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武汉大学生24小时开机,帮外省医务人员翻译患者方言

楚天都市报2月29日讯(记者肖杨 通讯员崔璐)“喂,您好,我是来自外省的医生,请问你能听懂咸宁方言吗?我这里有一位病患,麻烦你帮忙把他的说的转述一下……”这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科技学院16级学生党员刘国栋,接到的第一个寻求方言翻译的电话。他介绍,自己作为战疫方言服务志愿者,工作内容是保证24小时在线,帮助解决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问题、

据悉,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像刘国栋这样主动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党员已近百位,他们有的参与志愿服务,有的积极为疫区捐款捐物,还有的发挥专业特长设计防疫宣传作品,师生们尽己所能地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武汉大学生24小时开机,帮外省医务人员翻译患者方言

学生变身方言翻译“接线员”

刘国栋介绍,他是从朋友圈里看到一则《战疫方言服务志愿者紧急招募公告》,然后联系上组织者。

据悉,为了帮助外地援汉医疗队解决医患沟通方言障碍,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指导下,由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成立了“战疫语言服务团”,方言服务志愿者主要就是依托于服务团开发的“抗疫湖北方言在线服务系统”开展服务。

“通过系统平台接入医护人员求助电话,然后协助他们将病患说的方言,转述成普通话。”刘国栋表示,这项工作说简单也不简单,需要十分耐心,医护人员大多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再加上有些老年患者本身听力不好、普通话也不标准,交流时总夹杂了大量的方言,这就给双方交流带来不少难题。“现在疫情这么紧张,患病人员本身情绪也比较焦灼,时间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生命,能够帮助医患之间快速有效地沟通,我很欣慰。”

武汉大学生24小时开机,帮外省医务人员翻译患者方言

老师带头参与社区疫情防控

“社区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在学校,我们是学生的引路人;在社区,我们是百姓的守护员”,该校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莹在防控初期就冲锋在前,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据王莹介绍,她所在的小区是最早一批通报疫情的小区之一,因为物业管理工作人员中发现了1位新冠确诊病例和多名密切接触者,小区情况实在不容乐观。“小区患病比例较高,大家都十分紧张、害怕”,尽管疫情严峻,王莹主动请缨,负责小区6个单元楼栋144户居民的健康信息采集和汇总上报任务,后来还承担起防疫宣传、楼栋清扫消毒以及帮助居民买菜、购买生活物资等工作。为完成信息传达、电话采集、信息回复、数据汇总、解难答疑等工作,她经常从白天忙碌到深夜。

作为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莹同志一边做好社区志愿服务,一边还部署着学院的疫情防控工作。及时落实学校党委有关疫情防控的工作部署。在她的带领下,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多名师生和她一样,就近参加了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武汉大学生24小时开机,帮外省医务人员翻译患者方言

甘当服务员为老社区居民买菜

环境设计学院教师党员蒲军所居住的昙华林社区美院服务站只有七八十户人员,还达不到社区规格,管理人员十分有限。“我们这边属于美院老校区,居住的多半是离退休人员及家属,其中高龄、独居老人不在少数。”蒲军介绍,这些老同志们大多子女不在身边,对网络购物和手机的操作使用也不大熟悉,在封闭小区的日子他们不能外出,生活物资保障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于是,作为小区里面为数不多的“年轻人”,蒲军义不容辞的做起了他们的“服务员”,主动帮助他们在网上订购生活物资,并送到家门口。当得知几位老人家里断了菜,他还及时把自家菜先送过去解了燃眉之急;有老人急缺防护用品,更把自己刚买的口罩、手套等匀给对方……

“非亲非故,还能帮我们做这么多,你非常了不起!”……蒲军的手机短信、微信里满满都是老同志、家属们的感谢信息。

武汉大学生24小时开机,帮外省医务人员翻译患者方言

学生成“行走中的活广播”

“少出门、少聚会、少访友,在家待着就是为社会做贡献”、“戴口罩,多通风,勤洗手,有情况到社区报告”,这些通过广播传出的叮嘱,每天都环绕在孝感市孝南区书院街社区居民的耳畔。居民们口中“行走中的活广播”便是来自我校成龙影视传媒学院表演16级学生党员邹润。

“每天清早起床到社区街道办报道,调试检查好广播设备,然后拖着音响走街串巷地宣传当前疫情形势及防御措施,把整个社区都巡逻完差不多要走两个小时。”邹润介绍。邹润参与志愿服务的书院街社区属于老城区,街巷交错,小区单元楼、平房散户都有,人流量多,人员复杂,他深知自己扮演的角色责任之重大,丝毫不敢有任何的懈怠。

在巡逻广播的过程中,看到有聚集聊天、打牌、闲逛的,他都细心劝说离开,并讲解防疫相关知识。不仅如此,他还根据工作需要,协助社区搬运、分发、配送居民日常生活物资,帮居民买药送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