間醫戶制度,醫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戶要參加治療。清朝還設有“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

對染病人員及時進行隔離治療。中國古代針對瘟疫流行還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應對措施。我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開始使用隔離的方法,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的傳播。秦代時為了對抗麻風症,就專門設立“癘人坊”即當時的麻風病院對其進行集中隔離收治。《漢書·平帝紀》記載:“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可見當時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為隔離醫院,用以治療瘟疫患者。為防止瘟疫的擴散,晉代立制:“朝臣家有時疾,染疫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說明當時已有對病人及其家屬進行隔離的意識。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則已成為制度。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

使用藥物消毒的方法來預防疾病的感染和傳播。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宋代以後,用艾蒿等藥物驅趕蚊蟲防止瘟疫已逐漸變成了一種常用做法,現在很多地方民間還流傳著端午插艾的習俗。


積極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國古人很早就發現,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不良容易感染瘟疫,尤其是鼠類可能會傳染疾病,一些不潔食品也易使人生病,提出“鼠涉飯中,捐而不食”,並建議勿食生冷食物。同時也比較注意飲用水安全衛生,《本草綱目》中記載:“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汙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煮滾”,這種對飲用水水質好壞的判別標準,今天來看都是很有科學道理的。中國很多地區至今還保持著古代傳承下來的預防保健習慣,比如,我國南方很早就有了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 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就是通過飲雄黃酒可以辟邪防疫、預防疾病。

建立垃圾集中處置的制度。中國古代很早就非常重視環境衛生,有了垃圾集中處置的概念。《韓非子·內儲說上》寫到“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漢書·五行志》記載“商君之法,棄灰於道者,黥”,也就是說,隨意拋撒垃圾,可是要受刑的喲。當時城市內設有下水通道,專門用於排洩汙水。漢代城市裡還設有公共廁所,稱為“都廁”,供大家方便。


縱觀中國古代的抗疫行動,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飽受各種災難的歷史,但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在災害面前屈服過。每次當災難來臨時,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總是能很快凝聚成起對抗災難的偉大力量,也一定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並迅速戰勝災害,推動我們中華民族一路從歷史深處走來,不斷從弱小走向強大,也讓中華文明的薪火代代相傳,綿延不絕。


南廬讀史


古代關於防疫免疫有很多方法和經驗

喝開水,吃高溫蒸熟的食物,

四時八節,過節大掃除,

配戴香囊,薰艾草,插茱萸,喝抹雄磺酒,

張貼灶臺紙(灶王爺畫)撕灶紙,燒掉,送“灶王爺上天"

貼用藥水書寫繪製的對聯,福字,門神年畫,用硃砂,硫磺,銅綠做顏料,

出殯上墳撒燒硫磺紙錢,撒石灰粉,

過節用硫磺紙疊元寶塔放屋角驅蟲驅鼠,

在河裡放流紙船燈,(放燈)紙船裡裝上免疫消毒藥劑,消殺水面蚊蟲幼蟲。

燃放煙花爆竹,硝煙消毒,

火葬,病死的人,火葬,


星輝650


古代人在對抗瘟疫的時候,通常用健身、隔離和藥物等方式。

據史料載,周代時期的人們把流行病稱為:疫、疾疫、癘等,一般統稱為“疫”,也合稱為“疾疫”。以現代的醫學知識來說,這些疾疫分別是瘟疫、瘴氣、流行性感冒、痢疾、麻風病等病症。

古代人應對瘟疫有這些方法:

健身

古代郎中認為瘟疫發生的原因多與“戾氣”有關。東漢時期的張仲景認為瘟疫是一種戾氣所致。所謂的戾氣,就是邪氣或者說混雜著汙穢的氣攻入人體造成的。明清之時的吳有性在《瘟疫論》中就提到:瘟疫是靠“氣”傳播的這一觀念。

《黃帝內經》中曾指出,為了杜絕瘟疫的傳染:
“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

因此,為了對抗瘟疫,古代人一般用健身的方法,增強自身的抵抗力,防止邪氣入侵。也就是從自身根本上增強體質,不要縱慾過度,不要勞累。

在具體的實踐中,古人的健身防控手段基本可以歸為登山和通風。

隔離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疾疫發生與公共衛生息息相關。從而,才開始重視起公共衛生事業來。“隔離”這種方法,曾被人們批評不仁道。因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甚至遭到極大的反對。然而,除此之外,再無更好的方法。

南宋後期大臣、理學家真德秀在泉州任職期間,在《開溝告諸廟祝文》中記載:

“淤泥惡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為癘疫”。

文中的“蒸為癘疫”是指隔離的意思。而關於隔離觀察治療的方法,最早記載見於《漢書·平帝紀》:

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到了南北朝時期,“隔離”則已成為制度。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

又如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監察御史吳芾知隆興府時,當地“舊有豫章溝,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溝洫不通,氣鬱不洩,疫癘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塏以居。”

晉時就有記載:如朝臣家染上時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時,即使沒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內不得入宮。但是人們很少有人自覺地採取這種“隔離”的措施。所以,每次疫情死亡的人數並沒有隨著醫學的進步而有所減少。

漏澤園制度

為了避免疫死者的屍體再次成為傳染源,據《周禮》所載,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有了集中處理無主疫死者屍體的做法。從此,每遇大疫,官府都會集中掩埋死者屍體。如南朝梁武帝時,郢城大疫,全城十餘萬口,死了近八成的百姓。朝廷下令給死者賜棺器盛殮,以防止疾疫傳染。

到了宋代,每次災害過後,朝廷都要招募僧人掩埋屍體。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帶大疫,眾多寺廟的志願者,掩埋屍體達200人者,官府則給度牒一道作為嘉獎。

從北宋末年開始,各地便普遍設立漏澤園制度,以掩埋那些無主屍體。後來的朝代,官府也都效仿這一制度,在各地建立漏澤園,減少了由屍體繁殖傳染病毒的機會。在很大範圍內,控制了病毒的蔓延。

藥物

    除了以上的方法,人們也在研發治療疾疫的藥物,包括內服和外用(消毒)兩種方式。

    在《與王敏仲書》中蘇軾提到,治療瘴疫方為:“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無不效者。”

    《宋史·外國·吐蕃》中提到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六穀吐蕃的鐸督部族發生疾疫,宋廷提供的治疫藥物為白龍腦、犀角、硫黃、安息香、白石英等76種。

    《靖康紀聞》中記載的治疫藥方為黑豆湯,其方為:“黑豆二錢(令炒香熟)、甘草二寸(炒黃色),右二味以水二煎一盞,時時服之自愈。”

    中醫在古代就已經有消毒的意識了,在疾病爆發的區域,人們會使用醋或者石灰進行處理。

    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

    到了宋代,人們還用艾蒿等藥物燃煙,不僅能驅趕蚊蟲,還有預防瘟疫的作用。

    除此之外,古代人還運用草藥、針灸、艾灸、砭石等手段來對抗瘟疫。這些手段以中醫系統的理論觀念為指導,在應對瘟疫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大作用。

    事實證明,直到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在應對疫情的時候,也還在繼續用祖先傳下來的許多方法。但願這次疫情早日結束,恢復正常生活。

名人史海觀心閣


說一個史書無記載的故事吧!

因為是真實故事,所以以下所說的地名與人名皆用了化名。

在一個“三岔河”地區,有張莊,王莊,李莊,劉屯四個村子。

這一年,順著河水忽然飄來了一艘大木船,櫓帆具在,只是無人掌櫓,風也不大,帆也末滿,那船雖然走不了直線,然而,大木櫓是拖在船後水中的,倒也保證了船不至於偏離河中心。

這河呢,倒也不是交通要道,不寬的小河一條,基本上是不走大船的,也就有幾艘小漁船而已。那船飄飄蕩蕩的行在河中,時值深秋拂曉,天亦開始涼了,岸上毫無人跡。

卻說,王莊有一家人,當爹的是一個爛人,對妻兒非打即罵,跋扈無邊,前一晚喝多了酒,天還末明,在哪裡鬧著要喝鮮魚湯解酒,立逼著自己的兒子“狗蛋”去河上抓魚給他吃。

他家是村中最窮人家,平時以零工為生,地也無一壟,更無漁船,也無漁網,深秋水涼,哪裡去抓活魚呢?但是,爛人在那裡鬧個不休,兒子狗蛋無法,抓了一根竹竿說:“你等著,看運氣,能不能插條魚來。”

狗蛋到得岸邊,就看見了那艘船,心說:“咦,怎麼回事?要發財了?”腦子急轉間,轉身飛奔回家,撞開大門,也不管他爹爹的大聲喊叫“魚呢,你個王八羔子”,拿起了一捆麻繩,飛奔回到岸邊,幸好大清晨的,並沒有第二個人出現。

那兒子岸邊找了一塊爛磚頭,用麻繩綁定了,奮力一扔,不中,扯回,再扔,又扔,終於搭住了船幫。

上得船去,喊了一聲:“人呢?”見無人應聲,便掀開了船上的油布,油布下是一艙的高粱包,狗蛋按捺住狂喜的心跳,走進了船屋,屋中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卻是死了。

這狗蛋自小被他爹打罵慣了的,早養成了兇殘寡情的性子,不假思索,上去就扒了那男女的衣服,掏出了十六塊袁大頭,然後翻箱掀床,不過就是幾件衣服,一點白麵,再無其他值錢的東西。

狗蛋一屁股坐下,想了又想。

把衣服給拿男女穿了回去,開始四處尋找繩子,貨船嘛!繩子有的是。

狗蛋用繩子把那些高粱一包一包的捆住了,逐個的推入了水中,足足推了半船艙左右,再也沒有力氣從船艙中提出高粱包,只得作罷,蓋好了油布。

又綁牢了高粱上的麻繩,從船艙中抽出了竹篙,一個猛點,船把高粱就拉進了河水的最中間最深處,解開繩子,綁住了船上本有的壓艙大石頭,把石頭掀入了水中。

回到村中,也不去見他那個混蛋的爹,直接去見了保長,保長卸下了高粱,打開一包一倒,竟然又掉出了一包土煙!——發了大財了。

保長大喜,“小夥子不錯,比你爹強太多了,以後你背槍當保丁吧!看守咱們寨子門,月月領錢,不用受你那爛爹的氣了。”

三天而已,保長和他的大小老婆就躺在了床上,有一個兒子也連續的咳嗽,童養媳也許是因為勞苦太多,平時身體就很營養不良,竟然不能進食了,眼看著要歸西去了。

三岔河這個地方,蔽塞,貧困,在村中,保長是個很大的官了,手中又有槍,大家都很怕他,就絡繹不絕的來看望他。

然後,整個王莊此起彼伏的咳嗽聲,白天黑夜的也停不了了,一個村子躺下了半莊的人。

反觀狗蛋呢,新背上了快搶,倒是精神奕奕的守著寨門。

已經有明白人感覺到了不對勁,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外逃。保長已經躺下了,自然無人站出來維持秩序,族長是個糟老頭子,只咳嗽了一天早就死了。

人一死,需要發送,就會去外村通知親戚朋友,謂之“送信”。

消息就傳了出去——王莊遭瘟疫了。

得到消息的劉屯正有一個人在家探親,此人是東北軍的一個軍醫,知道大事不好,給自己的族長說;“這病沒藥,重要的是隔離,一定不要王莊的人出來。”

那時候的村莊因為防備土匪的需要,村村皆有圍牆的,也養著槍桿子。

劉屯的族長忙派人請來了張莊和李莊的人,說明了情況,張莊的人問道:“到底怎麼就生病了呢?”

“聽說是狗蛋看見了一艘船,告訴了王保長。”李莊的人說到。

軍醫在旁邊說道:“那趕緊派人去把那船燒了。”

自有人去燒船了。然後又算了算槍支,攏在了一起,一邊派人去報官,一邊就排定了班次,準備守住大路,看住王莊的寨門,堅決不讓一個人出來。

被派去看住寨門的幾個人遠遠的看見狗蛋站在那裡,其中有認識狗蛋的人喊道:“狗蛋,你告訴你們的人,再不能讓人出來,不然我們槍子不長眼那!”

不要問醫生和zhengfu在那裡,那時候軍閥混戰,土匪當政,村民們都是自己活自己的。

保長的病兒子仗著自己是保長兒子,準備硬闖出來,結果真就被打死在了寨溝裡。

把個狗蛋嚇的趕緊縮在了寨門裡,堅持了十天,看看門崗裡面實在無有可食之物了,不得已端著槍戰戰兢兢進村了,先去了保長家,保長和老婆們早就死了。

又去串了幾家,發現活著的人也都沒有力氣了,等死而已。

狗蛋呢,飢餓難耐,也管不了那麼多了,撿能吃的東西斂了一些,又回到了寨門處。

大聲喊道:“喂!人都死了。”

消息報回軍醫那裡,軍醫說:“燒莊子!那狗蛋也別讓他出來。”

然後,槍斃狗蛋的任務交給了軍醫的弟弟,這個弟弟是劉屯的保長,考慮到狗蛋手中有槍,決定採取智取的辦法。

“狗蛋那,”劉保長大聲喊道:“你先去河那裡,那裡我給你準備了一身乾淨衣服和火鹼,你去那裡用火鹼好好洗洗自己,然後把舊衣服燒了,穿上新衣服,你們村算就剩你一個了。”

狗蛋到了河邊,果然看見了一身新衣服和一包火鹼。暗舒了一口氣,看來真有活命了,於是放下槍,脫光了衣服,水很涼,然而為了活命,硬著頭皮也要洗呀!

正洗著,劉保長和他的軍醫哥哥現了身,遠遠的用槍指住了狗蛋,軍醫問道:“你為啥沒有生病?不是說你最先上的船嗎?”

狗蛋知道瘟疫因他而起,如何回答別人的盤問,在他心中早就盤算好了,堅決不能承認自己是第一個上船的人:

“我沒上船呀!”狗蛋說。

“你們莊上沒上船的人多了,憑啥剩下你?”軍醫弟弟搶先問道。

“保長病了之後,”狗蛋說到:“劉保長,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家有多窮,我們保長生病,俺家是沒有資格去看望的。”

“你爹孃也死了呀?”

“他們去看其他窮人家的病人了,我要看守寨門誰家也沒有去過,一直在寨門口吹風來的。”

軍醫和他的弟弟互相望了一眼,軍醫點了點頭,軍醫弟弟說:“狗蛋兄弟,你別怪我們兄弟,縣上已經傳下令來了,你必須死,現在你有錢也買不了你的命了。”

“說到錢,”狗蛋說到,“到真是有錢,很多錢,我知道保長把船上的錢藏在哪裡了,並沒有在莊子裡。當然了,你們必須饒我一命。”

這個狗蛋是我朋友的朋友的老爺爺,在他的故鄉傳說他已經被燒成了灰,埋在了河堤上。

其實呢,他拿著十六個銀元跑到了鄰省開始了新生活。

至於他為什麼沒生病?

誰知道呢?那場瘟疫從開始到消失,除了那個殺人的東北軍軍醫,一個醫生也沒有出現過。


葭明通半瓶歷史


瘟疫,不管是在當今社會還是在歷史上都是時常出現的,當今諸如非典、埃博拉、今年的新冠病毒都屬於瘟疫。而如今因為科技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我們在防控瘟疫上有了相對完整的防控體系。而在古代,醫學和科技並不發達的時期,古人是如何防控瘟疫的呢?

古代瘟疫的嚴重性

其實,在古代,瘟疫一旦流行開來,人類並沒有有效的手段來防控它,就比如,古代時常流行的鼠疫,算下來就奪走了2-3億人的生命。天花更是奪走了4億人的生命,甚至很多文明酒因為一場瘟疫而遭到滅頂之災。所以在古代,由於對瘟疫的認識不足,真正有效的防控瘟疫的手段並沒有。

古代中醫對瘟疫的防治

當然了,在長期與瘟疫的鬥爭中,古代中醫也是總結出了一整套的防控措施。其一,就是隔離。早在漢代,就設立有專門的“病遷坊”,用以隔離麻風等病人。其二,就是注意衛生,我國講衛生的歷史十分的悠久,早在秦朝就對生活環境的衛生規定十分的嚴格,那些敢在街道上亂扔垃圾的,都是要處以鞭刑的。大城市都是有著配套齊全的汙水管道和下水道。而此時的西方還都是露天廁所。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方那麼多整座城市因為一場疫情而全滅的情況發生的原因了。其三,較為有效的消毒措施。古人對瘟疫隨不甚瞭解,但是,這消毒措施是十分有效的。早在秦朝,若有疫情爆發,就會使用醋和石灰來消毒,日常中也是會使用煙熏火燎來進行消毒,即使是放在現代,這些消毒手段也是十分有效的。

總結

古代並沒有十分有效的治療瘟疫的手段,多是以預防為主。並且,古代人口流動並不複雜,若是瘟疫及早發現,控制在一村,一縣之內。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浪裡白條不再白


面對瘟疫,古代和現在的防止方法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第一設立隔離區

在漢朝的時候就有選擇空置的房子,集中放病人,統一治療。就像現在的雷神山、火神山及各個方艙醫院一樣。這樣可以集中管理,有的放矢。不僅是為了有效治療,更是進一步的控制傳播源。

第二設立檢查點。

若發生瘟疫,官府會組織人力物力,封鎖整個區域,防止人員流動。和現在的封村,封城一個道理。都是為了減少人員流動,防止病毒擴大化。

第三中醫在前,在古代也只有中醫了,不像現在有西醫。古時候比較有名的就是扁鵲、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等等等,中醫的傳承都是一代一代總結經驗,起點大概就是從神農嘗百草開始的。中醫根據以往經驗,斟酌各藥草的用法用量,救治病患。現在可以說是中西醫結合,在這次疫情中,中醫治療的有效率很高,以山西為例,有效率高於90%,真是可喜可賀。

第四處理染病的衣物的方式。

有兩種處理方法:焚燒和沸煮,火可以消滅很多東西,無論是病菌、細菌全部可以消滅,和現在的處理方法一樣。煮沸衣物也是為了消滅病毒,而現在的處理方法就更多了,除了上述兩個之外,酒精消毒,乙醚,醋啊好多方式。

第五種痘,

和現在的打疫苗是一個意思,天花是個令人恐怖的病毒,曾經在中國大地上肆虐,康熙是小時候出過天花,等他登上帝位,下令種痘。

第六帝王下詔自省,百姓向上天祈福。

帝王認為這是因為自己的德行不夠,受到上天的懲罰,下詔自省是自我審視的過程,更是安撫民眾的良方,民間的祈福多是和尚唸經,以現在來看多少有些迷信,而這些祈福活動正好能平復民眾的恐怖的心裡,讓他們心裡相信瘟疫不可怕,心態變了,瘟疫就更好解決了。這次中國的疫情發生了,說句實在話從來沒有放在心上,只是按照專家的要求進行科學防護,因為我相信中國政府的力量。

第七帝王下詔免租。

遇到這樣的事情,免租可以說是對下面百姓莫大的良藥。還有地方官員巡視,廣設粥棚,救濟百姓。現在國家也是積極的尋找方法減免賦稅,儘可能的減少疫情帶來的影響。一面復工,一面防疫。

第八撫卹病亡者,

政府出錢撫卹,積極防瘟疫贍養因病而成的鰥寡孤獨。也是為了更好的做好災後工作的恢復。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古代防止瘟疫主要有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1、隔離,古代不像現在,但是,古代發生瘟疫,也有隔離區,把瘟疫重災區隔離起來,禁止重災區的人們來回走動,導致疫情擴散。

2、高溫、藥物消毒,古代把草藥放鍋裡熬,熬好後,把草藥倒進缸裡,待溫度適宜後,人進入缸裡浸泡。

3、戴口罩,明朝末年,曾有人發明口罩,當時的口罩是布,把水燒開,把布放進開水裡泡一會兒,撈出來晾,待溫度適宜後,把布擰乾戴上,捂住口鼻。

4、焚燒,把重症病人用過的東西集中起來燒燬。


開著布加迪威航滅蟑螂


古人預防疫毒的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鑑 隔離

在古代經書、史書、地方誌等文獻之中,記載了很多預防與治療溫疫疾病的方法,其中“隔離”,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一個最佳的預防疫病辦法。 艾灸

前人重視艾灸防疫。前人已經認識到,艾灸的作用甚大,能“壯固根蒂,保護形軀,燻蒸本原,卻除百病,蠲五臟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寧。”所以古人非常重視趁未病時艾灸,以避免感染疫毒。預防永遠大於治療,今人知道,古人也知道。 藥囊

古人認為,疫毒是一種偏性極重的邪氣。可用藥物的偏性來剋制疫毒的偏性。比如,可用藥物懸掛或佩戴的方法,或懸掛於門戶、帳前或佩戴於手臂、頭頂,可以有效預防疫毒感染。 消毒

古人的消毒,一般是針對病人用過的所有衣物。大多用蒸煮的方法,進行高溫滅菌。

古人還燒中藥煙霧給空氣消毒,全身泡在中藥水裡洗浴,預防疫病,保持健康。


LHC否極泰來


中國歷史上經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雖然每次瘟疫都會奪走無數人的生命,但這並沒有給中華民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也沒有阻擋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

綜合中國各朝代官方和民間的防治瘟疫的史料,可以看出中華民族三千年防治瘟疫的歷程是一部活生生的正邪相爭的歷史,每一次病魔的攻擊都會對人類造成重大創傷,人類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戰勝病魔,生存下來,可是時過不久病魔還會改頭換面捲土重來,人類再一次面臨另一場正邪之戰。那麼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古代中國人是採用何種方式來防治瘟疫的呢?

醫者首當其衝,抗疫名醫輩出

在中國曆代抗瘟疫的鬥爭中,醫生總是戰鬥在抗病的第一線上,治病救人,不計較個人安危和利益,為窮人提供免費服務。歷史上醫家就有“不為將相,偏為良醫”的美德。很多名醫佚事都是有關治療瘟疫的故事,而通過抗防治瘟疫也同時造就了一代名醫,推動了中國醫藥學的發展。

歷史上大疫流行時期,也是名醫輩出的年代。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病著名,其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不但書中的方藥沿用至今,其靈活多變的辯證施治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實踐的基石。張仲景因此被稱為“醫聖”,日本漢方醫的經方派至今還用張仲景的原方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

神醫華佗不但擅長外科,還有很多關於他治療各種傳染性寄生蟲病的記載。華佗發現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的療法,後來民間流傳“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現代研究從新鮮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成為一個治療瘧疾的新藥。

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吳鞠通)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作出過重大貢獻。吳瑭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接種減毒疫苗,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國醫學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間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裡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由於這種感染源的“毒力”較新鮮的病毒弱,接種的人一般只產生輕度的天花,被接種人的體內會對天花產生免疫防禦性反應,獲得對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從而預防重症天花的發生。

人痘接種實際上就是一種用人的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或者說是用輕型天花來預防重症天花。這種免疫預防法,是牛痘接種術發明以前最有效的預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國曾廣泛應用,後來還西進歐洲流行美國,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並促進了現代免疫預防醫學的誕生。

現在很多傳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減毒活病毒作為疫苗。比如,現在每個兒童都要接種的小兒麻痺(Polio)疫苗和麻疹(Measles)疫苗就是人活病毒疫苗。中國古代醫家在2000多年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原則,既在未發病之前“治療”疾病,這種未病先防的治療方法已被現代醫學證明是最有效的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帝王承擔責任,官方免費抗疫

古代的許多帝王在大疫流行時,曾發出詔書誠坦執政失誤,承擔責任,以安撫眾官吏和平民百姓,並下令各級政府共同抗疫。官方組織的抗疫活動,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如漢代的文帝,元帝和成帝,東漢的恆帝等都下過有關瘟疫的自責詔書。漢代帝王還曾下令官員減少吃喝玩樂,削減馬匹坐騎,用於救援染瘟疫的災民。宋朝期間,瘟疫發病時政府組織醫生為患者義診,藥費由政府支出。

康熙皇帝曾於1682年下令各地種痘預防天花。康熙根據皇室家族親身經歷曰:“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年老人尚以為怪,朕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這是一個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廣防疫方法的例證。從漢代起,就有官方為疫區和患者免費提供醫藥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幾乎成為官府朝廷抗疫的慣例。

設立隔離病坊,阻止疾病傳播

中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我國關於“隔離”疫情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可見當時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為隔離醫院,用以治療瘟疫患者。軍隊中打仗時感上瘟疫的士兵也會同健康人隔離開來以防傳染。

考古發現,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唐朝時,還有佛教會設立的“病人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相當於現代的慈善機構。武則天時期,改稱為“悲田養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見古代人很早就開使用隔離的方法,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的傳播。

建立防疫管理,設立邊境檢疫

控制瘟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建立完善的國家防疫管理系統,並建立邊境檢疫制度以控制國際間的傳播。

湖北出土文物《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宋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設立了民間的醫戶制度,醫護是政府許可能從事醫療活動的民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護要參加治療。清朝政府還設有“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清朝刊行的《海錄》記載“凡有海艘回國,及各國船到本國,必先遣人查看有無出痘瘡者,若有則不許入口,須待痘瘡平愈,方得進港內”。這說明中國醫生當時已經認識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為傳染病源,並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檢疫系統。

注意飲食衛生,保持個人清潔

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不良會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實踐中得來的經驗。秦漢時期的《漢律》規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還有記載用佩蘭等草藥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並提倡注意飲食的衛生,不食用變質的菜飯。古人還注意到鼠類和不良食品可以傳染疾病,提出“鼠涉飯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魚等勸告。

明代人已十分講究飲水衛生,李時珍《本草綱目》專門有一個水部,其中說:“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汙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煮滾。”這種對水質量的判斷和分級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元代醫家還建議保持口腔清潔,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

中國很多地區至今還保持著古代傳下來的預防保健習慣,如上海人的冬季進補,廣東人的中藥煲湯,南方的端午節飲菖蒲和雄黃酒等習慣,很多都同預防瘟疫有關。

改善環境條件,藥物預防消毒

通過環境衛生的改善以減少瘟疫的傳播很早就受到了人們相當的重視。

秦漢時期就有建立人工湖和飲水池的記載,還認識到患病的動物和牲畜可以傳染疾病,切不可讓其汙染水源。秦國時規定不可隨便放置垃圾,“棄灰於道者”要被處以罰款。當時城市內設有下水通道,管道多為陶製,逐節相連,可以排洩汙水。這種裝置已經接近現代的下水道系統。漢代時已有專門裝糞便的容器和痰盂及廁所。當時城市裡還設有公共廁所,稱為“都廁”,供大家方便。

唐宋時期官方曾大力提倡種樹以綠化環境,並設有嚴格法律“不得使有砍伐,致令死損”。另外,在瘟疫流行期間古代人還用藥物消毒的方法來預防疾病的感染和傳播。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宋代還用艾蒿等藥物驅趕蚊蟲以防止瘟疫。

普及醫學知識,加強教育書刊

普及疾病知識加強醫學教育是預防瘟疫的重要環節,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視。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很多預防疾病的常識和方法。唐朝的太醫院相當於國立醫院,設有醫學、針灸、按摩等學科,另外還有地方的醫學教育機構培養醫生和防疫人員。當時還把瘟疫的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藥方刻錄在石板上,放置於病坊、村坊和路邊,以示民眾,供緊急情況時使用。南宋時期中國創辦了最早的官立醫科學校,培養各科醫生。

各朝代都對以前的醫學藥學書籍進行過整理和研究。秦朝下令焚書時,醫藥書籍例外,保存了下來。元代政府機構中有專人負責醫書的整理和出版,同時還以書坊、書院、私宅刻書等多種出版形式。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盛世修典”,而醫藥書籍毫無例外包含在修典之中。很多著名醫藥書籍都經過數代的再版和註釋才能流傳至今為今人所用。

官方免稅減租,疫區施財賑災

瘟疫的流行不但影響民眾的健康和生存,還會對社會、經濟和生產帶來巨大損失。所以,抗擊瘟疫決不僅僅是單純的防治疾病。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實行過在大疫之年免稅減租,減輕民眾負擔,重振生產和經濟發展。

如公元前67年,漢宣帝在瘟疫後下詔“其令君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後來還有官方規定收成不到正常十分之四的家庭,政府予以補貼,中央政府通過地方政府將賑災糧款發到災民手中。各個朝代都有過在發生大疫後,政府官員還到疫區巡視,安撫百姓,或開倉賑濟,或派遣醫生施藥救之。地方官府辦的“蕙民藥局”也在地方抗瘟疫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妥善安葬亡者,救濟撫養遺孤

歷史上每次大的瘟疫流行都會奪去無數人的生命,致使妻離子家破人亡,出現“萬戶蕭條鬼唱歌”的悲慘狀況。由於瘟疫的傳染性,未經妥善安置的屍體將進一步傳染疾病,危害家人和環境,所以西漢時期,平帝曾下詔,按每家死於瘟疫的人數賜與不等的安葬費。唐朝時期對瘟疫時期掩埋屍體十分重視,唐太宗曾派使者沿城巡行,發現屍骸迅速掩埋。唐玄宗在大疫其間下令,死者屍體一定要家人掩埋,無人管者,由地方官負責安置。唐文宗時規定,患瘟疫家庭留下來的遺孤,如不滿12歲,一定要由親屬負責養育,官府提供兩個月的口糧救濟,孤兒名單要上報官府。這些措施和做法,不但是施行人道,保護生命,還起到了安定民心和社會的作用。

如上所述,中國古代是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來綜合治理瘟疫的。千百年來的抗疫實踐證明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即使在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預防現代瘟疫使用的方法仍然大同小異。近百年來,隨著社會文明和科學發展的不斷進步,人類對付瘟疫的辦法愈來愈多,手段也逐漸提高,其結果是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壽命明顯升高。但是,瘟疫向人類的進攻從來沒有停止過,瘟疫不時還會伺機發動反擊,值得警惕。


海洋說歷史


因為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小編也是被困在了家裡,就連想上街買菜,都設置了五道關卡,層層檢查,測量體溫,登記信息,可見大家對疫情的重視情況。

在家這一段時間就只能追劇了,看到古裝影視作品中,經常會有一些瘟疫場景,那麼當時的古人可是連細胞是什麼都不懂,那他們又是如何安全度過瘟疫的呢?

我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是農業為主國家,在科學文明發展速度緩慢的當時,存在很多鬼神傳說。所以,很多人都將很多自己無法理解的事物都歸咎於鬼神和各種自己的想象。為了緩解心中恐慌,古人將祭祀作為重中之重。造塔、造廟、燒香拜佛,最多也就是求個心裡的安慰。

古籍中瘟疫記載還是挺多,特別大規模的倒是沒有出現,最主要還是古時候交通不便,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病毒缺乏傳播的載體,因此不會大規模爆發。但是古人一旦出現瘟疫,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封城,有官府派人進行封鎖,並派醫術高超之人,以中醫之法進行救治。再加上交通工具的限制,可能攜帶病毒的人還沒有到達目的地,疫情早已經過去了。

在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現代,交通便利,交通工具非常先進,生活節奏加快,區域之間流通非常簡單,增加了病毒傳播的幾率。希望大家也能像古人一樣,安安靜靜的在家裡避險,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做好自己。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快樂,毀掉我們堅持的這麼多天。希望我們能安全的度過這次劫難,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