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减"负担 "增"服务 "通"链条 马鞍山市念好"三字经"助力企业复工达产

工人们戴着口罩紧张忙碌,一瓶瓶维生素软糖在生产线上快速流动,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仙乐健康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蒋勤学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复工扩产,我们曾遭遇用工瓶颈。马鞍山经开区通过'线上招聘+线下摸排',仅用一个星期就帮我们解决了上百人的用工需求。现在企业复工率、达产率均达到100%!"

当前疫情防控仍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有力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以及逐步达产满产,既考验智慧,又检验担当。

面对"双线作战",全市上下坚持防疫复工"两手抓、两手硬",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念好"减""增""通""三字经",用特殊时期的"加、减、乘法",帮扶企业共渡难关,尽快复工复产、稳定生产经营,推动经济航船加速驶向生机盎然的春天。

"减"负担:企业负担做减法

"这真是为我们送来了'及时雨'。"租金减免的利好政策,让富马智联科技园入驻企业安徽青网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武良激动不已,"我们经营的马鞍山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旗下100多家小微企业,总共可减免租金近200万元,让我们更有信心战胜疫情,渡过难关。"

真招实招防疫,真金白银减负。

从《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政策意见》,到《关于运用价格政策降低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通知》,再到《关于应对疫情影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意见》,我市密集推出一条条"硬核"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应急过关,全力支持复工复产。

中小微工业企业和生活必需品生产企业用水、用天然气价格均下调10%;对承租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减免3个月房租;对2月底前复工并积极采取措施稳定职工队伍的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符合失业保险费返还裁员率标准的,按标准给予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

减、免、缓、补,一条条靶向清晰的政策,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谋企业之所盼,不仅是干货满满的"大礼包",更是妥妥的"定心丸",赢得广大企业交口称赞。

"电费成本是公司支出的'大头'之一,这下一次减免了基本电费11万余元,极大缓解了企业成本压力,让我们实实在在获得了实惠。"在格力电工(马鞍山)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对主动上门服务的马鞍山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连声致谢。

为全力服务企业复工复产,马鞍山供电公司积极落实企业支持性两部制电价政策,有序开展基本电费核算减免工作。仅此一项,预计可减免电费超过700万元。

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参保企业进行稳定岗位补贴,预计全年市本级财政将发放4000万元;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实施减免房租,预计市本级减免租金达400万元,江东控股集团月减免租金约630万元……一笔笔真金白银,减下去的是负担,提上来的是信心干劲,更有企业越来越强的"获得感"。

"增"服务:帮扶企业做加法

"你们不远千里把大巴开到家门口,让我们的'入职之路'既便捷又安全。"2月22日凌晨,山西临汾小伙晋籍雷和刘宏达,乘坐大巴车从山西一路驶抵当涂奥克斯公司人才公寓。走出车门,他俩真心为这样高效的"包车"服务点赞。

"从家门到车门、从车门到厂门",连日来,不断加密的"返岗包车",有力化解了疫情下的"员工复工难、企业复产难"。

不仅"减负",更要"加油"。我市不断加大企业用工保障力度,帮助企业接工招工,加快恢复关键的人力资源,让越来越多复工企业得以开足马力,提速快跑。

我市建立起"企业用工管家"制度,首批安排82名"企业用工管家"对接185家重点企业;同时,鼓励企业采用包车方式"点对点"集中接送市外员工返岗,包车费用由市财政补贴50%;开展复工企业网上招聘12场,提供6800个岗位,超过2.4万人次上线。

"想不到,2000万元贷款一天就审批结束,当晚就能放款,确保我们生产一天不耽误。"易锐光电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对慈湖高新区和农商行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加快审批放贷的做法充满感激。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我市不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为企业复工复产注入"源头活水"。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金融帮扶项目89个,投放贷款或授信8.5亿元。  

网上办、掌上办,"不见面"登记审批;预约办、线下办,办理时长全压缩……我市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方法,在特殊时期尽最大努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复工复产大开"方便之门"。

主动"上门问需",摸准"次生困难",精准实施帮扶……我市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10个工作组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走访调研,把服务高效地落到企业急需处,有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应复尽复、应动尽动;在广大县区、开发园区,"企业秘书"、包保干部步履不停,"排障解难"的暖心服务时刻上演,让企业既感受到了关心厚爱,更增强了攻坚克难的信心决心。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既出实招,也用巧劲。

借力大数据,员工网上管。我市不断拓展数字疫控平台服务功能,打通"生活网格"与"工作网格",以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智防",为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平台已经录入全市1240家企业近7.6万名员工数据信息,实现部门、企业、社区对复工人员24小时"无缝"管控。

"通"链条:高效复产做乘法

"目前日产空调压缩机30万件,日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得益于开发区内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达产率已恢复到正常生产水平。"在当涂经济开发区粤美金属制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新亮满面春风地说。

作为美芝等国内知名压缩机生产企业的优质供应商,疫情期间,由于原材料供应不畅,复工后的粤美金属难以完全达产。当涂县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紧急摸排,找到了两家供应厂商,并全力扶持这两家配套企业同步复工、按需达产,切实保证了粤美金属正常生产经营。

同样还是在当涂。国星生化公司100%达产率的背后,一根联通当涂发电有限公司和国星生化间的能源管道"功不可没"。原来,当涂发电有限公司发电可产生大量富余蒸汽,而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是用汽大户。稳定供应的蒸汽,让国星生化吡啶碱生产线始终高速运转。

企业复工复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配合。

复工复产中,我市紧盯"重点",打通"堵点",全面疏通产业链体系,激发乘法效应,不断提高企业复产效率。

与此同时,我市还大力支持本地中小企业以新建项目或技术改造形式为本地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配套生产,新建项目设备购置金额补助由5%提高至15%,技改项目设备购置金额补助由8%提高至15%,全面做好"强链""补链""稳链"。

产业"链"起来,交通"畅"起来。

在复工复产过程中,我市坚持交通先行,打通"大动脉",确保人员、物流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有序、顺畅流动。

截至目前,共为全市商贸服务业企业办理1500张车辆通行证,及时取消全市公路检疫站点53个、水路检疫站点47个,让"材料运得进来、产品卖得出去",全力保证复工企业物畅其流。

记者  刘挺

通讯员  赵文翔  张效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