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当《庄子》遭遇现实

这个假期无意中读到了熊逸老师讲庄子的一本书,《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觉得非常有趣。


这本书相对其他解读经典的书来说有些另类,因为他在对庄子经典文章的串讲中,也呈现出了庄子学说中的反人性观点,以及在现实中的不适用性。


这当然也正呼应了这本书的标题。当庄子遭遇现实,才发现这本书如果不放在乱世的时代背景之中去理解,竟然真的充满了反人性的基调,而世代文人尝试从庄子中汲取的鸡汤,却都是断章取义的片段罢了。


在经典和现实的碰撞中,这着实是一本启发人们思考的书籍,我们该如何理解《庄子》,又该如何阅读经典。


01.《庄子》的观念和矛盾


《庄子》中故事非常之多,文笔优美,所以很多文学大家曾评论其文学性远远超过其哲学性。


故事中出现了很多重复的人物,也出现了孔子,和老子等,但是若是仔细通读一遍庄子,却会发现人物前后并不具备行为的一致性,前面故事被赞扬的观点却成为了后文中被唾弃的观点。


这也是庄子最需要被读者理解的一点,庄子是一本寓言之书,更是一本乱世之书。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中九成的故事都是寓言,而寓言的形式不在于其真实性,而在于它阐述的道理。只有将之看做是一本寓言之书,才能消除前后不一致的违和感。


同时,故事中刻画的庄子的形象, 也并不能简单被看做是庄子的真实画像。历史考证中关于庄子的身世背景资料甚少,这也为庄子本人抹上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熊逸在书中呈现了庄子五个最重要的观念,逍遥,齐物,无知,物化,和不得已。理解了这五个观念,才算是读过了庄子。


逍遥


《庄子》中最著名的篇章大概就是《逍遥游》了,想要读庄子却没有坚持下去的读者大概也都读过第一篇《逍遥游》。


庄子认为,想要达到逍遥的状态,只有做到“无待”。“无待”是说心中没有任何牵绊,没有对是非善恶的评判,没有对名利的追逐,不带任何主观成见的去看待事物,随波逐流。


庄子所描写的终极逍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万事顺其自然,处事内圆外圆,畅游天地,有这样的境界还需要依靠什么呢?


而这一个观念足以让那些想要按照庄子之见实践人打了退堂鼓。


历来总是有成功人士在《庄子》中寻找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他们站在金字塔顶端之时,物质满足早已成了他们不需要再努力获得的目标。


他们转向内心的富足,看淡名利,缓和功利之心,而《庄子》也就成了他们生活中高雅的追求和爱好。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庄子的逍遥境界可以却说是无奈的选择,在不得势和不讨好的现实困境中,安慰自己得不到的不要也罢,退缩至内心的平静和富足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怪不得熊逸也点评说,很多现代人读庄子,都是为了在这个物欲恒流的时代中找寻一个可以停靠的心灵港湾。

富人也罢,穷人也罢,断章取义的鸡汤好用即可罢。


齐物


《齐物论》是庄子中第二重要的章节。


庄子提出万物归一,事物的对立面只是人们观看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实都一样,因为万物都归于自然。既然如此,争论孰是孰非,孰对孰错只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罢了。


“淳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树木的毁坏成就了酒杯,而白玉的毁坏成就了珪璋,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这才产生了争论。


按照庄子的看法,生活中真的没有什么可纠结的,短一尺,长一寸,站在高处都是一样;失去和获得,站在万物守恒定律上看,他们都还存在,只是所有权变化了而已。那么人生得失又有什么在乎的必要呢?


这么坦然的心态的确能将那些陷入困境,怀疑人生的失败者从绝望的泥潭中拉回来,但是也许会消磨了一个人反抗的斗志。


胡适就曾经批评庄子说,科学进步就在于追求这半寸之间的差异。而如果按照庄子的思想,所有人都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什么也不在话,国家又要如何进步呢?


他的话不错,却也正好说明,《庄子》太适合被断章取义为一本鸡汤。如果任何事情你都能像庄子所说,换个角度,一念一世界,岂不正是积极的态度。


物化


《庄子》中有两则最为人所知的故事。


庄周梦蝶,庄子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不知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周庄。


令一则故事则是庄子和惠子站在桥上,看到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于是有了那句“汝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庄子》中还有一则评论,说西施站在湖边,透过水面看自己的倒影,鸟儿被吓的飞走了,鱼儿见了也赶快游走,所以说,究竟要如何评判什么是美丽呢?


庄子的物化观念已经彻底摆脱了人本位的看法,万物归一,包罗万物。人只是恰巧是人类罢了,和其他的生物没有什么贵贱之分,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形体不同,却都是生命的转变和循环。


但是现实中总是站在其他物种的角度来评论是非,难免总会捉襟见肘。


所以很多学者从审美的角度来理解物化的概念,却别有一番道理。因为移情力的作用的确能够解释,一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也正反应了他当下的心境。


当你心情愉悦之时,任何问题都不再是问题,而当你愤怒之时,一句不恰当的话也足以让你怀疑人生。


无知


无知是《庄子》又一个看似反人性的观点。那句总是被教科书忽略的下半句话,才是表明了庄子对知识的态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认为知识是有害的,知识把人们的生活变的复杂,带来了利益争夺,战争,政变。于老百姓来说,知识是官僚人士控制和牵制百姓的武器, 毁灭了原有的纯良。


庄子强调回归天性,遵从“天命”。很多事情无法被解释,都是“命”的关系,所以不需要为那些想不通的事情耗费脑力和精力。


而回归到现实,小村落的人们幸福感也的确会比大城市高很多。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交流的途径变得简单,但是生活却也变得更加复杂。压力日益增大,虽然不再是为了生存的牛奶和面包,却是在无止境的攀比之中找寻瞬间即逝的幸福感。


我们也许不应该认同庄子追求无知境界,毕竟世界的发展也是知识发展的副产品。不过我们也的确应该偶尔回归自然,回归单纯,为自己的内心保留一片没有污染的净土。


不得已


《庄子》是一本乱世之书,而他一定也见证了时代带给人们的各种不得已。


庄子对于那些不可控之物的观点倒是很像一句祈祷词:请赐予我平静,让我接受那些不可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庄子所说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不追求生命不必要的东西,也不追求生命无可奈何的东西。


控制自己的心境来改变对外界世界的看法,可能也算是庄子最贴近现实的观念了。


不过更进一步,庄子提出万事不要主动,而要被动,因为这时候的言行举止都是被迫而为,无论善恶是非,也都是不得已的选择,所以也不需要为了自己行为是否恰当而过度的伤神了。


这也引起了当年鲁迅先生对庄子的蔑视,在那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年代,他希望所有的年轻人最好都能够远离《庄子》。


02.《庄子》是一部可以断章取义来阅读的经典之书


在庄子个观念之中,读者很容易看出它们和现实世界的碰撞和违和感,但是《庄子》却依旧屹立于经典之作。


这是因为经典之作之所以为经典,不是因为它的正确性,而是因为他们在尝试回答和解决一个时代典型问题上做出了努力。


《庄子》是一部乱世之书,在战争不断的年代,是非和善恶,贫穷和富贵,随波逐流和攀炎附势,究竟有多大的不同。庄子提出的“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的处事方案,又何尝不是一味心灵的良药?而一定要从当下现实意义上去评判一本书,才是陷入了知识的怪圈。


这本书一开始就讲了大学者王先谦的故事。王先谦最初对庄子的评价是:庄子于乱世,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精神彷徨与寥廓,辨析小打之无垠,穷究天地之始终,惊惧之下才写下了这些文字。但是在他年老经历了一场政变之后,庄子却成为了他最终投靠的心灵家园。


杨慎有一首诗说,少日声名追杜甫,暮途羁绊脱庄周。当一个人的年龄,生活,心境发生变化之后,对事情的看法也会随之变化。曾经的乱世之语,也能从中找到可以依靠的心灵鸡汤。


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也有同样的感受,当时境过迁,重读同一本书,心情和收获却不再相同。改变得不是这本书中的文字,改变的是你的白发和皱纹,是满身的伤痕,也是满满的回忆。


在读《庄子》的过程中,我想,断章取义也不是什么坏事,

毕竟“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我们在断章取义之中,找到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的精神家园,又何尝不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