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海南三市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脫貧摘帽有“法寶”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海口2月29日消息(記者 鍾圓圓)2月29日,五指山市、臨高縣、白沙黎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在脫貧摘帽的背後,他們有什麼秘訣?新聞發佈會上,五指山市市長陳振聰、白沙黎族自治縣縣長鬍翔、臨高縣縣長曹文亮出了各自的脫貧法寶。

五指山市:“老四樣”“新四樣” 都是好樣的

五指山市是典型的山區少數民族貧困市縣。

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處海南生態核心區的五指山市森林覆蓋率高達86.44%,山地資源成為貧困戶脫貧的法寶,催生了“老四樣”和“新四樣”等一批特色優勢產業。

“我們一手抓脫貧攻堅,一手抓生態環境保護,從綠水青山裡找金山銀山。”五指山市市長陳振聰表示,五指山市多次組織千名扶貧幹部開展產業就業需求大調查,脫貧攻堅大調研、大走訪、大推進等活動,瞭解貧困戶的真實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依託山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小而精的特色產業。引導和扶持貧困戶管好橡膠、檳榔、益智、瓜菜“老四樣”,種好茶葉、憂遁草、樹仔菜、百香果“新四樣”,養殖五指山雞、五指山五腳豬等特色優勢產業增收脫貧。如今,“老四樣”和“新四樣”的產品供不應求,五指山紅茶更是香飄全國,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一片片茶葉成為農民致富的“金葉子”。

截至2019年底,五指山市44個貧困村和2.28萬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6.99%降至0.09%,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臨高縣:村村有特色產品 戶戶有增收產業

臨高縣2012年成為國定貧困縣,是全省納入時間最晚、貧困面最廣、政策扶持時間最短的國定貧困縣。經過多年奮戰,昔日農業大縣——臨高縣靠著村村有特色產品、戶戶有增收產業,走出了一條不同凡響的脫貧摘帽之路。

“我們始終堅持把抓‘兩業’、促增收貫穿脫貧攻堅。”臨高縣縣長曹文亮表示,臨高縣大抓產業扶貧,強抓就業扶貧,實行貧困戶“一戶一策”自主發展模式和龍頭企業帶動的“三位一體”產業幫扶模式,形成了村村有特色產品、戶戶有增收產業的格局。此外,臨高縣還加大貧困戶勞務輸出力度,把貧困勞動力打造成有“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同時,臨高縣力抓消費扶貧,通過建設電商平臺,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打造貧困群眾增收的“網上銀行”,實現扶貧產品總交易額超 1131.4萬元,多措並舉實現貧困群眾多元增收,夯實了脫貧攻堅基礎。

截至2019年底,臨高縣46個貧困村全部達標出列,貧困發生率從14.27%降至0.0003%,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9707元增加到14110元,全縣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白沙黎族自治縣:橡膠產業為主導 特色產業有收益

白沙黎族自治縣是黎、苗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縣、革命老區縣、國家重點貧困縣,2017年12月被列為海南省唯一的深度貧困縣。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是實現永續脫貧的重要支撐。”白沙黎族自治縣縣長鬍翔介紹,貧困戶家家戶戶種橡膠,白沙縣隨即探索出了一條“穩膠擴茶擴藥創特色”的產業發展路徑,創新出臺《振興橡膠產業十條措施》,率先在全國實施天然橡膠“保險+期貨”“價格收入保險”扶貧模式和橡膠產業“統管統銷統保”的“三統一”模式,穩固了橡膠產業的主導作用。

在此基礎上,白沙大力實施綠茶、南藥、山蘭米等“兩個萬畝和六個千畝”特色產業發展計劃,因地制宜發展百香果、鳳梨、紅心橙等“一村一特”扶貧產業,實現組織化程度100%,使貧困戶除橡膠產業以外至少擁有一種高效特色產業收益,建立起產業效益長短期互補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同時,白沙深度整合旅遊、光伏、電商、消費等第三產業資源,多層次多業態保障農民群眾收入,千方百計鞏固脫貧攻堅基礎。

截至2019年末,白沙縣4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5.2%降至0.02%。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912元,較2014年的7902元增長63.4%,保持年均增長10%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