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山東省16地市2018年GDP核減及2019年GDP情況

大家都知道1月21日下午,山東省公佈了2019年經濟運行數據。官方說法是初步核算並經國家統計局核定,全省2019年實現生產總值71067.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8年增長5.5%。而2018年公佈的GDP數據是76469.67億,名義增幅為-5402.17億元,下降7.06%。看上起似乎2019年白乾了,甚至還有倒退。

實際上,經過“四經普”(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核算,2018年山東省GDP由76469.67億核減為66648.87億,由此計算,2019年比2018年增長4418.63億,名義增長率6.63%。

2018年度山東省16地市GDP核減情況如下:

山東省16地市2018年GDP核減及2019年GDP情況

山東省地市2018年GDP核減情況

核減量最大的是淄博市,砍了近1500億;核減比例最高的是泰安市,砍了超過三分之一;東營市、棗莊市核減比例僅次於泰安。

說實話,淄博、東營、棗莊核減量大倒不是意料之外,都是重化工業為主、新動能尚未形成且人口不佔優勢的地市,尤其是東營,在萊蕪被合併後常住人口全省倒數第一,本地石油資源日趨枯竭、石油行業又不太景氣的大背景下,GDP核減佔大頭是常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核減了近3分之一的GDP,東營市人均GDP水平仍然在山東省排名第一。

倒是淄博市GDP擠水量如此之大,有點詫異,原先筆者估計應該核減1000億左右,沒想到砍了近1500億。估計原因有二,一是本地的焦化、陶瓷等企業在環保風暴中關停的不在少數,但之前沒有相應的核減;二是淄博工業基礎雄厚,重工業企業總部多,有些企業外地分支的產值也被計入淄博了。

長遠來看,淄博市重化工業比例過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宜居性,且屬於典型的群組性城市,市區分散,這些昔日的優勢或者不是問題的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的阻礙。雖然淄博近年來不斷引入新興產業,鼓勵現有重化工業企業上馬高附加值、高技術項目以實現升級,同時集中精力壯大張店區來努力試圖轉型,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兩三年,仍然屬於淄博相對艱難的時期。

泰安市,砍了超過三分之一,核減比例最高有點出乎意料,畢竟印象中泰安市以泰山而聞名,重化工業並不出名,而且泰安不像淄博在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名單內,面臨著極大的關停、限產壓力。

菏澤市是唯一核增的城市,一般而言,經過四經普後核增的多為南方城市,一般具有民營經濟和民間資本活躍、中心型創新企業眾多等特點,菏澤市民營經濟比重2017年佔比全省第一(63.8%),經濟韌性大。歷史上工業基礎薄弱,重化工業只有東明石化相對出名,這個放到現在反而成了後發優勢。相信這是其GDP核增的原因之一,當然這不是唯一原因,比較複雜,不展開說了,你懂得。

核減城市中以濟南核減比例最低,可能和其2005年開始就實行總部GDP統計屬地化有關,而且以筆者的親身見聞來看,濟南這麼多年來把主城區的重化工業除了黃臺電廠和濟煉(濟煉本身生產能力、裝置數量規模在中石化下屬煉廠中也排名倒數,遠不如齊魯石化、青島煉化)外,關得差不多了,所以經濟結構相對紮實,抗環保風暴能力稍微強點,何況濟南本身相對來說工業也不大行。經此一役,濟南在全省的首位度由去年的11.59%上升至13.29%(皆包括萊蕪),強省會戰略下的經濟地位開始初步體現。

山東省16地市2018年GDP核減及2019年GDP情況

這樣我們就得出了山東各地市2018年和2019年的GDP情況,見上圖。

棗莊市成為倒數第一,原先山東省除了日照市外都屬於全國百強,這下目測起碼棗莊、聊城會退出百強市。棗莊市可能是省內困難相對較大的地市,唯一的代管縣級市滕州分去了近一半的人口和GDP,剩下五個全是區,還是框架拉的比淄博還散的區,關鍵棗莊的工業基礎和市區人口還不如淄博,轉型能力更是不如後者,其中山亭區常年位居全省區縣倒數。

希望山東的明天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