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蒙古族中学始建于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红色民族学校,最初是内蒙古自治学院,由乌兰夫同志亲手创建并兼任院长,旨在培养民族革命干部和民族知识分子,被誉为"草原抗大"。后历经卓索图盟中学、赤峰蒙民初级中学、赤峰一中的传承与发展,现校名为赤峰蒙古族中学。

这所战火中走来的蒙古族学校,在困难中崛起,在希望中前进,是解放全国运动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圣地,是培养蒙古族革命干部的摇篮。

如今的赤峰蒙古族中学,已经发展成为自治区和赤峰市两级重点民族中学,在全区的民族教育领域绽放异彩!

战火中诞生的自治学院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极度动荡之中。随着形势的发展,蒙古族也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乌兰夫等蒙古族文化精英们通过自己的探求、呼喊、抗争和彪炳千古的气节,寻求民族解放、倡导民族自治,开展内蒙古自治运动。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1946年3月内蒙古自治学院成立师生合影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环境复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适应进一步开辟内蒙古地区的革命工作,巩固扩大解放区,支援解放战争,早日解放全中国,需要培养大批的蒙古族革命军政干部,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与中共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决定,由热河省政府主办,在赤峰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学院,原校址在赤峰六道街,乌兰夫兼任院长。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1947年,内蒙古自治学院学员队伍

1946年3月15日内蒙古自治学院正式开学。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建立的第一所学校,因为它完全按照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抗大模式所创建,也被称为内蒙古的“抗大”。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内蒙古自治学院校徽:主题图案为套马杆和锄头交叉,象征着蒙汉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上方的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内蒙古自治学院成立初期有学员300余人,全部都是蒙古族青年。主要来自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教师有从延安来的王士汉、李啸风,还有蒙古族教师戈瓦、清格尔泰、浩路等。

为适应形势需要,学院分别设置了行政部、军事部、中学部。学院的教学根据农村牧区学员实际采用“双语教学”,以革命启蒙教育为主,讲授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等。教学方式采取课堂报告、分组讨论、提出疑难、解答问题等方式,一面上课,一面自修。

在迁徙中成长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全面发动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10月,国民党军队进犯赤峰。内蒙古自治学院师生自10月中旬起分两批北撤林东。经过半个月的艰苦行军,全院师生于11月初陆续到达林东。与此同时,设在张家口的内蒙古军政学院也因国民党军队的进犯而作北撤转移,顶风冒雪,于12月11日抵达林东,同去的师生百余人。经过整顿,与自治学院合并,校名仍为内蒙古自治学院

这期间正是与国民党斗争的最艰苦阶段,自治学院的干部学员,组成三个武装工作队,分别到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和敖汉旗一带农村打游击。后来,这部分学员陆续分配工作,成为热河蒙族干部的中坚。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1947年“五一大会”后,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决定在齐齐哈尔建立内蒙古军政大学,自治学院军事部迁到齐齐哈尔,建制撤销;行政部、中学部迁回赤峰,随后即开始招收新生。同年8月,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决定,将建国学院(后称行政学院)和鲁迅文艺学院与自治学院合并为“冀察热辽联合大学”,冀察热辽分局宣传部长赵毅敏任“联大”校长。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蒙中的第一座教学楼(赤峰教育界第一栋教学楼)

到1949年下半年,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上级指示教育应逐步正规化,民族地区要重点办好几所民族中学,自治学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部分师生被调往乌兰浩特创办内蒙古行政干部学校;其余人员调回赤峰,在自治学院中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具有普通教育性质的民族中学——卓索图盟中学,隶属热河省教育厅。卓索图盟中学于1949年8月16日正式成立,校址在自治学院原址,汉语授课,加学蒙古语文。时有学生500多人,教职工50多人,首任校长布和。

卓盟中学的成立,实现了由自治学院向普通中学的过渡,开始了为民族教育事业再做新贡献的征程。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1950年,卓盟中学文艺宣传队合影

1951年8月,热河省教育厅将卓索图盟中学改为热河省立赤峰蒙民初级中学。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入校学生猛增。1952年辟建操场,拓展校园,在二道街校舍上课的班级全部并入六道街本校,二道街校舍上交地方政府,成立了小学。暑假后,省政府又将初级中学改为完全中学,校名为热河省立赤峰蒙民中学,增设了汉语授课的高中班和中师班。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第一中学

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赤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1956年,校名改为“赤峰第一中学”。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56年已有33个班,其中初师4个班,中师一年6个班,中师三年一个班。1957年盟里决定成立赤峰师范学校,蒙中汉语授课的师范班全部转入师范学校。赤峰蒙中(包括自治学院、卓盟中学、赤峰一中阶段)先后毕业的师范生共有1340名,为原热河省和昭乌达盟地区,以及辽宁、河北临近旗县的民族中小学培养了大量的合格教师。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蒙古族中学,校名由乌兰夫题写。

1984年,昭乌达盟撤盟改市,赤峰第一中学正式更名为赤峰蒙古族中学。至此,赤峰蒙中翻开了这所红色民族学校的新篇章。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如今的赤峰蒙古族中学凭借优美的育人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显著的办学成果,使得赤峰蒙古族中学声名远播。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自治区标准化民族中学第一名”、“全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赤峰市教育信息化示范校”等光荣称号。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作为自治区和赤峰市两级民族重点中学、赤峰市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赤峰蒙中发挥着在民族教育战线的龙头作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法,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近几年,蒙中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硬件建设得到发展,现有新型科技馆、室内五人制标准化足球馆、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化书法教室、开放式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园以及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等均已投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蒙中的录播教室是全市首个五机位标准化智能录播教室,3D打印机、数控车床、焊接机器人等通用技术设备,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蒙中还是自治区最早开设蒙汉英“三语”实验教学班的学校之一,“三语”实验教学结出了累累硕果:学校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在自治区前列,有的学科平均成绩或学生单科成绩,多次位列自治区第一。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赤峰蒙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芳华

春风化雨,严谨育人,倾洒心血,桃李满天。赤峰蒙古族中学名师荟萃、人才济济,他们精通业务、德学双馨,用汗水播种着希望,创造着未来,成就着赤峰蒙古族中学的光荣与理想。70年来,在他们的精心培养下,赤峰蒙中走出了很多优秀学生。可以说在全国各行各业都能看到赤峰蒙中学子的身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和民族振兴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赤峰蒙中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从弱到强,历经多次更名改址,但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守望相助、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从未改变,成就了今天赤峰民族教育的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