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體人都能光粒打擊了,為啥不直接摧毀其中的兩顆太陽,三體變一體,而是非要殖民地球?

SmileTotoro


首先,仔細看書:光粒和二向箔的擁有者,沒想殖民地球啊,人家最後還恢復宇宙總量了。其次,就算這也沒什麼不合理的:說不定人家和開發商一樣,自己有飛機遊艇豪宅,手眼通天,就非要坑蒙拐騙強拆你家的老破小,不可以麼?


randomwin


是啊,三體人的技術已經高到隨意控制恆星了,他們本來想把三個恆星像捏麵糰一樣捏成一顆,後來一算捏成一個太熱了。後來也考慮過把兩個恆星像彈彈珠一樣彈到遠點的地方,但是想想鄰居地球這麼好,所以抬腳就過來了。


名字長點會不會顯得酷


首先一個,三體人並沒有掌握光粒打擊,實行光粒打擊的是歌者文明。而且歌者正是用光粒打擊了三體星系的其中一個,這個星球的毀滅直接導致了三體星系的崩塌,從而也撕裂了三體行星,整個三體文明除了正向地球進發的艦隊之外,逃出者聊聊。

三體人的技術只是剛剛達到光速,遠遠未到掌控星際戰爭的技術,頂多也是因為智子的存在,而擁有相當於斥候的地位。三體人無法預判三體星系的運作,更何況改造三體星系。在地球的20世紀時候,星際旅行對於他們來說,依舊是遙不可及,他們在過去不斷重複的文明次數中,從未發現地球的存在,而這也只是四光年的距離。但是葉文潔的發報,讓他們有了目標,有了目標之後,三體人的高效率得到完美的體現。僅僅在地球年20年的時間左右,三體人便製造了智子,再過了十多個地球年,三體艦隊便已經出發,再過了不到兩百年,三體人擁有了光速飛船,而水滴,更是在這個之前。

如此急速發展的技術,可以看到三體人對於地球的渴望,他們,要在地球人看到宇宙的真相之前,獲得這個新的家園。羅輯的存在,曾經讓三體人絕望,程心是一個氾濫愛心的人類角色,羅輯則是完全相反,羅輯是一個專制的存在,從二人交接權力的時候,可以看出,地球對於三體人的威懾不是發射系統,而是羅輯。

萬有引力號的遭遇,讓地球獲得一次再生的機會,再生之後,當然便是再一次的死亡,人類能不能逃過下一次的滅亡,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至於歌者文明使用光粒打擊的四年後,信息傳送到了地球,這時候的地球已經被水滴和智子,以及擁護三體的人類軍隊所掌控,全球人類也已經被囚禁在澳大利亞。但正是因為三體母星遭受高級文明的打擊,同時因為三體母星與太陽系相距不過四光年,兩者之間的距離也已經可以觀測到飛船軌跡,同時也能根據相互之間的信息來往,而計算出地球所在位置。這表明三體母星在高級文明眼前的暴露,也會間接暴露太陽系。這對於地球人類來說是一種同歸於盡的死法,但當然也是一個文明的尊嚴。對於三體人來說,這個同樣已經暴露的星球,已經和他們的母星一樣,已經死了。


鐵烏龍


怎麼都解釋不了,因為都是胡扯的,整個情節毫無邏輯可言,銀河系裡比三體星好的多的類太陽系多得是,現在地球的科技都能觀測到很多,三體人真是腦袋秀逗了才和地球人死磕!動輒能毀滅一個星系的大神級科技外星人,居然不能發現地球這樣的移居星球,發現了也不過來殖民,而且毀滅?


zengdb


首先確定一點,您沒有看書,或者沒有仔細看。其次三體人並沒有掌握光粒打擊技術。接下來恆星的熄滅是需要非常高的科技和能量才能做到。就算熄滅了恆星,其中的引力還是存在,繼續做三體運動。恆星的爆炸即為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會導致星系造成巨大影響,或許會產生黑洞,加速三體人死亡進程。地球作為已知條件最好有智慧生命存在的行星是最理想的殖民行星,而且距離比其他星系更近。由於猜疑鏈和科技爆炸的原因,使得三體人不能確保可以與地球和平相處,毀滅人類殖民地球是解決三體運動的最佳選擇方案。


尹曠人示


如果流浪地球上的星星發動機地球可以做,那麼三體人也可也應該可以做呀,他們可以使用某些牛逼的發動機技術,將自己的星球首先推理三體信息,然後使用水滴將其中兩個太陽擊穿,打壞掉,徹底徹底打爆掉。


業餘靈魂劈圖手


重新讀小說吧,三體沒有掌握光粒,相反三體星系死於光粒的攻擊,書裡對被攻擊過的星系有詳細的描述,總結出來就是:生命的地獄。



有本事你來辯啊


在我的記憶中,裡面出現的一次光粒打擊應該是歌者文明使用出來的,而並不是三體人使用出來的。書中歌者文明直接出手的攻擊有兩次,一次是光粒打擊,一次是二向泊。而且三體人也是懼怕羅輯公佈三體星系及地球座標後所帶來的黑暗森林打擊,所以才假意和地球合作的。根據書中的設定,歌者文明遠高於三體文明,三體文明高於地球文明。


李波Amaqualcuno


三體糾纏本來就是無法預測的,就算有能力摧毀其中兩個太陽,如果最後的太陽變成飛星了呢?三個太陽好歹還有恆紀元吧


偽娘推倒丸


這人是傻吧,不管三體人有沒有能力摧毀一顆恆星,就說恆星爆炸會發生什麼事,那是相當於多少個核彈爆炸的能量,同一個星系周邊的星球應該全部廢了吧。就如太陽爆炸,整個太陽系都毀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