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终结历史的“好女孩”

前言:这是一篇观后感,结合行业观察聊聊我看完纪录片《Miss Americana》的一些感受。文章没有配图,因为我觉得配图会破坏文字的连续性。我也没有试图去对泰勒·斯威夫特做客观评价。因为我心里很清楚,我太喜欢《reputation》这张专辑,不太可能做到客观。


终结历史的“好女孩”


作者 | 陈贤江

电话那头传来一位女性的声音,“我拿到了格莱美提名名单,你的专辑没有入围年度奖项。”话音未落,镜头前的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面部表情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她稍稍挪了下身体,声音略带颤抖,“没关系,我会做出一张更好的唱片。”

如果不是面对镜头,很难想象泰勒·斯威夫特会不会情绪失控。隔着屏幕的我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情绪的变化。看得出,尽管格莱美奖近年来公信力不断滑坡,但泰勒·斯威夫特仍然很在意获得奖项的认可。

这种在意,不仅仅因为格莱美当年仍然代表着美国音乐产业的最高殊荣(现在可能也还是吧),更重要的是,这张名为《reputation》的专辑记录了泰勒·斯威夫特出道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光,她揭开了自己的伤疤,却没有获得期待的同情。

就我个人观察看,对于《reputation》,泰勒·斯威夫特的粉丝们也表现出了褒贬不一的态度。可能,无论是否粉丝,大家心目中最迷人的泰勒·斯威夫特,始终是那个笑容可掬、光鲜亮丽的公主,用美妙的旋律给大家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而《reputation》展示出来的,却是一个睚眦必报的恶婆娘。以至于大家甚至可以无视这张专辑中,泰勒·斯威夫特在音乐创作上,试图完成一次出道以来前所未有的超越。

却说,如果你也曾经穿越过最幽暗的山谷,你会理解泰勒·斯威夫特这些年来发生的一些变化。“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这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活成泰戈尔,就算报之以歌,也很难是赞歌,而更可能是呐喊或哀嚎。心境上的挣扎和茫然是无可避免的,而这也正是《Miss Americana》这部纪录片所展示出来的一面。

在这部纪录片中,泰勒·斯威夫特强调,自己从小的教育是做一个好女孩,这跟她出道以来,在世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大致吻合。至少在我这样一个对坊间八卦漠不关心的看客和听众眼里是这样。

我喜欢泰勒·斯威夫特是从2013年的格莱美奖开始的。那一年,她以一首《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为格莱美颁奖礼开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轻快、悦耳的歌曲,搭配着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舞群,把泰勒·斯威夫特公主般的气质烘托得栩栩如生。哪怕歌词里唱的是,“无论你怎么跟我朋友说情,怎么求我,我们都永远不会在一起了”,但整个表演,从始至终,我眼里的泰勒·斯威夫特就是一位公主,一位偶尔任性的“好女孩”。

但“好女孩”的价值观或许正是泰勒·斯威夫特的烦恼之源,是她的一个包袱。一方面,她试图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并希望获得外界的承认;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面对人性的斗争。尤其是,娱乐圈这个大名利场里,欲望鼎沸,想做到价值观和人性之间的平衡,难上加难。

哲学家们认为,人从根本上说,不同于动物,因为他对于他人有欲求,即想要‘被承认’。(弗兰西斯·福山引述黑格尔的话)《reputation》发行的2017年,泰勒·斯威夫特已是毋庸置疑的天后,《reputation》以降,美国市场至今再无首周销量破百万专辑。泰勒·斯威夫特的行业地位和商业价值无需再“被承认”。但“好女孩”的自我认知却仍然不时遭到外界的攻击。因为,在欧美娱乐圈,“好女孩”太脆弱了。

熟悉欧美乐坛的朋友可能会比较清楚,在那里,“好女孩”的价值观从来就不是主流。打从1980年代Pop起势起,流行音乐圈就是“坏女孩”的天下。麦当娜(Madonna)就不说了,欧美Teen-Pop市场里年少成名的歌手们,迟早都会转型,好女孩变坏,好男孩变痞,而摇滚乐和Hip-Hop受欢迎,归根到底都是满足了受众的欲望,而非迎合某种道德观念。(Christian Rock等例外)

“坏女孩”不需要考虑形象,可以大胆肆意妄为,“好女孩”就必须小心谨慎的维护自身形象。于是,作为一个精英家庭出身、家教优良的女性,金发碧眼、仪表端庄的泰勒·斯威夫特,在道德和审美上,不得不承受更多的压力。任何一点被认为是出格的举动,都会在媒体的笔下无限放大。

她为了自身形象,跟坎耶·韦斯特(Kanye West)斗智斗勇,被个别媒体批评撒谎;她写歌挤兑前男友,又被个别媒体说是两面派。但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么清白之年?都是血肉之躯,谁没点私心杂念?

纪录片中回顾了十几年前,坎耶·韦斯特在MTV音乐奖现场抢泰勒·斯威夫特话筒的一幕。彼时,坎耶·韦斯特曾经解释说,他并非针对泰勒·斯威夫特,只是想为黑人族群说话。但对于坎耶·韦斯特来说,泰勒·斯威夫特或许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目标了,不但因为泰勒·斯威夫特当时年纪还小,才17岁,好欺负,还因为,泰勒·斯威夫特代表着白人社会的主流审美——如果你看过美剧《超级少女》(Supergirl),你会发现,女主角的长相,跟泰勒·斯威夫特有几分神似。

纪录片的片名,说明了一些问题。“Miss Americana”来自泰勒·斯威夫特的一首歌(《Miss Americana & the Heartbreak Prince》),Americana一词,强调的是美国的本土性,代表了纯正的美国血统。有一种音乐类型就叫Americana,可以翻译成美国传统民歌或者美国根源民谣。片子以“Miss Americana”为名,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纵观美国流行音乐发展史,泰勒·斯威夫特之前,流行天后里还未曾出现过如此根正苗红的“Miss Americana”,从作品、样貌到价值观,莫不如此。

泰勒·斯威夫特起步于美国乡村音乐市场,这是美国最保守的社群之一。乡村音乐受众自封为Americana的守护者,以最硬核的爱国者为荣。2014年,泰勒·斯威夫特凭借专辑《1989》成功跳出了乡村音乐圈,成为名副其实的流行天后。整个十年,泰勒·斯威夫特连续四张专辑首周销量破百万,四次位居美国美国音乐市场年度收入最高,被Billboard评为美国十年最佳艺人,可谓实至名归。

但,一段历史,也将在泰勒·斯威夫特这里终结。

泰勒·斯威夫特成长于传统唱片业的强弩之末,音乐流媒体的咄咄逼人,行业变化所带来的冲突,在她身上表现得格外明显。她倡导实体消费,先后公开发文抨击Spotify和Apple Music两大音乐流媒体服务,体现的是传统唱片业思维跟互联网的碰撞。与此同时,泰勒·斯威夫特也在终结历史:她要求音乐人拥有母带权,要求“终结一个不合理的合约体系”,这最终将从根本上瓦解传统唱片业的商业模式。

而泰勒·斯威夫特和坎耶·韦斯特的矛盾背后,是Hip-Hop的愈发强势和黑人社群对“被承认”的需求空前高涨。在弗朗斯西·福山看来,“承认”是一场零和游戏,你获得承认多一点,别人获得的承认就会少一点,冲突也就无法避免了。

音乐流媒体收入已占据美国市场的80%,全球市场也占据半壁江山,伴随着传统唱片业生态的不断瓦解,在一个互联网公司统治市场的年代,流量的走向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受唱片公司控制,流媒体平台上随时有可能出现像利尔·纳斯·X(Lil Nas X)这样的新流量明星。代表黑人族群价值观的Hip-Hop和代表拉丁族群价值观的西语舞曲,流量之高,显而易见,而像比莉·艾利什(Billie Eilish)这样的年轻一代白人,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新玩法。

这里想强调的是,全球性的多元文化正在冲击流行音乐市场,音乐的流量化也让市场走势愈发不可预测,我丝毫不怀疑未来还会出现新的天王天后,但像泰勒·斯威夫特(以及同时代的巨星)这样长期统治乐坛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未来的市场会更接近“流星花园”,而不是一呼天下应。

话说回来,传统唱片业还有最后一个希望,阿黛尔(Adele)。2015年,阿黛尔创造逆天销量的时候,流媒体还只是初露峥嵘,如今,在流媒体全面夺权的情况下,阿黛尔是否还能卖出惊人的实体唱片销量,是一个迷。

每一个时代的巨星,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也都难免争议缠身。我喜欢的巨星,如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麦当娜、埃米纳姆(Eminem)莫不如此。作为一个听众,我并不关心种种争议。好女孩也好,恶婆娘也罢,都不过是生活里无关痛痒的边角料而已,但音乐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反复循环播放《reputation》的日子。泰勒·斯威夫特在纪录片里说,“我很开心,我的专辑能陪伴大家成长”,是这样。

- 全文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